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的黑科技,戰後各國傾力發展,反坦克飛彈能否淘汰宿敵?

2020-12-05 騰訊網

文/商學野

在一戰泥濘的德法邊境地區,鐵絲網、塹壕、地雷遍布陣地,士兵們用血肉抵擋子彈,作戰雙方將戰場變成了絞肉機。英國人為了打破僵局,製造出了一種由鐵板鉚接的鋼鐵巨獸——坦克。這種鐵皮疙瘩能輕鬆抵禦子彈,壓斷鐵絲網,跨過戰壕,並用重機槍對敵人進行掃射,給德軍造成不小傷亡。

德國人見到坦克後驚呼:"這是戰場上的魔鬼。"坦克從此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它在戰火中不斷改進,逐漸發展成為各國陸軍主力,被稱作"陸戰之王"。

坦克的發明扭轉了傳統陸軍的戰術,"怎麼使用它"以及"怎麼擊毀它",就是各國軍隊思考的問題。

最早的坦克裝甲薄弱,只有一層鉚釘鐵板,槍彈傷不了它,但是一發炮彈就能把它送上天。碎甲彈問世後,一度讓一些薄皮坦克成了"鐵棺材"。後來坦克的裝甲越來越厚,一般的炮彈無法擊穿它,於是五花八門的反坦克武器誕生了。

這些武器包括反坦克槍、破甲彈、反坦克地雷、反坦克手榴彈、反坦克飛彈等,它們都在戰場上得到過試煉,但最後成為"坦克剋星"的卻只有反坦克飛彈。反坦克飛彈可以用直升機或裝甲車發射,也能單兵操縱發射,這種武器穿甲能力強,發射距離遠,準度高,成為二戰後各國主要發展的反坦克武器。

那麼,反坦克飛彈打擊坦克的原理是什麼呢?作為應對,坦克的裝甲又是怎麼發展的呢?

一、刺穿鋼鐵的矛

在很多軍事論壇裡,充斥著一些來自中東戰爭地區的視頻。在這些畫面當中,坦克就像蠢笨的"鐵盒子",被穿著拖鞋的遊擊隊用RPG輕易擊毀。

在這裡首先要闡述清楚,我們常見的單人肩扛火箭筒RPG,全稱為:火箭推進榴彈,它跟反坦克飛彈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這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RPG是無法控制飛行的,它就像子彈一樣打出去沿直線飛行,沒瞄準就打空。而飛彈是可控制的,早期是人為操縱,後來則可以自己追蹤目標,命中目標的機率大很多。

RPG這種武器其實主要針對輕甲目標,雖然它也經常扮演反坦克的角色,但是在威力和準確度方面,無法和"根正苗紅"的反坦克飛彈平起平坐。

反坦克飛彈起源於德國,在二戰末期,德國面對蘇軍的鋼鐵洪流手足無措,於是開始秘密研究高效的反坦克武器。這種武器被命名為"X-7"反坦克飛彈,是納粹德國的黑科技之一,但是它還沒有在戰場上大展神威二戰就結束了。

反坦克飛彈由三部分組成——戰鬥部,動力部,以及制導部。它的彈身較長,前方是制導和戰鬥部,後面有個小型發動機推動。這種技術在二戰時還很不成熟,德國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為後人鋪了路。

但德國的這種武器引起了盟軍的興趣,戰後法國人率先開始研究反坦克飛彈,並在20世紀50年代製造出了第一款投入戰場的型號——"ss-10"飛彈。

ss-10飛彈在1954年爆發的阿爾及利亞戰場上投入使用,法軍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這種飛彈在戰場的出色發揮讓歐洲各國眼前一亮。ss-10飛彈因此遠銷全世界,連美國都來購買,法國後來接著開發了ss-11、12等多種型號,總數達到幾萬枚,在60年代全面列裝法軍。

60年代是反坦克飛彈的爆發時期,幾乎有條件的國家都在研究這種武器。蘇聯、英國、德國、瑞典、義大利甚至日本都有自己的反坦克飛彈。這些反坦克飛彈屬於第一代產品,普遍用人工瞄準的方式,手動操縱飛彈飛行,準確度較差。

