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最近無後坐力炮的話題又在國內火了起來,其實本人在2017年9月17日《多用途才是王道:給中國120mm火箭筒找個接班人》一文中已經闡述過這方面的觀點。
本文為俄羅斯作家林尼克·謝爾蓋撰寫的《中國步兵反坦克武器》的節選,摘取其中關於無後坐力炮的部分,本人翻譯給大家分享。由於作者的局限性,其中存在某些錯誤,本人翻譯過程中並未進行處理,並不代表證實或贊同其觀點,僅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至於同屬無後坐力炮的40mm火箭彈筒(56式、69式及其改進型),由於篇幅所限,本人就不翻譯了,並不代表本人不知道其真相。
上世紀50年代末,第一批國產的無後坐力炮出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裝備序列中。這些57mm和75mm無後坐力炮都是韓戰中,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繳獲之後,進行仿製的美國設計。中國對這些無後坐力炮的性能非常滿意,不僅用來在朝鮮戰場上打擊美軍坦克和火力點,還進行仿製,以裝備當時缺乏先進武器的中國軍隊。題圖從上到下分別為:56式、56-1式、56-2式75mm無後坐力炮。
由於中國第一批國產無後坐力炮是美國相關型號的仿製品,因此不妨說一下美國研製無後坐力炮的歷史。1943年,美國陸軍裝備了M1型60mm反坦克火箭筒,美軍稱其為「巴祖卡」。二戰期間,美軍步兵成功地使用M1A1火箭筒和M9槍榴彈打擊敵方坦克。然而這種火箭筒還是存在一些小缺點,大多數是在擊發電路方面,這種設計在溼度較高的環境中可靠性並不能讓人滿意。在戰鬥中曾多次出現火箭筒在淋雨之後無法發射的故障,此外打擊移動坦克的有效射程略超過100米,嚴重不足。鑑於「巴祖卡」的一系列問題,以及再裝填步驟繁瑣耗時長,敵人很難給火箭筒小組第二次開火的機會。正是基於戰鬥中使用火箭筒的實戰經驗,美軍司令部希望能夠獲得一種緊湊輕便的反坦克武器,這種武器需要有更遠的有效射程,更高的作戰效率,並且不會受到天氣因素的影響。
1944年底,美國陸軍裝備了M18型57mm無後坐力炮(如圖)作為連級反坦克武器。
M18無後坐力炮有膛線,這點與火箭筒的平滑發射管不同。炮身全長1560mm,炮管長845mm,尾部鉸接有開孔的炮閂,可以噴出一部分火藥燃氣,以平衡射擊時的後坐力。炮管右側有一個小握把和擊發扳機。炮管中央有一個獨腳架,後部有可摺疊的兩腳架(在肩扛射擊時可以充當肩託),標準配備是一具2.8倍瞄準鏡。
戰鬥狀態時,M18型57mm無後坐力炮重20.2千克,使用時非常靈活,可以肩扛射擊。但是,主要的射擊模式還是在展開的腳架上,或安裝在白朗寧M1917A1機槍的三腳架上(如圖)。帶三腳架時,戰鬥全重增加到43千克。圖中依靠在三腳架上的是訓練彈,發射12.7×99mm彈藥,用來模擬射擊狀態,炮兵會將其稱為「膛內槍」。
一枚炮彈重約2.5千克,破甲彈丸重約1.2千克,帶孔的藥筒中裝填了0.45千克無煙發射藥。鋼製藥筒側壁上有400個圓孔,射擊瞬間大多數火藥燃氣會通過這些圓孔進入炮膛,然後從炮膛內向後經過開孔的炮閂向後噴出,以抵消射擊時的後坐力。藥筒內的發射藥裝在一個可以防水的硝基纖維藥包中,發射時這個藥包會完全燃燒。藥筒底部中央有標準的底火,通過機械擊針打擊發火,進而點燃發射藥。無後坐力炮以後15米都是危險區域,為避免火藥燃氣將地面的碎石等雜物吹起對眼睛造成傷害,請勿站在無後坐力炮後方不足100米的區域之內。
M307破甲彈初速370米/秒,能夠在450米之內準確命中並摧毀目標。最大射程4000米,無論距離如何,當破甲彈垂直命中目標時,確保擊穿75mm均質裝甲。除了破甲彈之外,M18無後坐力炮還配備了殺傷榴彈、燃燒煙霧彈和榴霰彈。M18射速可達8發/分鐘,遠遠超過60mm的「巴祖卡」和88.9mm的「超級巴祖卡」。
