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空艦飛彈夢碎:1944年就拿出樣品,卻鬥不過瘋狂的櫻花彈

2020-12-03 陶慕劍地球觀察

人類最早的飛彈,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時開發的,其中包括了彈道飛彈、巡航飛彈、空艦飛彈、反坦克飛彈、地空飛彈等等,但鮮為人知的是,地球另一端的日本在二戰中也研製過飛彈。

日本為了挽救敗局,在新式武器研製方面不遺餘力,不僅自行探討一些新技術,也積極參考和吸收納粹德國的新武器技術。包括新式高速潛艇、噴氣式飛機等,日本都得到了納粹的技術支援。

日本的「空艦飛彈夢」

飛彈,尤其是空艦飛彈,能夠極大提升日本急需的反艦能力,所以成為了日本重點研發的裝備。不過,在飛彈發展方向上,一貫不對付的日本陸海軍也發生了分歧。日本海軍將研發重點放在了防空飛彈上,而日本陸軍卻將資源投入給了空地飛彈。後世有人認為,日本陸軍參照的藍本,正是德國的「弗利茲-X」無線電滑翔制導飛彈,但這個說法很有爭議。

1942年,日本陸軍航空本部就已開始了「イ號」(伊號)飛彈的開發。「イ號」飛彈的基礎研發工作,主要由位於立川的日本航空技術研究實驗室負責。完成初期技術研發後,日本陸軍航空本部就將型號研發交給三菱公司和川崎公司。同時,住友通訊工業公司負責兩型飛彈的自動駕駛儀和發射/接收系統。隨後,三菱和川崎分別提出了各自的飛彈方案:「イ號」一型甲(Ki-147)和「イ號」一型乙(Ki-148)。

從性能上看,Ki-147和Ki-148並不是競爭關係,兩種飛彈在重量上分屬於大型和中型,載機也分別採用中型轟炸機和輕型轟炸機。

三菱版本的「イ號」一型甲(Ki-147)最終設計於1943年底首先完成,這個時間比後世猜測要早得多。1943年9月,德國轟炸機使用「弗利茲-X」制導炸彈炸沉了義大利「羅馬」號戰列艦,震驚了世界。一般認為,此後日本才開始制導武器的研發。但從實際進度看,日本對飛彈制導技術的著手時間一點也不晚。日本方面一直否認從德國引進了「弗裡茲-X」和Hs239制導炸彈的說法,表示日本的「イ號」飛彈是純粹的「日本技術」。

Ki-147飛彈:唯一戰果是炸毀一家溫泉旅館

三菱版本的「イ號」一型甲(Ki-147)飛彈,採用了類似飛機的氣動結構,材料由木頭和金屬製成的,動力為一臺尼桑製造「特呂一號III」型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推力為240公斤,燃燒時間為75秒,可使飛彈達到550公裡/小時的最高速度。Ki-147飛彈的長度為5.8米,寬度為3.6米,發射重量為1400公斤,彈頭裝了800公斤炸藥,由撞擊引信觸發。這種空艦(空地)飛彈由運載飛機通過無線電進行指令制導。

第一枚Ki-147飛彈在1944年7月完成,很快在常陸、熱海和石井進行了非制導投射試驗。飛彈載機採用了一架經過改裝的三菱Ki-67-I「飛龍」轟炸機。1944年10月,Ki-147正式開始制導投射試驗。按照設計,飛彈將在距目標11公裡的500-1000米高度上發射。當飛彈距離目標5公裡時,高度大約在30米-150米時,載機操作人員將通過操縱杆引導飛彈修正軌跡,俯衝飛向目標。從飛行方式看,「イ號」飛彈與德國「弗裡茲-X」完全不同,後者是從4000-8000米的高空投放,前者的中低空發射方式已經很類似現代反艦飛彈。這也證實了日本飛彈源自「本土技術」的說法。

在實際試驗中,Ki-147飛彈的控制面、穩定系統還有伺服電機經常出現問題,再加上操作員視野不佳,難以識別和操縱飛行中的飛彈,使得飛彈在試驗中經常落在距離目標30米到100米的範圍上,難以得到理想的命中精度。

