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早的飛彈,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時開發的,其中包括了彈道飛彈、巡航飛彈、空艦飛彈、反坦克飛彈、地空飛彈等等,但鮮為人知的是,地球另一端的日本在二戰中也研製過飛彈。
日本為了挽救敗局,在新式武器研製方面不遺餘力,不僅自行探討一些新技術,也積極參考和吸收納粹德國的新武器技術。包括新式高速潛艇、噴氣式飛機等,日本都得到了納粹的技術支援。
日本的「空艦飛彈夢」
飛彈,尤其是空艦飛彈,能夠極大提升日本急需的反艦能力,所以成為了日本重點研發的裝備。不過,在飛彈發展方向上,一貫不對付的日本陸海軍也發生了分歧。日本海軍將研發重點放在了防空飛彈上,而日本陸軍卻將資源投入給了空地飛彈。後世有人認為,日本陸軍參照的藍本,正是德國的「弗利茲-X」無線電滑翔制導飛彈,但這個說法很有爭議。
1942年,日本陸軍航空本部就已開始了「イ號」(伊號)飛彈的開發。「イ號」飛彈的基礎研發工作,主要由位於立川的日本航空技術研究實驗室負責。完成初期技術研發後,日本陸軍航空本部就將型號研發交給三菱公司和川崎公司。同時,住友通訊工業公司負責兩型飛彈的自動駕駛儀和發射/接收系統。隨後,三菱和川崎分別提出了各自的飛彈方案:「イ號」一型甲(Ki-147)和「イ號」一型乙(Ki-148)。
從性能上看,Ki-147和Ki-148並不是競爭關係,兩種飛彈在重量上分屬於大型和中型,載機也分別採用中型轟炸機和輕型轟炸機。
三菱版本的「イ號」一型甲(Ki-147)最終設計於1943年底首先完成,這個時間比後世猜測要早得多。1943年9月,德國轟炸機使用「弗利茲-X」制導炸彈炸沉了義大利「羅馬」號戰列艦,震驚了世界。一般認為,此後日本才開始制導武器的研發。但從實際進度看,日本對飛彈制導技術的著手時間一點也不晚。日本方面一直否認從德國引進了「弗裡茲-X」和Hs239制導炸彈的說法,表示日本的「イ號」飛彈是純粹的「日本技術」。
Ki-147飛彈:唯一戰果是炸毀一家溫泉旅館
三菱版本的「イ號」一型甲(Ki-147)飛彈,採用了類似飛機的氣動結構,材料由木頭和金屬製成的,動力為一臺尼桑製造「特呂一號III」型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推力為240公斤,燃燒時間為75秒,可使飛彈達到550公裡/小時的最高速度。Ki-147飛彈的長度為5.8米,寬度為3.6米,發射重量為1400公斤,彈頭裝了800公斤炸藥,由撞擊引信觸發。這種空艦(空地)飛彈由運載飛機通過無線電進行指令制導。
第一枚Ki-147飛彈在1944年7月完成,很快在常陸、熱海和石井進行了非制導投射試驗。飛彈載機採用了一架經過改裝的三菱Ki-67-I「飛龍」轟炸機。1944年10月,Ki-147正式開始制導投射試驗。按照設計,飛彈將在距目標11公裡的500-1000米高度上發射。當飛彈距離目標5公裡時,高度大約在30米-150米時,載機操作人員將通過操縱杆引導飛彈修正軌跡,俯衝飛向目標。從飛行方式看,「イ號」飛彈與德國「弗裡茲-X」完全不同,後者是從4000-8000米的高空投放,前者的中低空發射方式已經很類似現代反艦飛彈。這也證實了日本飛彈源自「本土技術」的說法。
在實際試驗中,Ki-147飛彈的控制面、穩定系統還有伺服電機經常出現問題,再加上操作員視野不佳,難以識別和操縱飛行中的飛彈,使得飛彈在試驗中經常落在距離目標30米到100米的範圍上,難以得到理想的命中精度。
最終,精度不佳的Ki-147飛彈製造了一場悲劇。1945年2月在熱海進行的試驗中,一枚Ki-147飛彈失去控制,偏離航向擊中了一家名為「玉乃井」的溫泉旅館,當場炸死了一名女招待,還炸傷了多名洗澡的顧客。
儘管發生了傷亡事故,但是Ki-147的試驗仍然被認為是成功的,控制面和穩定系統進行了重新調整,但伺服系統的問題仍沒有完全解決。不過,日本陸軍方面希望通過Ki-148「乙」型正在進行的試驗,連帶解決Ki-147「甲」型的問題。日本陸軍一共訂購了50枚Ki-147飛彈,但最終只完成了15枚實驗彈。
Ki-148飛彈:比甲型個頭小,靈活性更高