1945年初,M18無後坐力炮首次投入實戰。1950年,美國陸軍每個步兵連都配備了三門57mm無後坐力炮,因此在韓戰中得到廣泛應用。很快就證明這種無後坐力炮在對付蘇聯T-34/85中型坦克時,殺傷效能有所不足。即便破甲彈可以穿透其45mm厚的正面裝甲,高溫射流的殺傷力仍有欠缺。經常出現T-34/85坦克被M18無後坐力炮擊中後,依舊保持戰鬥力的現象。但是,到了韓戰結束前,雙方都積極使用這種無後坐力炮。圖為使用52式57mm無後坐力炮(M18無後坐力炮仿製品)的志願軍戰士正在向美軍坦克射擊。
一名士兵就可以攜帶和使用相對輕便的無後坐力炮,因此步兵部隊很重視這種重火力。考慮到美國及其盟友為這種火炮配備了殺傷榴彈、燃燒煙霧彈和榴霰彈,因此可以使用這種57mm無後坐力炮打擊野戰工事、機槍火力點和暴露的單兵。而朝鮮和中國士兵在繳獲這種武器之後,大多數是選擇在山坡或路邊設伏,這樣可以有效打擊敵方坦克的側面裝甲。
上世紀40年代後期,美國向蔣介石政府提供了一套M18無後坐力炮技術文件和相關武器彈藥樣品,以便他們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作戰時使用。這套技術文件被複製多份,並開始研製工作。許多資料將這種仿製的無後坐力炮稱為三六式,即為民國三十六年式,就是1947年開始研製的型號。但直到1949年國民黨逃到臺灣,才在美國的直接幫助下,在臺灣開始量產M18無後坐力炮。而大陸方面的情況是,在從蘇聯得到工具機和特種鋼材之後,才在1952年開始大規模生產52式57mm無後坐力炮(如圖)。
在韓戰爆發之前,中國大陸已經開始使用國民黨留在大陸的機械設備和材料,小規模生產三六式無後坐力炮。1952年開始批量生產進行了改進的52式57mm無後坐力炮。52式無後坐力炮與美國原型有許多差異,儘管炮身的重量和尺寸變化不大,但中國的武器專家創造出一種重量只有6.8千克的輕型三腳架。圖為北京軍事博物館展出的美國M18無後坐力炮和三六式無後坐力炮,明顯看出兩者之間存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美國製造的57mm炮彈可以使用中國的三六式或52式無後坐力炮射擊,但不能用美國的M18無後坐力炮發射中國炮彈。中國的破甲彈性能很差,有效射程降低至300米,穿甲厚度為70mm。52式無後坐力炮還配發了殺傷榴彈,卻沒有配備燃燒煙霧彈和榴霰彈。
據中國方面的消息,在韓戰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使用57mm無後坐力炮擊毀了60多輛坦克、裝甲車。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戰績是指使用繳獲的M18,還是國產的52式,但可以肯定的是志願軍戰士在戰鬥中經常使用這種輕型無後坐力炮。圖為活躍在朝鮮戰場上的志願軍無後坐力炮小組。
1963年以後,大量的52式無後坐力炮轉交給北越遊擊隊,後者成功地使用它們在叢林中打擊美軍和南越部隊。直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這種57mm無後坐力炮一直在解放軍中充當訓練器材。在朝鮮這種無後坐力炮一直使用到上世紀90年代。
除了M18之外,美軍還在朝鮮戰場上廣泛使用M20型75mm無後坐力炮(如圖),這是一種營級反坦克武器。M20的許多設計都會讓人聯想到M18,但它更大更重。戰鬥全重72千克,炮身長2080mm。與M18不同的是,M20隻能在三腳架上發射。
配用彈藥包括:破甲彈、殺傷彈、煙霧彈和榴霰彈。M20的彈藥有一個特徵,就是彈帶上有刻槽,裝填時需要對正炮管內的膛線。破甲彈重5.7千克,炮口初速310米/秒,對坦克的有效射程不超過500米。殺傷榴彈最大射程6500米,最高射速5發/分鐘。