最終,精度不佳的Ki-147飛彈製造了一場悲劇。1945年2月在熱海進行的試驗中,一枚Ki-147飛彈失去控制,偏離航向擊中了一家名為「玉乃井」的溫泉旅館,當場炸死了一名女招待,還炸傷了多名洗澡的顧客。

儘管發生了傷亡事故,但是Ki-147的試驗仍然被認為是成功的,控制面和穩定系統進行了重新調整,但伺服系統的問題仍沒有完全解決。不過,日本陸軍方面希望通過Ki-148「乙」型正在進行的試驗,連帶解決Ki-147「甲」型的問題。日本陸軍一共訂購了50枚Ki-147飛彈,但最終只完成了15枚實驗彈。

Ki-148飛彈:比甲型個頭小,靈活性更高

川崎版本的「イ號」一型乙(Ki-148)飛彈比Ki-147的個頭小一號,採用了較小的「特呂一號II」型液體火箭發動機,推力為150公斤,燃燒時間為80秒,最大速度可達680公裡/小時。Ki-148全長4.1米,寬度為2.6米,發射重量為680公斤,機翼是用純木做的,機身採用了錫制。由於Ki-148個頭較小,彈頭只安裝了300公斤炸藥,威力比Ki-147小了很多,但最大射程同樣為11公裡,投放高度也是500-1000米。

Ki-148的投射試驗首先在常陸進行,四架川崎Ki-48-II「九九輕爆」轟炸機進行了改裝,配備了與「飛龍」轟炸機相同的無線電控制系統,兩種飛彈的制導系統也基本相同。到1944年12月,川崎公司已經累計試驗發射了20枚Ki-148飛彈,比Ki-147的試驗更加充分。

1945年7月,參加最後一次試驗的九九輕爆從橫濱的日本陸航基地起飛,將琵琶湖的白石巖作為攻擊目標。在試驗中,無線電制導和飛行控制系統的重新調整被是成功的,命中率大幅提高。在對艦攻擊的場景中,日本陸航估計飛彈命中率可以達到75%,基本實現了設計目標。同年4月,川崎開始批量生產150枚Ki-148飛彈,加上試驗彈,戰爭結束前一共完成了180枚Ki-148的生產。按照計劃,如果Ki-148飛彈投入使用,川崎Ki-102「四式」戰鬥轟炸機將成為指定載機。

Ki-148的個頭雖然小,但可以安裝在更小的飛機上,所以使用更加靈活。300公斤戰鬥部的Ki-148,也足以擊毀驅逐艦以下級別的中小目標。Ki-102「四式」戰鬥轟炸機速度快,突防能力強,因此有較高的攻擊能力。

相比之下,800公斤戰鬥部的Ki-147更適合攻擊航空母艦這樣的大目標。不過,搭載Ki-147的「飛龍」轟炸機目標較大,容易遭到美軍戰鬥機攔截,所以攻擊效果未必更好。

未造出來的第三種「イ號」:採用奇特的「衝擊波制導」

除了甲型和乙型外,日本陸軍「イ號」飛彈還有第三種型號,這就是東京大學航空研究所研發的「イ號」一型丙。東京大學航空研究所認為,無線電制導方式容易受到幹擾,所以另闢蹊徑採用了一種奇特的制導方式——用海軍火炮的衝擊波作為飛彈制導方式。

當艦炮的衝擊波從炮口向外傳播時,飛彈可確定方向並相應地調整飛行路徑,使其對準艦炮瞄準的目標。這種奇特製導方式的主要優點是,只要海軍艦艇在場,「イ號」一型丙飛彈就能自行跟蹤和攻擊目標,而不需要人工操縱。

這套「火炮衝擊波制導」系統於1945年開始測試,初步的測試結果顯示「前景良好」。然而,直到戰爭結束這套制導系統的硬體測試都未完成,所以飛彈實體也從未建造過。因此,「イ號」一型丙飛彈只存在於計劃中,包括尺寸、發動機、重量等性能參數都是未知。「イ號」一型丙導有時被稱為Ki-149,但沒有證據這個名稱被日本正式採用過。