川崎版本的「イ號」一型乙(Ki-148)飛彈比Ki-147的個頭小一號,採用了較小的「特呂一號II」型液體火箭發動機,推力為150公斤,燃燒時間為80秒,最大速度可達680公裡/小時。Ki-148全長4.1米,寬度為2.6米,發射重量為680公斤,機翼是用純木做的,機身採用了錫制。由於Ki-148個頭較小,彈頭只安裝了300公斤炸藥,威力比Ki-147小了很多,但最大射程同樣為11公裡,投放高度也是500-1000米。
Ki-148的投射試驗首先在常陸進行,四架川崎Ki-48-II「九九輕爆」轟炸機進行了改裝,配備了與「飛龍」轟炸機相同的無線電控制系統,兩種飛彈的制導系統也基本相同。到1944年12月,川崎公司已經累計試驗發射了20枚Ki-148飛彈,比Ki-147的試驗更加充分。
1945年7月,參加最後一次試驗的九九輕爆從橫濱的日本陸航基地起飛,將琵琶湖的白石巖作為攻擊目標。在試驗中,無線電制導和飛行控制系統的重新調整被是成功的,命中率大幅提高。在對艦攻擊的場景中,日本陸航估計飛彈命中率可以達到75%,基本實現了設計目標。同年4月,川崎開始批量生產150枚Ki-148飛彈,加上試驗彈,戰爭結束前一共完成了180枚Ki-148的生產。按照計劃,如果Ki-148飛彈投入使用,川崎Ki-102「四式」戰鬥轟炸機將成為指定載機。
Ki-148的個頭雖然小,但可以安裝在更小的飛機上,所以使用更加靈活。300公斤戰鬥部的Ki-148,也足以擊毀驅逐艦以下級別的中小目標。Ki-102「四式」戰鬥轟炸機速度快,突防能力強,因此有較高的攻擊能力。
相比之下,800公斤戰鬥部的Ki-147更適合攻擊航空母艦這樣的大目標。不過,搭載Ki-147的「飛龍」轟炸機目標較大,容易遭到美軍戰鬥機攔截,所以攻擊效果未必更好。
未造出來的第三種「イ號」:採用奇特的「衝擊波制導」
除了甲型和乙型外,日本陸軍「イ號」飛彈還有第三種型號,這就是東京大學航空研究所研發的「イ號」一型丙。東京大學航空研究所認為,無線電制導方式容易受到幹擾,所以另闢蹊徑採用了一種奇特的制導方式——用海軍火炮的衝擊波作為飛彈制導方式。
當艦炮的衝擊波從炮口向外傳播時,飛彈可確定方向並相應地調整飛行路徑,使其對準艦炮瞄準的目標。這種奇特製導方式的主要優點是,只要海軍艦艇在場,「イ號」一型丙飛彈就能自行跟蹤和攻擊目標,而不需要人工操縱。
這套「火炮衝擊波制導」系統於1945年開始測試,初步的測試結果顯示「前景良好」。然而,直到戰爭結束這套制導系統的硬體測試都未完成,所以飛彈實體也從未建造過。因此,「イ號」一型丙飛彈只存在於計劃中,包括尺寸、發動機、重量等性能參數都是未知。「イ號」一型丙導有時被稱為Ki-149,但沒有證據這個名稱被日本正式採用過。
日本飛彈的夢碎:鬥不過有人駕駛的「櫻花彈」
在二戰結束前,日本一共生產了近200枚「イ號」飛彈,大約有100枚以上可投入使用。但是進入1945年後,日本陸海軍實際已經打消了大量裝備反艦飛彈的可能性,研發和生產都已經不那麼積極了。
最關鍵的原因,就是這些原始飛彈在制導和抗幹擾能力上並不強,實戰中失敗率很高。而且,搭載無線電制導飛彈的轟炸機,必須抵近美軍軍艦10公裡距離上進行制導操作。在這個範圍內,必然遭到美軍戰鬥機的攔截。而且,飛彈發射後還要長時間跟蹤操作,不能半途中斷無線電信號,這就導致飛彈載機的生存力十分低下。德國的「弗利茲-X」制導炸彈就是如此,由於盟軍加強了幹擾和攔截的應對措施,德國空投制導武器在短暫輝煌後就再也難以獲得巨大的戰果。
從這個角度看,同樣需要載機的「櫻花自殺彈」反而更有優勢。雖然搭載「櫻花彈」的日本轟炸機同樣會遭到美機攔截,但只要投下「櫻花彈」,這種「人操飛彈」就能自動飛向目標。哪怕載機已被擊落,「發射後不用管」的「櫻花彈」仍有可能擊毀美軍戰艦,這比必然失控的「イ號」飛彈更具有「實用價值」。
「人操飛彈更實用」這種瘋狂的邏輯,在其他國家都是難以接受的,但對於二戰後期的日本軍國主義者來說,卻已經變成一種現實。所以,只需開發類似動力裝置,卻不需開發制導系統的「櫻花彈」,在成本效益上戰勝了正牌飛彈,被日本軍隊更早更多地投入了實戰。(作者:陶慕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