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彈的起源,二戰德軍超越時代的「復仇武器」:V1飛彈和V2火箭

2021-01-19 谷火平觀察

人類飛天夢想催生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像鳥兒一樣自由自在的飛翔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夢想。無論是古代的東方還是西方,都曾經有人效仿鳥的樣子,在自己身上綁上羽毛或者帆布製作的「翅膀」,並企圖以此翱翔天際。雖然這些人最後的結局都是很慘的,但是也從另外一面證明了人類確實有著「飛天」的渴望。

(孔明燈)

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熱氣球。因為人類很早就發現空氣受熱後體積膨脹,重量變輕並會上升,我國古代著名的「孔明燈」其實就是一種熱氣球。而真正能夠載人的熱氣球是法國人孟格菲兄弟發明的。孟格菲兄弟原本是紙張批發商人,他們看到紙屑在火堆上飄舞而受到啟發,1783年6月4日,孟格菲兄弟在裡昂安諾內廣場做公開表演,一個圓周為110英尺的模擬氣球升起,飄然飛行了1.5英裡。同年9月19日,在巴黎凡爾賽宮前,孟格菲兄弟為國王、王后、宮庭大臣及13萬巴黎市民進行了熱氣球的升空表演。孟格菲兄弟把人類送上天空比美國的萊特兄弟早了整整120年,熱氣球也是人類第一種載人飛行器。

時間進入20世紀後,人類又發明了兩種足以「飛天」的裝置,一種就是1903年由美國人萊特兄弟發動名的飛機,另外一種,則是至今為止給人類同時帶來進步和災難的火箭。因為飛機使用的發動機必須要從空氣中汲取氧氣,然後再和燃料混合後燃燒並帶動發動機進而帶動飛機飛行,所以飛機的飛行高速和飛行速度是有上限的,也就時候必須以發動機能夠吸入的氧氣量為上限。

(火箭升空示意圖)

而為了探索大氣層以外的空間,人類想到了火箭。火箭的基本原理其實並不複雜,就是一臺發動機,帶上分別裝氧化劑和燃料的兩個大罐子,外面再包裹上一層外殼,這就是最簡單的火箭。火箭的基本飛行原理就是利用燃料泵把燃料和氧化劑同時注入發動機,燃料和氧化劑在發動機燃燒室內被點燃並向外噴出強力燃氣,火箭就利用燃氣的反作用力進行飛行。由於火箭本身帶有氧化劑,不需要從空氣中汲取氧氣,所以可以適應近乎於真空的宇宙空間飛行。在20世紀初,俄羅斯的齊奧爾科夫斯基、美國的羅伯特·戈達德以及德國的馮·布勞恩等人都是火箭研究的先驅,正是這些人的不懈努力,才為火箭的發展開闢了全新的道路,不過火箭最初的發展卻是以武器的形式出現在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而德國還給這種新式武器起了一個「復仇武器」的名字。

巡航飛彈的鼻祖——V-1飛彈

早在1920年代,德國就對火箭和飛彈這類新式武器非常感興趣。因為1919年的凡爾賽條約,作為一戰的戰敗國,德國被剝奪了研製坦克、自行火炮、新式戰鬥機、轟炸機和潛艇等武器的權力,同時處處受到法國的壓制。

(外國軍迷製作的V1飛彈復刻模型)

為此苦悶的德國人其實很早就在醞釀對凡爾賽條約的復仇計劃。1930年代,希特勒通過合法途徑攫取了德國政權,成為德國政府的「總理」,於是他開始大規模擴軍備戰。而在科學技術領域,30年代德國恰好開始了無人駕駛飛機的研製工作,到1942年英國皇家空軍開始大規模轟炸德國本土,而德國轟炸機在轟炸英國時卻要付出更多代價時,V-1飛彈被迅速提上了議事日程。

(V-1飛彈)