到了70年代後,第二代反坦克飛彈在蘇聯首先出世。蘇聯的AT-4系列反坦克飛彈體積更小,可以單兵操縱,而且採用紅外線半自動制導方式,準確度大大提升。

二代反坦克飛彈改變了戰場的戰局,也是反坦克飛彈發展最風光的時候。其他的二代反坦克飛彈還有德法合作的"米蘭"、美國的"陶式"、瑞典的"比爾"、日本的79式等等。這時候反坦克飛彈已經出現了創新,有些型號裝備"脫尾穿甲彈",破甲能力超強;有些型號不再正面破甲,而是用垂直打擊的方式,從上方炸毀坦克。

70-90年代是冷戰的高峰期,很多地方還爆發了局部熱戰,第二代反坦克飛彈大展拳腳,在中東戰爭、越南戰爭等戰場上收割坦克,戰績輝煌。

二、坦克不是紙糊的

反坦克武器在不斷發展,卻沒有打垮"陸戰之王"坦克的地位,因為坦克的裝甲也在不斷發展。從二戰開始,怎麼讓坦克更"抗揍"是全世界陸軍關心的問題。二戰時反坦克主要用炮彈,分為碎甲彈和破甲彈。

碎甲彈形似正常炮彈,在發射之後可以直接擊穿較薄的裝甲。要是裝甲比較厚,破甲彈也能在坦克外殼上打出一個凹痕,導致內部的裝甲碎裂,金屬殘片可以殺傷坦克內的戰鬥人員。

破甲彈外形則像個大針管,它用凹窩炸藥柱的"聚能效應"為原理,可以在擊中坦克後,用融化金屬後形成的"能量射流"擊穿裝甲。

為了提高坦克生存率,各國的工程師在坦克裝甲上做起了文章。當時經過試驗,炮彈打中鋼板時,打得越正威力越大,於是在二戰時以T34坦克為代表的"傾斜裝甲"出現了。

這種坦克裝甲沒什麼特別技術,就是在設計上將外殼變成斜面,減小炮彈在坦克裝甲上的威力,甚至有機率彈開炮彈。後來參戰各國的主要坦克都採用這種設計,德國的"虎式",美國的"謝爾曼"也用了類似設計。

但是二戰後破甲彈的口徑越來越大,坦克的皮也被迫越來越厚。到了冷戰時,主戰坦克的裝甲普遍達到了200mm,再厚下去坦克就會超重,別說機動力,可能連橋都過不去了。

於是蘇聯率先改變思路,不再一味增加裝甲厚度,而是在坦克裝甲成分上做學問,複合裝甲應運而生。以蘇聯的T-64為代表的新型坦克,使用鋼鐵+玻璃纖維的複合結構外殼,總厚度260mm,但是正面的抗穿甲能力增加了90%!達到了600mm正常鋼製裝甲的層次。

英國緊隨其後,在70年代開發出了"喬巴姆"裝甲,在鋼板中間夾雜一層陶瓷裝甲,傳統的穿甲彈幾乎無法擊穿。反坦克飛彈開始被坦克的裝甲技術甩開,新式坦克在正面對攻時不怕任何主流穿甲彈。

"盾"變厚了,此時"矛"也開始了進化。

反坦克飛彈也開始改進,在威力以及攻擊方式上做出改變。首先是"穿甲彈"的出現,這種武器全名為"脫殼穿甲彈",外形像個圖釘,中間是一根鎢金核心,直接用發射的動能射穿裝甲,穿甲能力極為恐怖。

除此以外,反坦克飛彈也在攻擊方式上腦洞大開。坦克的裝甲也有不同的分布,一般正面的最後,側面的次之,而頂部和底部是最薄弱的。瑞典的"比爾"和美國的"標槍"就另闢蹊徑,用從天而降的方式,垂直打擊坦克最薄弱的頂部,效果拔群。

三、坦克兵,勇者的職業

反坦克飛彈二次進化之後,坦克的複合裝甲已經不能完全保證不被擊穿,所以在近幾十年裡,除了坦克本身的複合裝甲之外,各國陸軍又開始列裝"反應裝甲"。

這種東西看著真的不太美觀,就像一塊塊磚頭貼在坦克上。但是感應裝甲已經是坦克最後的防線了,這一塊塊"磚頭"其實是個小盒子,金屬外殼下裝著"鈍感炸藥",它在被炮彈擊中的時候才有反應,用自身的爆炸擾亂穿甲彈的金屬射流或鎢合金彈頭,保護坦克本體。