在韓戰初期,美軍使用M20型75mm無後坐力炮攻擊朝鮮人民軍的T-34/85坦克,但M20作為反坦克武器使用並不普及。原因是發射時會有大量的後噴火藥燃氣,必須在炮尾方向留出一定的空間,這不便於隱蔽,使用受到很大局限,而且射速低,重量大,不便於快速轉移。在雙方戰線逐步穩定下來之後,美軍開始廣泛使用M20無後坐力炮射擊志願軍的固定火力點(如圖)。
志願軍立刻將在朝鮮繳獲的美軍M20無後坐力炮運回國,交給國內的專家進行研究和仿製。中國人民志願軍到底繳獲了多少這種75mm無後坐力炮,確切數字並不清楚,顯然可以達到數百門。圖為北京的軍事博物館中展出的美國M20無後坐力炮和中國56式無後坐力炮。
1952年,中國以繳獲的美國M20(右)為基礎,研製了52式75mm無後坐力炮,注意不要與52式57mm無後坐力炮(左)混淆。由於使用了質量較差的鋼材,這種中國仿製型的炮管更厚,導致重量增加。破甲彈能夠擊穿90mm厚的均質裝甲,與M20不同的是,除了破甲彈之外,只有殺傷榴彈。
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積極使用75mm無後坐力炮作為反坦克武器,由於穿甲威力較大,因此只要命中目標即可對敵方坦克造成毀傷。據中國方面的統計,志願軍使用75mm無後坐力炮成功擊毀了數十輛M4「謝爾曼」和M26「潘興」坦克。在北京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地下一層,收藏了一輛美國陸軍M26「潘興」坦克(如圖),據說就是被無後坐力炮擊傷,隨後被志願軍修復,並從朝鮮運到中國。
據美國官方數據,309輛M26「潘興」坦克被運到朝鮮戰場。1950年7月~1951年1月21日,252輛「潘興」坦克參戰,有156輛被擊中,其中50輛被完全擊毀或被俘。1951年1月21日~10月6日,由於機械故障和敵方襲擊,共有170輛「潘興」坦克被擊中,沒有透露其中多少是被完全擊毀的。
1956年,中國軍隊開始列裝56式75mm無後坐力炮,與52式不同之處是它採用了新的炮閂、瞄準鏡和一個帶小輪的新炮架。並增加了一種新型破甲彈,穿甲厚度達到140mm。圖為56式無後坐力炮的特殊改進型,輪架可以分解和摺疊。
由於破甲彈的威力更大,對坦克的有效射程為400米,可以使用破甲彈對2000米的固定目標進行射擊,最大射程為5500米。56式75mm無後坐力炮戰鬥全重超過85千克。儘管無後坐力炮班有四個人,但在戰鬥條件下轉移陣地並非易事。幾年後,推出了配備可摺疊的輕型輪架的56-1式無後坐力炮,戰鬥全重減輕了近20千克。1967年,推出的56-2式配備了一種新的沒有輪子的三腳架,重量又減輕了6千克。
除了陸軍裝備56式75mm無後坐力炮之外,上世紀60年代還在062型護衛艇和0111型護衛艦上配裝了雙聯裝56式無後坐力炮(如圖)。據稱,1965年11月13日,在崇武以東海域一戰成名的「海上猛虎艇」就配備了這種雙聯裝56式無後坐力炮。考慮到無後坐力炮後部有較大的危險區,而小型艦艇的空間有限,布局非常緊密,這種配置是一種傳統炮兵思維方式的產物。
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56式無後坐力炮的售價不超過200美元,儘管穿甲威力較小,但第三世界國家還是很歡迎這種輕便的火炮。越戰中,越共使用中國製造的75mm無後坐力炮與美軍多次交火。
1969年,中蘇珍寶島武裝衝突時,解放軍就使用了56式75mm無後坐力炮,並湧現了戰鬥英雄楊林(圖為楊林的紀念塑像)。1969年3月15日,楊林代理排長職務,率領75mm無後坐力炮小組與蘇軍裝甲部隊戰鬥。在連續擊毀兩輛蘇聯BTR-60裝甲車之後,一發炮彈在楊林身旁爆炸,他左手負傷,右手也被炸斷了3個指頭。當看到一輛坦克和一輛裝甲車在炮火的掩護下,又向戰士們衝過來時,楊林忍著巨痛,以鋼鐵般的意志,用血模糊的雙手操炮射擊,將裝甲車擊毀。正當他向剩下的蘇軍坦克瞄準射擊時,不幸被炮彈擊中,壯烈犧牲,時年25歲。