V-1型飛彈外形上和現代的巡航飛彈已經非常相似,它使用了平直型機翼,既可以保持彈體的平衡,還能提供升力。同時V-1飛彈在尾部頂端安裝了一臺獨特的脈衝式噴氣發動機,這種發動機僅限於V-1型飛彈,在後世的巡航飛彈再也沒有出現過。所謂的「脈衝式發動機」,其實有點類似於我們常見的內燃機發動機。其工作分為3個步驟:首先是發動機進氣口閥門打開,空氣流入發動機燃燒室;然後進氣門關閉,燃油閥打開噴出燃料,並與空氣充分混合;最後火花塞點燃油氣混合物,產生爆燃,同時爆燃氣體經過發動機的噴氣口高速噴出,一個周期完成。V-1飛彈就使用這種循環式的脈衝噴氣方式來驅動飛彈飛行。而V-1飛彈的發動機1分鐘之內可以完成42個這樣的循環。由於其噴出的燃氣是間斷性而不是連續性,所以V-1飛彈的尾噴管會發出一種獨特的低頻噪聲,從1944年年中開始,居住在英格蘭東南部的老百姓們會越來越熟悉這種噪音。

(V-1飛彈結構剖面圖)

V-1飛彈整體上看,就像是在一個炸彈上安裝了機翼和發動機,從而得到的一枚會飛的炸彈。不過這也確實符合那個年代簡陋導航技術下所研製飛彈武器的特點。為了儘可能飛得更遠,V-1飛彈的彈徑為0.82米,但是翼展卻達到了5.3米,整個彈體長度為7.9米,飛彈發射重量為2180公斤,在彈體上方後部裝有一臺脈衝式發動機,可以產生300公斤左右的推力。同時V-1飛彈使用專門的滑軌進行發射,發射速度為240公裡/小時。V-1飛彈的巡航速度為644公裡/小時,射程在240公裡左右,最大可以達到280公裡。

(V-1飛彈發射軌道示意圖)

作為早期的巡航飛彈,V-1沒有精確的制導導航系統,因此其飛行高度比較高,通常在距離地面600米(約合2000英尺)的高度飛行。作為初代巡航飛彈,實際上V-1飛彈根本沒有任何所謂的導航系統,僅有一塊高度表,其飛行路線是發射前規劃好的,同時彈頭內裝的是定時炸彈,也就是飛行到一定的時間後,炸彈即會爆炸,所以V-1飛彈的爆炸地點有很強的隨機性。而且其主翼是固定式,不具備飛行姿態調整能力,控制飛機升高或者降低的是依靠飛彈內部的高度錶帶動水平尾翼上的升降舵來控制飛彈的飛行高度。

為了確保飛彈能夠順利爆炸,V-1飛彈安裝了三重引信,除了剛才說的定時計以外,還裝有觸髮式和延時引信。觸髮式顧名思義就是在飛彈觸地時就會引發爆炸,而延時引信則是用來保證飛彈如果沒有在規定的時間爆炸時能夠自毀。因為有三重引信的保障,所以V-1飛彈很少出現啞彈。

(巧了,很少不代表沒有,圖為1945年墜毀在比利時的一枚V1飛彈)

V-1飛彈使用的是液體燃料,曾經分別使用過汽油和酒精,外加V-1火箭同時還攜帶有2個化學罐,分別用來裝過氧化氫和高錳酸鉀作為火箭助推器使用。在發射時,抽取過氧化氫和高錳酸鉀在反應室反應,從而產生高溫高壓熱蒸汽,利用熱蒸汽的反作用力將飛彈彈射出去。但是由於過氧化氫和高錳酸鉀都具備很強的腐蝕性,所以這些助推劑必須在發射前灌注,同時發射人員要務必小心,稍有不慎就有被灼傷的危險。

二戰時期德國全部的V-1飛彈都在德國東部的諾德豪森附近,由寶馬公司負責生產,在生產完畢後再打包裝運到位於法國加萊海岸的發射陣地,並由此發射打擊英國首都倫敦以及周邊地域。V-1飛彈的出現在英國國內引起了相當大的恐慌,而這種早期飛彈由於缺乏有效的制導系統,也鬧出很多離奇的笑話。例如曾經有1枚V-1飛彈在發射後在天上兜了一個U型的圈子,折回來擊中了發射場附近的一個觀察室,而這個觀察室原本是計劃等希特勒等人前來視察V-1飛彈而準備的。除此以外,V-1飛彈還曾經誤打誤撞,命中過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在倫敦的指揮部,以至於盟軍情報人員誤以為德軍的V-1飛彈安裝了精密導航裝置。