雖然坦克生還率提高了,但這種裝甲也有缺陷,那就是附近不能有友方單位,否則裝甲爆炸可能傷及無辜。而且反坦克飛彈也發明出了"串聯"裝置,先用誘導部讓反應裝甲爆炸,然後再讓真正的穿甲射流擊中裝甲。

到了現代戰爭裡,坦克和反坦克飛彈這對冤家可以說打了個平手,決定勝負的可能不是武器本身,而是兵種之間的協調配合。坦克新型的主動攔截裝置能阻攔飛彈襲擊,但是坦克一旦被多重鎖定,那就兇多吉少了。

坦克因為特殊的結構性,一旦被擊中,乘員的生存機率很低。

破甲彈可以直接打穿坦克,就算打不穿,它震碎的裝甲碎片速度極快,就像子彈一樣在坦克內跳動,乘員被擊中後非死即傷。而穿甲彈和碎甲彈都能打到坦克內部,坦克內部一旦發生爆炸很容易引起彈藥的殉爆,整個坦克會變成一個大炸彈,這種情況下乘員很難倖免於難。

在陸軍的武器裡,坦克是無堅不摧的鐵拳,而駕駛它裝甲兵也是個屬於勇者的職業。近年來不斷有人宣揚坦克將被淘汰,但是以現代的局部戰爭來看,作為戰場上的移動堡壘,防護能力和火力不斷增強的新型坦克,戰鬥力依然碾壓散兵和輕型單位,在未來還是戰場上的中流砥柱。

參考資料:

