今天讓我們跟隨攝影師的鏡頭,在俄羅斯國家軍事歷史博物館參觀。這次要介紹的是俄軍現役的2S9「秋牡丹(Nona)」120mm自行迫榴炮,採用BMD傘兵戰車加長型底盤,每側負重輪從五個增加到六個,從結構上分為駕駛指揮艙、戰鬥艙和動力艙。配備一門2A60型120mm後膛裝填迫榴炮,可以直射或曲射,最大射速6~8發/分。
1954年,法國MO-120-RT-61型120mm迫擊炮開始列裝,很多西方國家紛紛採購。這種迫擊炮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了線膛身管,極大提升了精度、射程和威力。蘇聯對這種先進的迫擊炮非常重視,並搞到樣品送交中央精密機械工程研究院進行測試。經過測試發現,這種迫擊炮彈通過旋轉來穩定,去掉了普通迫擊炮彈不具備殺傷力的尾翼,改變炮彈線型,120mm迫擊炮彈相當於普通152mm迫擊炮彈的威力。
中央精密機械工程研究院通過深入研究發現,法國線膛迫擊炮也存在著缺點。裝填時必須將炮彈彈帶上的刻痕對準炮管的膛線,影響了裝填速度。於是蘇聯炮兵專家決定獨闢蹊徑,採用常規的後膛裝填方式。在空降兵馬爾格洛夫將軍的推動下,2S2「紫羅蘭」進行了改裝,將2A32型122mm榴彈炮更換成D-64型120mm後膛迫擊炮。由此誕生了「924工程」,這是蘇聯120mm自行迫榴炮的首次嘗試。
然而,2S2沒有最終服役,因為BMD-1的底盤無法承受122mm榴彈炮的後坐力,2S2的失敗直接導致「924工程」的下馬。然而,蘇聯設計師並沒有放棄120mm迫榴炮的嘗試,在BTR-D傘兵輸送車的底盤上加裝了一座配備2A51M型120mm後膛迫擊炮的炮塔。這座炮塔可向左右旋轉35°,如果切換手動操作可以旋轉360°。
1981年,2S9「秋牡丹」開始正式列裝蘇軍部隊。在曲射模式下,可以發射任何型號的120mm迫擊炮彈。直射模式可以發射特殊的破甲彈或高爆榴彈,打擊敵方裝甲目標或土木工事。
博物館中的2S9進行了無害化處理,炮管內焊了一截鋼管,使之不能再發射炮彈。如果需要恢復發射能力,需要更換炮管。2S9戰鬥全重8.8噸,空投時重量為8.2噸,車組4人,鋁裝甲,最厚16mm,發動機功率240馬力,最大速度60千米/小時,浮渡速度9千米/小時,續航距離500千米。可攜帶40發炮彈,空投時車內只能攜帶25發炮彈。
站在車頂,可以看到炮塔之前車體中央為駕駛員,左側為車長。
駕駛系統採用傳統的操縱杆,前方有儀錶盤。
駕駛員右側的操縱杆。
駕駛員前面有三個潛望鏡,用來提供必要視野。
駕駛員左側的控制面板。
車長位於駕駛員左後方,有兩個潛望鏡和一個周視潛望鏡。
周視潛望鏡旁邊的控制開關。
車長左側是電臺。
駕駛員的右後方是彈藥架。
站在炮塔頂部向後,可以看到車頂有兩個半圓形艙蓋,炮長位於炮塔的左側,而裝填手在右側。
炮長站位,配備周視瞄準鏡和直射瞄準鏡。右側黃色的是2A51M主炮。底板上可以看到放倒的車長座椅靠背。
2A51M採用螺式炮閂,從結構上類似榴彈炮,但膛壓較小,結構比較單薄。炮塔右側內部安裝兩個壓縮氣瓶,用來吹除身管內的殘餘氣體。
裝填手位置,這裡設備較為簡單。
2S9「秋牡丹」的成功,帶動了牽引式迫榴炮的列裝。2B16牽引式迫榴炮,綽號「秋牡丹-K(Non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