(V-1飛彈轟炸倫敦)

為了攔截這些神出鬼沒的納粹飛彈,英軍組織了大量的雷達站、高炮團以及對空監視哨,專門用來提早預警來襲的V-1飛彈,英國皇家空軍則更多的使用噴火式戰鬥機來攔截V-1飛彈,因為V-1飛彈沒有制導裝置,也不具備閃避攔擊的能力,所以英軍飛行員最喜歡的動作就是和V-1飛彈平飛,再把噴火的機翼伸到V-1飛彈的彈翼下方,然後猛的抬起,用自己飛機的機翼將V-1飛彈掀翻,這樣V-1飛彈就會失控墜毀。而且由於V-1飛彈飛行速度較慢,只有644公裡/小時,和噴火式戰鬥機的最大飛行速度大致相當,因此噴火式戰鬥機用機翼掀翻V-1飛彈是當時最靠譜的「反導」戰術。根據戰史記載,英國皇家空軍一位叫JosephBerry的24歲中隊長,在整個納粹V-1飛彈進攻期間一共擊落60枚來襲飛彈。

(在地下工廠秘密生產的V-1飛彈)

在位於法國和荷蘭的陣地被佔領之前,德國一共向英國發射了大約1萬枚V-1飛彈,但是其中大約只有3531枚成功躲開了英國的攔截和飛行故障,而這些 「順利突防」的飛彈中有2419枚命中了倫敦,大約30枚命中了開普敦和樸茨茅斯,另外甚至還有1枚飛到了曼徹斯特!根據英國方面的統計,V-1飛彈炸死英國6184人,另外還有17981人重傷。這個傷亡和V-1飛彈的發射數量相比,實在不算多大的成果,而且V-1飛彈殺傷的大多是平民,而並非軍人,所以V-1飛彈對英美盟軍的軍事力量打擊極其有限,其更大的作用在於製造恐慌,因為發射它的德軍都不知道具體能命中哪裡,可想而知當英國人聽到其巨大的噪音時會產生什麼感覺。

彈道飛彈的鼻祖——V-2飛彈

因為V-1飛彈飛行速度慢,飛行高度低,而且航線呆板,容易被攔截。很快納粹方面又拿出了第二款「復仇武器」,這就是人類第一款彈道飛彈——V-2飛彈。它的出現改變了整個世界的發展軌跡。

(V-2飛彈,亦稱V-2火箭)

儘管V-2飛彈在二戰時期有應急的意味,但是其最初的研製工作早在1937年就已經開始。其實早在希特勒上臺前的1932年,德國就已經開始研製的大型液體火箭,當時的德軍上尉瓦爾德·多恩伯格為此招募了後來名震天下的德國火箭之父——馮·布勞恩。在1938到1941年之間,馮·布勞恩的團隊總共開發出A1、A2、A3、A4四種型號的火箭,而最終的A4火箭就是後來正式定型的V-2飛彈。

(V-2飛彈正在豎起)

V-2飛彈全長約14米,直徑約1.7米,發射最大質量在13噸左右,其彈道最高點距離地面約100公裡,已經完全飛出了大氣層,並且V-2飛彈最大射程可達320公裡。V-2飛彈的彈頭重達1噸,由於採用的是拋物線彈道飛行,所以在最後攻擊目標時,V-2飛彈的最大速度高達4.8馬赫,所以在V-2飛彈攻擊目標時,通常都是先聽到驚天動地的爆炸,隨後才是滾滾而來的飛彈尾翼的呼嘯聲。

(美軍轟炸機拍攝到的V-2飛彈正在以超過4馬赫的速度發動攻擊)

受技術水平限制,V-2飛彈並沒有採用彈箭分離技術,整個飛彈結構為一體式,所以V-2飛彈其發動機外裝有4片巨大的彈翼,在發射後依靠這四片彈翼來調整飛行姿態,整個飛彈看起來就好像是一枚巨大的航空炸彈。而在V-2之後的飛彈普遍開始使用燃氣舵或姿態調整發動機,因此再也沒有見到攜帶巨大彈翼的大型彈道飛彈了。