1、《破甲利器反坦克飛彈——反坦克飛彈系統發展近況》 田蕊

2、《陸戰之王是怎樣煉成的 坦克發展深度解析 誕生與進化》 希炫

相關焦點

  • 二戰德國黑科技揭開了現代戰爭飛彈為王的新時代
    【軍武次位面】作者:書劍為酒V-1飛彈是德軍在二戰時期研製的秘密武器,曾被希特勒寄予厚望,希望依靠它能扭轉德軍在二戰後期的頹勢。先後發射了10000多枚飛彈,只有2419枚落到倫敦附近,其中有30枚莫名其妙飛到了南開普敦和樸茨茅次。V-1飛彈僅擁有25%的命中率,還是以倫敦一整座城市作為目標。在空襲期間,飛彈造成6184人喪生,平均1枚V-1飛彈僅有0.6人的殺傷力,如此戰績令德軍大為失望。
  • 二戰時期德國飛彈黑科技不僅有防空飛彈還有反艦飛彈等
    而根據太平洋的海戰數據是平均兩顆250公斤航彈就能對敵軍一艘軍艦造成致命打擊,一場戰役起平均150顆航彈準確命中,就能徹底殲滅一個日本聯合艦隊,但美軍在二戰消耗航彈卻達到兩萬枚以上,打了整整四年才徹底把日本聯合艦隊的軍艦摧毀殆盡,這就是德軍弗裡茨-X的優勢之處,德軍的無線制導炸彈問世已經足夠影響一個世紀先進武器發展,乃至改變一場戰爭進程,但卻最終因為東線戰場和西線戰場的全部潰敗而無法得到大規模的運用
  • 兩千名二戰德軍潛伏南極?戰敗仍不投降:被盟軍秘密行動毀滅
    二戰雖已結束多年,但仍舊存在不少謎團。比如德國南極基地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根據英國新公開的紀錄文件,有研究者認為,二戰德國戰敗後,部分德國殘兵的確來到了南美和南極,建立了基地。其擁有一些新式武器,比如處於試驗狀態的飛碟。在南極盤踞的德軍可能有2000人。
  • 鎢芯穿甲彈也救不了你,二戰英國博伊斯反坦克步槍
    好幾天沒聊槍了,這篇回到正題,和大家聊聊二戰早期反坦克步槍的事兒。主角就是比較沒牌面的英國博伊斯。咱們都知道反坦克步槍是一戰時期的德國人先弄出來的,而英美法這邊雖然在一戰期間也有研發這類武器,但一戰德國那批A7V坦克總共才產了20臺,所以協約國這邊對反坦克武器的研發並不積極。
  • 飛彈的起源,二戰德軍超越時代的「復仇武器」:V1飛彈和V2火箭
    在20世紀初,俄羅斯的齊奧爾科夫斯基、美國的羅伯特·戈達德以及德國的馮·布勞恩等人都是火箭研究的先驅,正是這些人的不懈努力,才為火箭的發展開闢了全新的道路,不過火箭最初的發展卻是以武器的形式出現在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而德國還給這種新式武器起了一個「復仇武器」的名字。巡航飛彈的鼻祖——V-1飛彈早在1920年代,德國就對火箭和飛彈這類新式武器非常感興趣。
  • 第二次世界大戰:軍事科技的較量(組圖)
    出於發動侵略戰爭的需要,他們把當時最先進的軍事科技用於武器裝備的生產,從而使武器裝備現代化程度大大領先於盟國。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雖然其軍事發展受到《凡爾賽和約》的限制,但暗地裡仍秘密研製各種武器裝備。不僅在國內秘密研製新型重炮和坦克,而且將秘密研製海空武器裝備的地點設在國外,如在荷蘭製造潛艇,在瑞典製造飛機。到二戰爆發前,德軍已經裝備了多種新型的坦克和裝甲戰車。
  • 二戰德軍主力反坦克炮:穿甲180毫米口徑不大,卻被士兵嫌棄
    【話說軍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坦克作為地面部隊的主要裝備,迎來了大發展,也面臨著矛與盾的交替領先,隨著坦克裝甲厚度的不斷增加,坦克炮和反坦克炮的火力也在不斷增加,其中,德軍有一型重要的反坦克炮,一直保持著很強的威力。
  • 二戰英國Z Battery,只要火箭足夠多,就能嚇走德軍的轟炸機
    1940年6月,英國面臨德軍入侵的危險,而且不列顛空戰正激烈進行,英國首相邱吉爾要求大量供應防空火箭,這其中包括3英寸火箭炮和海軍的另一種版本,他的要求得到火箭研發部門的熱烈支持,到年底的時候已經開始大規模量產,到1942年時年產火箭彈240萬枚。
  • 二戰德國殘兵跑南極建立基地?造出飛碟:盟軍特種部隊有去無回
    二戰雖已結束多年,但仍舊存在不少謎團。比如德國南極基地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根據英國新公開的紀錄文件,有研究者認為,二戰德國戰敗後,部分德國殘兵的確來到了南美和南極,建立了基地。其擁有一些新式武器,比如處於試驗狀態的飛碟。在南極盤踞的德軍可能有2000人。1947年,英美軍隊根據蛛絲馬跡開始對南極進行偵查。
  • 二戰傳奇步槍,常能把機槍打到啞火,但為何在戰後被中國軍隊嫌棄?
    二戰時期,美軍曾研發出一款極具劃時代意義的步槍之王,它便是眾所周知的M1加蘭德步槍。時至今日,它的經典性能已是毋庸置疑,畢竟它自誕生伊始,參加了諸如二戰、黎巴嫩登陸、柏林危機和古巴飛彈危機等極具轉折意義的戰事。
  • 酷似二戰德軍的部隊,全軍戴M35鋼盔,有200輛豹1坦克