珍寶島武裝衝突中,56式75mm無後坐力炮已經無法擊穿蘇聯T-62坦克的裝甲,唯一繳獲的T-62坦克是被反坦克地雷炸傷的。這次衝突成為中國大力發展反坦克武器的契機。
在珍寶島武裝衝突中,繳獲的那輛蘇聯T-62中型坦克(如圖)同樣被收藏在北京的軍事博物館中,與美國的M26「潘興」坦克並排展示,顯示出一種特殊的氣場。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都一直裝備56式75mm無後坐力炮。並將該炮與彈藥轉交給友好的亞非拉國家,作為對他們的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在阿富汗戰爭中,中國製造的56式無後坐力炮又出現在阿富汗遊擊隊的手中,用來對付蘇軍的坦克和裝甲車。
鑑於75mm無後坐力炮已經無法擊穿朝鮮人民軍裝備的蘇聯IS-2重型坦克的前裝甲,美軍決定研製一種威力更大的反坦克武器。經過一系列的測試,在1953年開始列裝的M27型105mm無後坐力炮的基礎上,研發出M40無後坐力炮(如圖)。考慮到105mm的口徑與以前的彈藥容易混淆,所以將其口徑改為106mm。
這種無後坐力炮配備了瞄準系統,並安裝了12.7mm試射槍,發射特殊的曳光彈,曳光彈在命中目標時會發出明亮的閃光和煙霧。這種12.7mm曳光彈的彈道與106mm破甲彈的彈道相同,因此曳光彈命中後即可進行射擊,並能夠準確命中。炮身的俯仰和轉向均由手輪操作,炮架有三個支腳,其中一個有輪子,另外兩個為摺疊支座。
與其他的美國無後坐力炮一樣,M40同樣採用了帶小孔的藥筒,一部分火藥燃氣通過這些小孔,通過炮膛尾部的特殊噴口發射,以此抵消後坐力。M334A1破甲彈(如圖)重達7.96千克,穿甲厚度400mm,初速503米/秒。對坦克最大射程1350米,有效射程900米,破片殺傷榴彈最大射程6800米。
M40無後坐力炮長3404mm,重209千克,這樣的尺寸和重量,人力只能在很短距離上攜行。因此M40通常安裝到各種車輛上,最常見的就是輕型越野車。
M40型106mm無後坐力炮並沒有趕上韓戰,卻在東南亞的軍事行動中,被美國及其盟友廣泛使用。1964年,越南遊擊隊繳獲了一些M40無後坐力炮,並將其運到中國。1967年,中國開始對這種無後坐力炮進行仿製,並命名為75式105mm無後坐力炮列裝中國陸軍。
75式105mm無後坐力炮與美國M40有許多不同,特別是沒有安裝大口徑試射槍,並且使用了簡化的瞄準具,長3409mm,全重213千克。
75式105mm無後坐力炮配備了破甲彈和殺傷榴彈,分別重16.2千克和21.6千克。破甲彈初速503米/秒,殺傷榴彈初速320米/秒,破甲彈直射射程580米,殺傷榴彈最大射程7400米,射速5~6發/分鐘。據中國數據,如果破甲彈以65°角命中目標,可以擊穿180mm厚的均質裝甲。
由於75式無後坐力炮尺寸和重量都非常大,所以中國軍隊裝備的75式無後坐力炮都安裝在改進過的BJ212輕型越野車上。如果有必要,可以將無後坐力炮從車上卸下,在地面進行射擊。四人炮組坐在輕型越野車上,車上還有八枚炮彈。上世紀80年代,中國陸軍步兵營中會有一個反坦克無後坐力炮排,其中有四輛75式自行無後坐力炮。21世紀初,這種自行無後坐力炮全部退役。
上世紀60年代中蘇交惡之前,蘇聯將B-10型82mm無後坐力炮(如圖)的生產許可證交給中國。這種無後坐力炮從1954年開始服役,蘇軍將其作為機械化步兵和空降部隊的反坦克武器。B-10無後坐力炮採用滑膛炮管,炮身長1910mm,戰鬥全重85千克,配有尾翼穩定的破甲彈,有效射程4400米,射速6發/分鐘。對裝甲目標有效射程400米,穿甲厚度200mm。
這種無後坐力炮彈藥的設計就是所謂的「德國式」,與前面說過的藥筒帶孔的「美國式」相對,特點就是沒有藥筒,在彈體上固定柔性附加藥包。破甲彈質量3.89千克,初速320米/秒。
蘇聯B-10型82mm無後坐力炮的威力已經大大超過當時中國軍隊裝備的75mm和57mm無後坐力炮,被定型為65式82mm無後坐力炮(如圖),並開始大量裝備。