V-2飛彈的結構奠定了今天化學火箭的基本結構,即飛彈發動機位於飛彈尾部,往上是氧化劑罐和燃料罐,而在火箭的頭部,則是有效載荷。V-2飛彈的有效載荷是一部陀螺導航儀和1噸重的烈性炸藥。和V-1飛彈有巨大區別的是,V-2飛彈採用乙醇(酒精)和液氧分別作為燃料和氧化劑。這是因為二戰後期,德國唯一的石油來源地——位於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被蘇軍佔領,嚴重缺乏石油供應的納粹不得不另想辦法,而酒精可以由植物發酵提煉而來,自然是最為理想的燃料替代品。而且由於乙醇易於揮發,所以還被客串作為V-2飛彈發動機的冷卻液,以便防止發動機因為溫度過高而被燒毀引發爆炸。

(V-2飛彈的複製模型)

和V-1飛彈幾乎是盲射的使用方式相比,V-2飛彈由於彈體空間較大,所以安裝了陀螺儀,因此具備了一定的導航能力。陀螺儀的基本原理和我們小時候玩的陀螺類似。當陀螺在高速旋轉時,會產生向心力,從而保證陀螺在地面上高速旋轉而不會翻倒。陀螺儀的原理也是一樣的,在陀螺儀中有一個自由陀螺,在飛彈發射後,陀螺在彈頭內保持旋轉,這樣陀螺本身就有確保飛彈維持原始航向的能力,一旦飛彈偏離航向,陀螺儀就會操控空氣舵把飛彈「修正」回來,因此V-2飛彈的命中精度要明顯高於V-1飛彈,不過在二戰那會兒V-2飛彈的圓概率偏差(CEP)依然是以公裡計算,所以無法打擊堅固的點狀目標,只能打擊面目標。

V-2飛彈在二戰時期讓盟軍感到最為恐懼的是,由於它在落地時是超音速飛行,因此根本聽不到任何聲響,也沒有任何預警。這一點和V-1飛彈有天壤之別。V-1飛彈的飛行速度只有644公裡/小時左右,而且其發動機還會發出獨特的低頻聲波,這樣英國的防空部隊和雷達系統都可以有效探測到V-1飛彈來襲,從而對其進行有效防禦。但是V-2飛彈不同,這種飛彈是走拋物線彈道,其最大飛行高度距離地面100公裡,甚至連當時英軍裝備的雷達系統也無法有效探測到V-2飛彈,只有在其命中地面發生爆炸後,大家才知道:V-2飛彈來了。甚至不止是當年,即使在今天,防禦彈道飛彈依然是軍事科學技術中的難點和重點。

(V-2飛彈的複製模型)

由於無法有效攔截V-2飛彈,盟軍只能使用大規模轟炸的辦法直接空襲德國位於佩內明德的飛彈生產工廠和發射場,英軍甚至使用重達7噸的「高腳杯」炸彈把德國人修建的鋼筋混凝土飛彈發射臺炸得稀爛。不過一直到同盟國軍隊攻佔佩內明德之前,德國一直持續對英國發動V-2飛彈襲擊。在整個二戰期間德國一共發射了3745枚V-2飛彈,其中1115枚攻擊英國本土,2050枚轟炸了比利時安特衛普、布魯塞爾、列日等重鎮,另外還有582枚用於各種試驗、改進和訓練。襲擊英國的1115枚V-2飛彈一共炸死2724人,炸傷6476人,總體來說,V-2飛彈的作戰效能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水平。

戰後發展

在二戰後,美蘇兩強都分別獲取了部分德國V系列飛彈的技術資料甚至是實物。因此雙方也都在德國飛彈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測試發展。如今美國和俄羅斯依然是全球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特別是兩國的巡航飛彈和彈道飛彈,可以說是世界頂尖水平。

(「戰斧」巡航飛彈)

目前美國著名的戰斧巡航飛彈,俄羅斯的KH-101巡航飛彈都可以看作是德國V-1飛彈的子孫。和簡陋的前輩相比,無論是戰斧還是KH-101其射程都超過2500公裡,並且同時使用GPS(俄羅斯使用「格洛納斯/北鬥」系統),而且其命中精度都在10米以內,特別是在2015年俄軍高調介入敘利亞內戰時,遠程發射的KH-101型巡航飛彈全部準確命中目標,充分體現了現代巡航飛彈的巨大威力。