    二戰的戰況激烈,各國研製出許多先進武器。在這場規模極大的世界大戰中,美國研製的原子彈威力驚人,世界各國為之震驚。除原子彈之外,戰場上還出現射速驚人的MG-42通用機槍、喀秋莎火箭炮,美國甚至還派出「風語者」擔任最強「密碼機」。
  • 如今技術飛速發展,現代化的反艦飛彈,能否擊穿二戰頂級戰列艦?
    圖為正在發射AGM-84「魚叉」反艦飛彈的美國「科羅拉多」號瀕海戰鬥艦(LCS-4)現代反艦飛彈,是指以攻擊水面船隻為主而研發、使用的飛彈。隨著技術的發展,反艦飛彈的制導與抗幹擾模式也在不斷地發展與進化。
  • 十大歷史上最知名的反坦克武器
    恰逢坦克誕生一百年,那麼在這個百年之交,筆者就為大家盤點一番歷史上出現的那些知反坦克武器。英軍坦克的出現讓德軍的各種直射火力無能為力,最初提升貫穿力的嘗試是使用「反向彈頭」(reversed bullet),這種方式下仍使用和一般步槍相同的彈藥和彈頭,只是彈頭是反著裝入彈殼內,並增加裝藥量。更進一步的發展是採用特製的穿甲彈頭,例如說像德軍的「K子彈」(K bullet,德軍正式名稱:Patrone SmK Kurz 7.92mm),它也能由一般步槍發射。
  • 攻克眾多難題,中國獨家掌握,高原反坦克飛彈打靶成功
    現在世界各國列裝的大部分精確制導武器,幾乎都只適用於3000米海拔以下的地區,一旦將這些武器拿到高海拔地區使用,那麼其性能就會大打折扣。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中國就創造出了一種技術,可以讓普通精確制導武器在高原使用。
  • 印度「毒蛇」反坦克飛彈將投產 取消採購以色列近萬枚飛彈
    外媒稱,印度國防工業的一名高官表示,第3代反坦克飛彈「毒蛇」將於2019年底之前投產。美國外交學者網站2月25日報導稱,在班加羅爾舉行的2019年印度航展上,印度國防研究和發展組織飛彈與戰略系統總監普拉薩德對記者說,「毒蛇」反坦克飛彈系統將在今年5月和6月進行最後的用戶測試,預計該武器系統的生產工作將於2019年晚些時候開始。報導稱,「毒蛇」反坦克飛彈在2018年12月成功完成了冬季用戶測試。此前,它在2月還進行了沙漠條件下的測試,擊中了2個坦克目標。
  • 二戰中美國到底從納粹德國帶走了多少黑科技?
    然而盟軍在戰場上步步緊逼,德國的資源被截斷,很多黑科技只能停留在圖紙上而無法實現,所以無法挽回納粹德國的敗局。1945年4月底蘇軍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殺,納粹德國投降。坊間流傳美國搶先蘇聯一步進入柏林,搜羅德國科學家和圖紙,這是不準確的,事實上是蘇聯先進入柏林做這些事。
  • 如果二戰德軍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會不會改變二戰的走向?
    二戰盟國對德國、日本的戰略轟炸,就是它們最後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二戰德軍一直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很有可能會改變二戰的走向。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這是當時德軍已經做了,但一直沒做徹底並堅持下去的事情,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當時德國空軍「腿短」造成的。由於德軍缺乏遠程重型轟炸機,使他們想對蘇聯大後方進行戰略轟炸的願望,始終無法得以實現。
  • 二戰時期,德國傘兵有多厲害?為何有「綠魔鬼」的稱號?
    不過在一戰結束後,工業的快速發展也促進了降落傘產業的飛快進步,空降兵已經成為了各國重點建設的兵種。而其中以德國的傘兵作戰能力最突出,再加上當時身穿綠色的軍服還有了「綠魔鬼」的稱號。等到了二戰時期,德國傘兵的裝備也是極其優良,不僅配備了當時最出色的衝鋒鎗MP38,而且到後期還發展到有了FG42傘兵步槍。
  • 直-20掛反坦克飛彈,8發堪比重型武直,也是通用直升機必修課
    【話說軍世】作為「20」機型中的重要一員,直-20是我軍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重要通用直升機,與「黑鷹」在美軍中的作用類似,近日,直-20掛反坦克飛彈的圖片引起熱議,這種相當於武裝直升機的做法,是否有必要呢?其實這是一門「必修課」。
  • 一條狗的使命:可愛的狗子們是如何對抗鋼鐵洪流成為反坦克武器的
    說起反坦克武器,我們總會想到反坦克炮、反坦克地雷甚至反坦克槍(二戰產物,反器材狙擊步槍的前身)等能夠對坦克等裝甲武器構成有效殺傷的武器。然而,作為人類最好的朋友,可愛的狗子們居然也曾被作為反坦克武器送上了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