65式無後坐力炮一直生產到1978年,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一部分65式82mm無後坐力炮取代了56式75mm無後坐力炮。按照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中國陸軍編制,一個步兵營的反坦克排應該裝備六門82mm無後坐力炮。
197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列裝78式82mm無後坐力炮(在某些消息來源中,將其稱為PW78),78式與65式之間的主要區別是重量減輕至35千克,這使得它可以在緊急情況下,進行肩扛射擊。圖為北京的軍事博物館中陳列的82mm無後坐力炮。
78式82mm無後坐力炮(如圖)的減重主要通過兩個方式來實現:
首先將炮身縮短到1445mm,其次使用了輕型三腳架。
並對炮閂進行了修改,簡化了裝彈手的工作,65式無後坐力炮的炮閂向下打開,而78式(如圖)的炮閂則是向右打開。
由於炮管明顯縮短(465mm),為保持能夠接受的直射射程,必須增強發射藥的能量。破甲彈初速260米/秒,反坦克有效射程300米,發射殺傷榴彈時,最大射程2000米,射速7發/分鐘。據稱,一種新型破甲彈(左)的穿甲深度為400mm,為了有效殺傷人員,配備了鋼珠戰鬥部(右),有效殺傷半徑達到15米。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使用了82mm無後坐力炮,並將其提供給阿富汗(原文作者對中國向阿富汗遊擊隊提供無後坐力炮充滿深深的怨念,總是單獨強調)、非洲、亞洲的武裝部隊。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對78式82mm無後坐力炮進行了多次改進,78-I式和78-II式(如圖)批量生產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可以根據需要安裝夜視儀,改進了炮閂,並增加了彈藥的威力。儘管中國軍隊仍有部分82mm無後坐力炮,但這種武器已經無法有效對付現代坦克,主要被視為步兵的支援火力。
原文在上面就已經結束,本人補充一下上世紀70年代,中國為空降部隊特別研製的80式95mm無後坐力炮。這種武器非常神秘,不光口徑特別,連資料也少得可憐,
一直想系統地將林尼克·謝爾蓋撰寫的《中國步兵反坦克武器》翻譯出來,預估了一下,如果補充完善那麼要超過四萬字,真是沒時間啊。既然最近無後坐力炮很熱門,就節選其中一部分翻譯給大家。
1. 無後坐力炮的精度,尤其是「美國式」線膛無後坐力炮精度射程都非常出色,且彈種豐富,完全適合作為步兵多用途支援火力;
2. 與無後坐力炮相比,純火箭式(如:PF98型120mm火箭筒)火箭筒的有效射程過近,精度較差,考慮到現役主戰坦克的裝甲厚度不斷增加,已經無法完成反坦克的任務;
3. 儘管無後坐力炮的威力看似較小,但在精度和射程方面卻大大超過火箭筒,因此其戰鬥效能反而是有所提升的;
4. 未來中國軍隊裝備新型無後坐力炮並非是走「回頭路」,而是事物的螺旋上升導致的,具體的說就是將其反坦克的任務進行剝離,轉交給便攜的反坦克飛彈;
5. 無後坐力炮遠離中國軍隊的時候,軍工體系並未放棄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否則,在新型無後坐力炮競標中就不會出現多家激烈競爭的局面。
2017年,本人就提出借鑑瑞典「卡爾古斯塔夫」84mm無後坐力炮的設計,為PF89型120mm火箭筒尋找合適的接班人,為了這個現在被證明是正確的主張,多年來遭遇無數的攻擊和謾罵。
如今,那些人是否會反省自責,本人也絲毫不敢有任何奢望,只是重新讀一下杜甫的詩: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