(三大真理之一的「白楊」洲際彈道飛彈)

彈道飛彈就更是「枝繁葉茂」了。例如美軍裝備的民兵III型、三叉戟II-D5型彈道飛彈,以及俄軍的白楊M、布拉瓦、薩爾瑪特等重型彈道飛彈,其中特別是薩爾瑪特戰略飛彈,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洲際戰略飛彈,其起飛重量高達200噸,有效載荷能力超過9噸,可以攜帶10枚75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最大射程可達16000公裡,幾乎可以實現全球覆蓋。

(俄羅斯「薩爾瑪特」戰略飛彈)

從二戰時期最初的V-1、V-2型飛彈發展到今天,巡航飛彈和彈道飛彈已經形成了兩個巨大的家族,並且各自擁有著眾多的成員。作為人類目前威力最強的武器,這兩大飛彈家族還將會不斷地發展下去。

相關焦點

  • 二戰時期德國飛彈黑科技不僅有防空飛彈還有反艦飛彈等
    ,利用小型滑翔機攜帶一枚500公斤航彈,通過搭載德軍中型容克轟炸機,在指定高度進行投放,在航彈實現滑行同時採用無線電制導裝置,進行手動操控控,無線電制導就是類似現在航模飛機和遙控汽車的原理,德軍飛行員只需要觀察飛彈的飛行路線進行手柄操控撞向敵軍軍艦即可,這種技術在二戰時期可謂非常的超前,比日本的自殺式櫻花飛機要領先一個世紀左右,這就是當時日本技術對比德國技術差別所在,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是又無能又反人類
  • 二戰超級武器之V2飛彈,讓盟軍無比頭疼的來自未來的武器
    提到V2飛彈之前,有必要先說一說V1。1943年,已經接近窮途末路的希特勒將帝國的未來寄望於高科技武器。在當時的全球科技和武器領域,德國確實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實力遠超美國、蘇聯、英法等國家。在二戰的戰場,此時的大殺傷力武器還局限在火炮和空投炸彈的級別,射程短、威力小、速度慢、易攔截的短板非常明顯。
  • 二戰德國黑科技揭開了現代戰爭飛彈為王的新時代
    【軍武次位面】作者:書劍為酒V-1飛彈是德軍在二戰時期研製的秘密武器,曾被希特勒寄予厚望,希望依靠它能扭轉德軍在二戰後期的頹勢。V-1作為全世界第一款投入實戰的飛彈,其概念有點像「攜帶炸彈的自殺式戰鬥機」,其古怪的造型印證也了這一點。V-1飛彈通體長7.9米,擁有一對5.37米的飛翼和一個較短的用於保持水平飛行的尾翼,與我們今天熟知的飛彈造型截然不同,更像一架無人飛機。
  • 太陽炮、納粹鍾,細數二戰納粹德國試圖發明的那些「神級」武器
    眾所周知二戰時的德國,開發出了很多黑科技,德國試圖為了扭轉戰局,急需在常規武器上做出突破,想依靠強大的單兵武器戰勝盟軍的龐大數量。所以一些突發奇想,甚至是近乎瘋狂的武器就應運而生。噴氣式飛機的誕生世界上第一架投入實戰的噴氣式戰鬥機me. 262。
  • 二戰德軍的黑科技,戰後各國傾力發展,反坦克飛彈能否淘汰宿敵?
    這種鐵皮疙瘩能輕鬆抵禦子彈,壓斷鐵絲網,跨過戰壕,並用重機槍對敵人進行掃射,給德軍造成不小傷亡。後來坦克的裝甲越來越厚,一般的炮彈無法擊穿它,於是五花八門的反坦克武器誕生了。 這些武器包括反坦克槍、破甲彈、反坦克地雷、反坦克手榴彈、反坦克飛彈等,它們都在戰場上得到過試煉,但最後成為"坦克剋星"的卻只有反坦克飛彈。反坦克飛彈可以用直升機或裝甲車發射,也能單兵操縱發射,這種武器穿甲能力強,發射距離遠,準度高,成為二戰後各國主要發展的反坦克武器。
  • 2萬奴工死於飛彈的製造工作:1944年9月8日納粹首次發射V2火箭
    而德國的V1飛彈速度較慢,類似於1架小飛機,英國可以使用戰鬥機和高炮進行攔截,而且也能及時預警。 為了避免被擊落,V1飛彈都是晚上才發射襲擊,藉助夜色隱藏自己。