日本飛彈的夢碎:鬥不過有人駕駛的「櫻花彈」

在二戰結束前,日本一共生產了近200枚「イ號」飛彈,大約有100枚以上可投入使用。但是進入1945年後,日本陸海軍實際已經打消了大量裝備反艦飛彈的可能性,研發和生產都已經不那麼積極了。

最關鍵的原因,就是這些原始飛彈在制導和抗幹擾能力上並不強,實戰中失敗率很高。而且,搭載無線電制導飛彈的轟炸機,必須抵近美軍軍艦10公裡距離上進行制導操作。在這個範圍內,必然遭到美軍戰鬥機的攔截。而且,飛彈發射後還要長時間跟蹤操作,不能半途中斷無線電信號,這就導致飛彈載機的生存力十分低下。德國的「弗利茲-X」制導炸彈就是如此,由於盟軍加強了幹擾和攔截的應對措施,德國空投制導武器在短暫輝煌後就再也難以獲得巨大的戰果。

從這個角度看,同樣需要載機的「櫻花自殺彈」反而更有優勢。雖然搭載「櫻花彈」的日本轟炸機同樣會遭到美機攔截,但只要投下「櫻花彈」,這種「人操飛彈」就能自動飛向目標。哪怕載機已被擊落,「發射後不用管」的「櫻花彈」仍有可能擊毀美軍戰艦,這比必然失控的「イ號」飛彈更具有「實用價值」。

「人操飛彈更實用」這種瘋狂的邏輯,在其他國家都是難以接受的,但對於二戰後期的日本軍國主義者來說,卻已經變成一種現實。所以,只需開發類似動力裝置,卻不需開發制導系統的「櫻花彈」,在成本效益上戰勝了正牌飛彈,被日本軍隊更早更多地投入了實戰。(作者:陶慕劍)

