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炮從它的原理問世至今已近兩百年歷史,與今天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的研製電磁炮不同,在這兩百年中的大部分時候電磁炮都只是少數才玩得動的高科技,就連德國也在二戰期間涉及這方面,但沒有取得實質成果。不過美國在上世紀30年代,倒是成功的研製出一款電磁炮。
這款電磁炮是由德克薩斯州的發明家Virgil Rigsby設計,雖然這門電磁炮(暫且稱它為炮吧)仍然還不足以在實戰中使用,但比起之前那些實驗室的產物已經進步了很多。
這款電磁炮屬於電磁炮大範疇中的線圈炮,也就是通過電磁線圈產生磁力,通過巧妙的結構設計不斷地給彈丸加速,由此實現彈頭高速出膛。
在那個電子技術還不夠先進的年代,V. Rigsby線圈炮更多採用機械式的結構,當裝填炮彈發射的時候,纏繞在槍管上的無數段線圈就會依次工作,當彈藥進入一段線圈時,此段線圈斷電不產生磁力,與此同時機械式電力觸發輪結構給下一組線圈通電,產生的磁力吸引彈藥向前運動,如此循環的給彈藥加速,在不產生後坐力的情況下讓彈藥以高速度出膛。
隨著彈丸速度的不斷加快,它通過線圈的速度也在加快,因此機械式的圓盤狀觸發輪的通電時間會相應地縮短,以便於給彈藥最佳的「吸引力」。
線圈炮的炮管並非金屬,而是用硼矽玻璃製成,這是因為金屬會干擾線圈的磁力,而硼矽玻璃不會有這方面的缺陷,並且相對其他材料來說它的硬度也算不錯,耐熱性能也還可以。
按照設計,這款電磁炮能夠以大約150發每分鐘的射速開槍射擊,根據測試,它在射擊時會發出和.22子彈射擊時差不多水平的噪音(應該是指.22手槍彈)。
儘管這款線圈炮得到了當時一些主流媒體的報導,並對這種武器大加讚賞,不過它並沒有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這是因為V. Rigsby線圈炮也有和其他電磁武器一樣的缺陷,那就是耗電量巨大。
V. Rigsby線圈炮使用電容提供射擊時所需電力,電容設備充電時間長,而且充滿電量後也經不起幾輪射擊。另外射擊時線圈產生高溫,要是按照理論中持續射擊模式操作,很容易就燒毀設備。
在付出了如此大代價的情況下,V. Rigsby線圈炮發射的彈藥也不過跟常規槍枝一樣,這種高投入低回報的設計顯然不具備實用價值,而且其本身並沒有什麼技術亮點,簡單的說就是通過增加電磁線圈的笨辦法解決問題,不斷地給彈丸加速達到殺傷需求,至於電力供應、散熱等問題則沒有解決。
放眼當今,各種類型電磁炮的基本原理早已不是秘密,網絡上也能找到不少民間大神自製電磁武器的案例,但是嚴格的軍用電磁武器仍然受制於電力供應,無法滿足實戰所需的射擊要求,儘管已經有軍艦實驗性的裝備了它,但也是在「犧牲」其他艦上電器設備供電的情況下才勉強維持電磁炮的能量消耗。
以上世紀30年代的水平來看,V. Rigsby線圈炮無疑是絕對的「黑科技」,它雖然算不上裡程碑式的設計,但也是將電磁武器實用化的重要嘗試,屬於早期的產物。也正是它有諸多的技術障礙沒有解決,至少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短時間裡看不到解決的希望,因此它沒有得到重視,對於軍隊來說,常規武器才是研發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