  • 在那個沒有衛星的時代飛彈怎麼定位制導?原來是靠小小的陀螺儀
    V-1是飛航式飛彈,當年英國也叫這種飛彈飛機飛彈。因為它長這樣子。看起來就像是一臺加了彈頭,可以自己尋找目標進行攻擊的飛機。V-1飛彈是德國研製的第一款飛彈,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V-1採用的是單純的慣性制導。所謂的慣性制導就是利用陀螺儀和加速計實現定位,然後自動修正姿態,使飛彈飛行姿態符合發射前設置的參數,從而實現準確打擊目標。
  • 二戰英國Z Battery,只要火箭足夠多,就能嚇走德軍的轟炸機
    一戰後英國仍然繼續研製軍用火箭,只不過相關項目等級很低,研製工作並不受重視。在1934年時,英國迎來了一批具有實用價值的火箭,它的口徑為2英寸,通過審查之後英軍認為這種武器並不適合用來取代火炮,倒是可以用來執行防空作戰任務。
  • 《突破蒼穹》2:衝出太空,一位中學教師開啟人類火箭競爭新時代
    二戰時期德國的v2飛彈此後,奧伯特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宇宙航行協會。德國與蘇聯發展火箭技術不同的是,最初,德國軍方就高度重視火箭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推廣和應用。原因在於,由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深受凡爾賽條約限制,戰後德軍的武器發展,尤其是火炮數量和口徑受到了嚴格的限制。
  • 最早的飛彈沒有衛星,那麼靠什麼定位呢?看完漲知識啦!
    反而因為德國的技術突破,讓當年的幾個勝利國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早就二戰後飛彈發展的百花齊放!當年沒有衛星,這兩位仁兄的制導方式大同小異,都和慣性制導有關。V-1是飛航式飛彈,當年英國也叫這種飛彈飛機飛彈。因為它長這樣子▲。看起來就像是一臺加了彈頭,可以自己尋找目標進行攻擊的飛機。
  • 二戰德軍「最爛」武器:戰鬥機飛6分鐘就墜機,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德國的軍事水平世界一流,同時造出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門,曾經德軍就製造了一款用來專門防禦空中的武器,名為空氣炮,該武器設計初衷就是在地面對敵軍飛機進行有效的遏制,然而因為技術根本不到位,致使它造型極為怪異,而且性能非常的雞肋,在服役德軍期間基本上沒有擊落一架飛機,更像是有名無實的破銅爛鐵
  • 酷似二戰德軍的部隊,全軍戴M35鋼盔,有200輛豹1坦克
    二戰的戰況激烈,各國研製出許多先進武器。在這場規模極大的世界大戰中,美國研製的原子彈威力驚人,世界各國為之震驚。除原子彈之外,戰場上還出現射速驚人的MG-42通用機槍、喀秋莎火箭炮,美國甚至還派出「風語者」擔任最強「密碼機」。
  • 「東風飛彈」從中國到美國?需要多長時間?網友:僅需14分鐘!
    在《宋史》中記載,當時北宋軍官馮繼升將火藥放置於火藥桶當中,點燃引線使箭筒後方的火藥爆炸產生推動力,將這一飛行武器推進至敵方陣營產生爆炸,由此可見早在我國宋朝就已經有了這一方面的研究。嚴格意義上的飛彈出現於二戰時期,所謂飛彈和火箭的最大區別在於飛彈自身有著一套非常精密的制導系統,通過地面工作人員的操作可以讓飛彈的速度以及方向發生轉變,換句話說飛彈發射出去我們是可以操控它的。而火箭並沒有這一機制,一旦發射出去便利用反作用力作推力,在這一過程之中如果燃料不足反作用力便會衰弱,這時火箭就會因為引力的限制導致墜毀,因此飛彈的技術難度要高於火箭。