相關焦點

  • 二戰時期德國飛彈黑科技不僅有防空飛彈還有反艦飛彈等
    ,利用小型滑翔機攜帶一枚500公斤航彈,通過搭載德軍中型容克轟炸機,在指定高度進行投放,在航彈實現滑行同時採用無線電制導裝置,進行手動操控控,無線電制導就是類似現在航模飛機和遙控汽車的原理,德軍飛行員只需要觀察飛彈的飛行路線進行手柄操控撞向敵軍軍艦即可,這種技術在二戰時期可謂非常的超前,比日本的自殺式櫻花飛機要領先一個世紀左右,這就是當時日本技術對比德國技術差別所在,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是又無能又反人類
  • 2萬奴工死於飛彈的製造工作:1944年9月8日納粹首次發射V2火箭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2萬奴工死於飛彈的製造工作:1944年9月8日納粹首次發射V2火箭
  • 末日掙扎:二戰日本噴氣式戰機研發始末(上)
    可以認為,二戰日本的航發水平已經相當落後。而缺乏強大的「心臟」,優秀戰鬥機不過是無源之水、空中樓閣。1944年6月,從中國起飛的美軍B-29首次對北九州的鋼鐵廠進行了遠程戰略轟炸——達摩克利斯之劍終於砸在了日本人的頭上。
  • 日本提出3款反艦飛彈研製方案:構建新一代反艦飛彈體系
    近一個月以來,日本在反艦飛彈研製方面動作頗多,提出了ASM-3A超音速空艦飛彈採購方案、12式岸艦飛彈射程提升方案和射程2000千米隱身反艦飛彈研製方案等,試圖以遠射程、超/亞音速兼具、對海/對地兼備等性能為依託,構建日本新一代反艦飛彈體系,暴露出日本走出專守防衛,向進攻作戰體系邁進的野心。
  • 看看日英在東南亞的較量,才知道二戰時的日本和英國哪個更強
    文/寂寞的紅酒日本和英國是二戰時期的兩大強國。作為兩大陣營的主力,兩國進行了多次交鋒。不過,由於兩國相隔很遠,所以兩國的較量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由於當時英國人正在忙於對付德國和義大利,無暇顧及日本,所以日軍在東南亞猖獗一時。不過日軍猖狂沒多久,就開始顯露疲態。日軍以緬甸和印尼為基地,不斷向印度和澳大利亞推進。1942年5月,日軍轟炸了英國在錫蘭、印度、澳大利亞等地的軍事基地,同時集結重兵向南推進。
  • 飛彈的起源,二戰德軍超越時代的「復仇武器」:V1飛彈和V2火箭
    在20世紀初,俄羅斯的齊奧爾科夫斯基、美國的羅伯特·戈達德以及德國的馮·布勞恩等人都是火箭研究的先驅,正是這些人的不懈努力,才為火箭的發展開闢了全新的道路,不過火箭最初的發展卻是以武器的形式出現在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而德國還給這種新式武器起了一個「復仇武器」的名字。巡航飛彈的鼻祖——V-1飛彈早在1920年代,德國就對火箭和飛彈這類新式武器非常感興趣。
  • 二戰日本的「大炮鳥」:B-29忌憚的對手,Ki-102/108重型戰鬥機
    在二戰時期,日本的航空軍事力量中,最出名的應當是零式艦載戰鬥機。但是零式艦載戰鬥機也只是在二戰早期美軍還未研究出對策方法時佔了優勢,到了二戰中後期,美軍開始對日本本土進行大規模轟炸,在攔截B-29這種轟炸機時,零式艦戰便顯得十分吃力,此時的日軍才開始大規模應用雙引擎重型戰鬥機,而本文的主角KI-102重型戰鬥機便是其中一員。
  • 二戰日軍如何處置受傷士兵?通常有兩種辦法,不過都非常殘忍
    ,特別是在「珍珠港事件」以後,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名為《國恥》的著名演講,隨後直接放棄在二戰前期一直奉行的中立政策,轉而向日本宣戰,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1944年塞班島戰役時,一股日軍被美軍包圍,而雙方一直戰鬥到天黑。不過美軍考慮到日軍可能另有埋伏,沒有對這股日軍趕盡殺絕,有一部分日軍因此趁夜色逃走,只留下小部分傷勢比較重的士兵留在原地等待救援。
  • 瘋狂至極!二戰時期,日本女人簡直徹底喪失人性底線
    ,日本整個國家都因為軍國主義,大多數人被洗腦,為了支持日本二戰,做出了許多瘋狂至極的事情。但是二戰結束之後,日本一直在國際上賣慘,還將投放原子彈的飛行員告上法庭。但是美國的回覆,一直都是原子彈下無冤魂,下面我們來就來看看,二戰時期的日本婦女有多「瘋狂」?簡直喪失人性底線!
  • 二戰超級武器之V2飛彈,讓盟軍無比頭疼的來自未來的武器
    提到V2飛彈之前,有必要先說一說V1。1943年,已經接近窮途末路的希特勒將帝國的未來寄望於高科技武器。在當時的全球科技和武器領域,德國確實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實力遠超美國、蘇聯、英法等國家。在二戰的戰場,此時的大殺傷力武器還局限在火炮和空投炸彈的級別,射程短、威力小、速度慢、易攔截的短板非常明顯。
