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白
585 戰後局勢的動蕩
在冷戰時期,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大陣營開始在德國形成對持局面,當時美國認為,西德部署的武器和兵力很難快速的抵擋住蘇聯的鋼鐵洪流,而北約軍隊如果在蘇聯軍隊入侵之後很難及時的機動支援,為此美國決定研發一種在二戰中大顯身手的武器-核武器的小型版本用以在邊境每隔數公裡部署一個來防衛蘇聯入侵,這款武器就是戴維·克羅克特核火箭無後坐力炮。
▲講堂585期視頻
核威懾催生最小核彈
美國的這款核火箭無後坐力炮發展於1950年代後期,這款武器的外形設計類似於火箭發射筒搭配上一個小型的核彈頭,當年二戰剛剛結束,美國建立了以西德為主體的軍事緩衝帶,用以牽制蘇聯龐大的陸地軍隊。
但是蘇聯鋼鐵洪流的威力還是讓北約國家感到陣陣恐懼,為此很多北約專家將二戰中出現的核武器視為對付蘇聯鋼鐵洪流的唯一手段,再加上在1957年下半年,負責開發核武器的原子能委員會成功製造出一種輕型千噸級核戰鬥部,可當做小型化核彈頭使用,因此在1958年1月在美國新澤西州的皮卡汀尼兵工廠開始小型核武器的研發,同年8月美國陸軍正式將這套系統命名為Davy Crocket,在經過數年的開發和測試之後於1961年5月開始服役。
服役的戴維·克羅克特被分成兩個版本,一個是輕型的M28 120mm發射系統,另一個是被稱為M29 155mm的重型發射系統。
這兩個系統都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無後坐力發射器、腳架基座和戰鬥部彈頭,無後坐力發射器的基礎原型型號為M64 155MM無後坐力炮,尾部設計有文丘裡錐管,整體的的設計方案跟無後坐力炮的設計類似,在炮口部位可以加裝提前測試彈道的額外發射器用於發射主武器前測算彈道使用。
在使用的時候,首先在發射器裡面加入發射藥,然後在發射藥上裝入M2型號助推火箭,最後裝上炮彈就可以發射了。
其炮彈主要是M338 279mm核彈,這個核彈的戰鬥部採用的是W52-2型微型核彈頭,W52-2戰鬥部是一種非常小的核裂變裝置,總重大約23公斤,這個尺寸在當時的技術水平中,基本上已經達到了核裂變戰鬥部能做到的最小尺寸了。
這個戰鬥部能夠實現10噸或者20噸TNT當量的威力,這個彈頭重34kg、長79釐米、最寬處直徑 28釐米,外形非常像圓潤的西瓜,並在尾部設計有尾鰭,當時的士兵也將它戲稱為原子西瓜。
在安裝的時候,M338核彈炮彈的後部有一個時間引信和引信整流罩,在安裝之前需要通過時間引信設定彈頭的爆炸高度,設定完畢之後通過卡口插槽安裝在火箭助推器上,安裝完畢之後就可以調整瞄準角度發射了。
在發射的過程中,無後坐力炮內的發射藥裝藥量並不是很大,僅僅是提供彈頭的初速度,M388核彈在通過發射藥爆炸推出發射器之後,會在設定好的距離和時間點燃助推火箭將彈頭加速度推到目標。
這種方案跟我們在第575期介紹的RPG-7一樣都是採用兩段式設計,戴維·克羅克特核火箭無後坐力炮之所以選擇這種方案,是因為當時的這款核彈頭無法承受很高的加速度,為了防止在發射的時候加速度過大造成爆炸,才選擇這種低速發射持續加速的兩段式方案。
戴維·克羅克特核火箭無後坐力炮的兩個發射器版本都可以安裝這個核彈頭,這兩個版本的區別在於口徑的不同,因此可以使用不同裝藥量的發射藥實現不同長距離和短距離的發射,在使用120mm的M28發射器發射的時候,其射程大約為兩公裡,而使用155mm的M29發射器發射的時候,其射程大約為四公裡。
在發射出去之後,雖然這款核彈的當量並不是很高,但是其爆炸已經足夠強大,爆炸中心足以使建築物倒塌並在爆炸範圍270米之內造成三度燒傷,而其產生的核輻射才是最大的危害,爆炸後殘留的致死量輻射塵埃會汙染該區域半徑400米左右的區域,並使任何直接裸露的人員受到核輻射,而如果人員距離爆炸中心150米的距離則會受到幾乎立即致死的輻射劑量輻射,因此用於在邊境形成核輻射屏障為北約部隊機動支援還是非常有用的。
當然,其發射距離跟受到輻射汙染的範圍還是有比較長的距離的,因此不存在輻射範圍覆蓋發射距離的情況,並且在發射的時候可以選擇架在三腳架、卡車或裝甲運兵車上使用,也方便轉移。
一般情況下一個操作班組人員由3人組成,分別是指揮官、炮手和助理炮手,除此之外還會配備裝載機和彈道計算機等設備。
當時服役之後,進行了不少的試驗,在測試中發現這款核無後坐力炮的精度非常差,很難準確命中目標,並且無論是瞄準還是裝填效率都很低,因此在後續服役中面對可能遇到的蘇聯鋼鐵洪流會很被動。
在1958年8月15日批准設計生產之後,M28/29戴維·克羅克特核火箭無後坐力炮總共生產了2100架,並在1961年至1971年間部署戰場,但是隨著蘇聯後期研發配備出具備三防能力的坦克和步戰車之後,這種設置核輻射汙染帶的武器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因此M28/29戴維·克羅克特無後坐力核火箭於1967年8月從歐洲全部撤走退出服役生涯。
-關注武器大講堂獲取節目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