  • 【6.13】從致命武器,到飛向太空
    V1飛彈襲擊倫敦 01 前所未見的武器 1944年6月13日凌晨,倫敦。 6月13日的這個清晨,德軍總共發射了10枚V1飛彈,其中3枚落在開闊地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是第4枚飛彈造成6人死亡,9人受傷,其餘6枚則發射失敗。 在之後的五個星期裡,一共有三千多枚飛彈飛越英吉利海峽攻擊倫敦。
  • 只需699就能買到,標明德軍現役飛彈弱點
    報導稱,德國安全研究人員在電腦中有一系列機密文件--德國武裝部隊使用的飛彈系統的機密文件,包括LeFlaSys Ozelot防空系統的使用說明和弱點分析。數據安全專家伯格霍夫(Tim Berghoff)分析後向德國之聲透露,這臺電腦製造於21世紀初期,而且運行良好。專為野外使用,非常堅固、具有防濺功能,重5公斤(11磅)。
  • 現役航母:未設置反艦飛彈發射架,裝有近防炮和近防飛彈
    在航母發展史上,撇開二戰時的護航航母以及直升機航母,曾經出現過兩種不同類型的航母,但現在航母發展可謂殊途同歸,其實,東西方已經同時走上了以艦載戰鬥機為核性戰力的航母。冷戰時期,原蘇聯海軍為了增強航母的作戰能力,將龐大的艦載垂直反艦巡航飛彈、中程區域防空飛彈、反潛火箭深彈等大型武器裝備,都設置到了航母上,讓航母本身除了艦載戰鬥機以外,具備強大的防空對海對潛打擊能力。當然,蘇聯紅海軍的航母上,仍然配備有具備垂直起降能力的雅克-38艦載戰鬥機,此類航母被蘇聯紅海軍命名為「重型載機巡洋艦」。
  • 德國二戰時期的超級武器,威力堪比原子彈,一炮毀掉一個城市
    二戰後期,德國已經抵擋不住來自盟軍的猛烈進攻,已經處於強弩之末的德國人並不甘心面對失敗,所以在後期研發了很多令人望而生畏的超級武器,除了卡爾臼炮以外,德國還有一個超級武器不為人知,這就是德國的V系列飛彈,而這其中尤以V3多節氣壓火炮最讓人畏懼。
  • 航天知識丨火箭的起源
    古代火箭起源人類很早就有遨遊太空的夢想,浩瀚的宇宙對人類一直都充滿吸引力和神秘感。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等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反映了人類對宇宙的嚮往。追根溯源,中國是最早發明火箭的國家。「火箭」一詞在三國時代(公元220~280年)就出現了,不過那時的火箭只是在箭杆前端綁有易燃物,點燃後由弩弓射出。真正靠火藥噴氣推進而非弩弓射出的火箭的外形被記載於明代茅元儀編著的《武備志》中。這種原始火箭雖然沒有現代火箭那樣複雜,但已經具有了戰鬥部(箭頭)、推進系統(火藥筒)、穩定系統(尾部羽毛)和箭體結構(箭杆),完全可以認為是現代火箭的雛形。
  • 二戰日本空艦飛彈夢碎:1944年就拿出樣品,卻鬥不過瘋狂的櫻花彈
    人類最早的飛彈,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時開發的,其中包括了彈道飛彈、巡航飛彈、空艦飛彈、反坦克飛彈、地空飛彈等等,但鮮為人知的是,地球另一端的日本在二戰中也研製過飛彈。日本為了挽救敗局,在新式武器研製方面不遺餘力,不僅自行探討一些新技術,也積極參考和吸收納粹德國的新武器技術。
  • 美軍加緊發展太空雷射武器:要將敵方飛彈摧毀在發射臺上
    一項為期6個月的研究將考察在太空中使用雷射器的可能性,這種雷射器可使發射臺上的敵方飛彈失效。另一項研究將調查使用天基中性粒子束的可行性。這種粒子束以極高速飛行的亞原子粒子流幹擾飛彈,但亞原子粒子流的速度比以光速飛行的、由雷射器發射的光子稍慢。據悉,這不是美國首次研究此類武器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