  • 二戰時期,日本婦女有多麼瘋狂?簡直喪失人性底線
    二戰時期,日本婦女有多麼瘋狂?簡直喪失人性底線毫無疑問,戰爭給老百姓帶來了災難,中國是一個命運多舛的國家,擺脫了幾千年的封建思想,又遭到了日本的侵略,當時的中國百姓可謂是苦不堪言,那麼二戰時期,日本國內是怎樣的景象呢?據說當時日本國內的婦女是非常瘋狂的,簡直喪失人性底線。
  • 二戰德國黑科技揭開了現代戰爭飛彈為王的新時代
    【軍武次位面】作者:書劍為酒V-1飛彈是德軍在二戰時期研製的秘密武器,曾被希特勒寄予厚望,希望依靠它能扭轉德軍在二戰後期的頹勢。V-1飛彈發射重量為2180公斤,發射速度240公裡/小時,巡航速度644公裡/小時,最大射程可達到280公裡。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第登陸,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納粹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危局。一周之後,6月13日,納粹德國決定使用剛剛研製成功的V-1飛彈襲擊倫敦。
  • 改變二戰戰局的「小玩意兒」:VT信管小傳
    相關的論文1925年左右的時候就可以被查閱到。不過,這種技術被認真地考慮用在軍事領域是要到1938到1940年間了。當時的英國軍工部門開發出了和雷達原理類似的高射炮彈引信計劃,不過這樣的炮彈引信無線電發射裝置是放在地面上,而炮彈引信只是一個無線電接收裝置。
  • 從二戰打到海灣戰爭,美國密蘇裡號戰列艦為何服役那麼久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在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一艘美國軍艦上,舉行了一場莊嚴的投降籤字儀式。日本外相重光葵、日本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分別在一份投降書上簽字。因二戰而生的密蘇裡號戰列艦,在裝甲防護和武器裝備上也是頂尖水平。密蘇裡號戰列艦最厚的裝甲,位於司令塔正面,達到了445毫米。最薄弱的頂部裝甲,也有184毫米。這樣的裝甲厚度,能夠讓它承受1噸半重穿甲炮彈的攻擊。法國在二戰後研發的飛魚反艦飛彈,打到了密蘇裡號戰列艦上,也會被反彈回去。
  • 二戰時期,日本女人究竟能有多「瘋狂」?簡直喪失人性底線
    二戰時期,日本女人究竟能有多「瘋狂」?簡直喪失人性底線眾所周知,我國近代史上,經歷了一場非常殘酷的戰爭,就是抗日戰爭。二戰時期,日軍在我國的殘暴行為,我們至今都不會忘記,即便現在中日友好,也不會將曾經的過錯全部給掩蓋住。而二戰時期的日本女人,更是瘋狂至極,讓人感到恐怖。
  • 二戰時的英國海軍是否浪得虛名?其實放到太平洋比日本還猛
    不過一戰後,英國海軍走向衰落,被美國海軍逐漸趕超。二戰中,由於英國海軍表現比較平庸,不像日本那樣搶眼,加上其Z艦隊在馬來海戰中被日本海軍消滅,所以人們普遍認為英國不是日本的對手,英國海軍完全是浪得虛名。那麼實際真是如此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實際上如果把英國海軍放到太平洋可能比日本還要猛。
  • 二戰日本也曾造原子彈,全國科學家瘋狂研究,為何終是沒能成功?
    不過話說回來,即便近些年出現了不少的先進武器裝備的,但要說到威力最大破壞力最強的還當屬核武器了。自從原子彈被美國研發出來以後,雖然只在二戰是被美國用於逼迫日本投降時投放了兩顆以外便再沒在戰爭中出現,但僅唯一次顯現的實力便已經給世人的心理留下了陰影。
  • 澳大利亞在二戰中也肆意虐殺日本戰俘
    澳大利亞媒體呼籲本國社會反思這類暴行,並提到澳軍在二戰中曾有過殘殺戰俘的類似行徑。但諷刺的是,當年澳軍施虐的對象,正是來自如今和澳大利亞打得火熱的日本。 1941年12月,日本海軍相繼空襲珍珠港和菲律賓,日本陸軍也同時在馬來亞和菲律賓等英美殖民地登陸。作為大英國協成員,澳大利亞繼英美之後對日宣戰。
  • 二戰日本研發出一種「智能」炸彈,比現在的彈道飛彈還精準
    1944年,日本行將彈盡糧絕之際,改造零式戰鬥機,掛炸彈直接衝向美國軍艦,以「一人一機換一艦」的代價,攻擊強大的美國艦隊。這一自殺式特攻部隊,以13世紀中國元軍徵日時遭遇的颱風為典故,命名為「神風特攻隊」,意思希望神風再次天助,幫助保護日本本土。
  • 二戰前的世界八大工業
    經過兩個五年計劃,蘇聯的工業經濟實力持續暴增,1935年至1938年蘇聯的工業產量分別佔到世界工業總份額的42.7%至45.9%。蘇聯的現代化工業化水平和工業技術含量及很多尖端高科技研發實力創造力遠高於美德英等工業強國,所以在二戰前美德英等西方國家的工業科技力量沒有蘇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