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學野
在一戰泥濘的德法邊境地區,鐵絲網、塹壕、地雷遍布陣地,士兵們用血肉抵擋子彈,作戰雙方將戰場變成了絞肉機。英國人為了打破僵局,製造出了一種由鐵板鉚接的鋼鐵巨獸——坦克。這種鐵皮疙瘩能輕鬆抵禦子彈,壓斷鐵絲網,跨過戰壕,並用重機槍對敵人進行掃射,給德軍造成不小傷亡。
德國人見到坦克後驚呼:"這是戰場上的魔鬼。"坦克從此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它在戰火中不斷改進,逐漸發展成為各國陸軍主力,被稱作"陸戰之王"。
坦克的發明扭轉了傳統陸軍的戰術,"怎麼使用它"以及"怎麼擊毀它",就是各國軍隊思考的問題。
最早的坦克裝甲薄弱,只有一層鉚釘鐵板,槍彈傷不了它,但是一發炮彈就能把它送上天。碎甲彈問世後,一度讓一些薄皮坦克成了"鐵棺材"。後來坦克的裝甲越來越厚,一般的炮彈無法擊穿它,於是五花八門的反坦克武器誕生了。
這些武器包括反坦克槍、破甲彈、反坦克地雷、反坦克手榴彈、反坦克飛彈等,它們都在戰場上得到過試煉,但最後成為"坦克剋星"的卻只有反坦克飛彈。反坦克飛彈可以用直升機或裝甲車發射,也能單兵操縱發射,這種武器穿甲能力強,發射距離遠,準度高,成為二戰後各國主要發展的反坦克武器。
那麼,反坦克飛彈打擊坦克的原理是什麼呢?作為應對,坦克的裝甲又是怎麼發展的呢?
一、刺穿鋼鐵的矛
在很多軍事論壇裡,充斥著一些來自中東戰爭地區的視頻。在這些畫面當中,坦克就像蠢笨的"鐵盒子",被穿著拖鞋的遊擊隊用RPG輕易擊毀。
在這裡首先要闡述清楚,我們常見的單人肩扛火箭筒RPG,全稱為:火箭推進榴彈,它跟反坦克飛彈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這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RPG是無法控制飛行的,它就像子彈一樣打出去沿直線飛行,沒瞄準就打空。而飛彈是可控制的,早期是人為操縱,後來則可以自己追蹤目標,命中目標的機率大很多。
RPG這種武器其實主要針對輕甲目標,雖然它也經常扮演反坦克的角色,但是在威力和準確度方面,無法和"根正苗紅"的反坦克飛彈平起平坐。
反坦克飛彈起源於德國,在二戰末期,德國面對蘇軍的鋼鐵洪流手足無措,於是開始秘密研究高效的反坦克武器。這種武器被命名為"X-7"反坦克飛彈,是納粹德國的黑科技之一,但是它還沒有在戰場上大展神威二戰就結束了。
反坦克飛彈由三部分組成——戰鬥部,動力部,以及制導部。它的彈身較長,前方是制導和戰鬥部,後面有個小型發動機推動。這種技術在二戰時還很不成熟,德國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為後人鋪了路。
但德國的這種武器引起了盟軍的興趣,戰後法國人率先開始研究反坦克飛彈,並在20世紀50年代製造出了第一款投入戰場的型號——"ss-10"飛彈。
ss-10飛彈在1954年爆發的阿爾及利亞戰場上投入使用,法軍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這種飛彈在戰場的出色發揮讓歐洲各國眼前一亮。ss-10飛彈因此遠銷全世界,連美國都來購買,法國後來接著開發了ss-11、12等多種型號,總數達到幾萬枚,在60年代全面列裝法軍。
60年代是反坦克飛彈的爆發時期,幾乎有條件的國家都在研究這種武器。蘇聯、英國、德國、瑞典、義大利甚至日本都有自己的反坦克飛彈。這些反坦克飛彈屬於第一代產品,普遍用人工瞄準的方式,手動操縱飛彈飛行,準確度較差。
到了70年代後,第二代反坦克飛彈在蘇聯首先出世。蘇聯的AT-4系列反坦克飛彈體積更小,可以單兵操縱,而且採用紅外線半自動制導方式,準確度大大提升。
二代反坦克飛彈改變了戰場的戰局,也是反坦克飛彈發展最風光的時候。其他的二代反坦克飛彈還有德法合作的"米蘭"、美國的"陶式"、瑞典的"比爾"、日本的79式等等。這時候反坦克飛彈已經出現了創新,有些型號裝備"脫尾穿甲彈",破甲能力超強;有些型號不再正面破甲,而是用垂直打擊的方式,從上方炸毀坦克。
70-90年代是冷戰的高峰期,很多地方還爆發了局部熱戰,第二代反坦克飛彈大展拳腳,在中東戰爭、越南戰爭等戰場上收割坦克,戰績輝煌。
二、坦克不是紙糊的
反坦克武器在不斷發展,卻沒有打垮"陸戰之王"坦克的地位,因為坦克的裝甲也在不斷發展。從二戰開始,怎麼讓坦克更"抗揍"是全世界陸軍關心的問題。二戰時反坦克主要用炮彈,分為碎甲彈和破甲彈。
碎甲彈形似正常炮彈,在發射之後可以直接擊穿較薄的裝甲。要是裝甲比較厚,破甲彈也能在坦克外殼上打出一個凹痕,導致內部的裝甲碎裂,金屬殘片可以殺傷坦克內的戰鬥人員。
破甲彈外形則像個大針管,它用凹窩炸藥柱的"聚能效應"為原理,可以在擊中坦克後,用融化金屬後形成的"能量射流"擊穿裝甲。
為了提高坦克生存率,各國的工程師在坦克裝甲上做起了文章。當時經過試驗,炮彈打中鋼板時,打得越正威力越大,於是在二戰時以T34坦克為代表的"傾斜裝甲"出現了。
這種坦克裝甲沒什麼特別技術,就是在設計上將外殼變成斜面,減小炮彈在坦克裝甲上的威力,甚至有機率彈開炮彈。後來參戰各國的主要坦克都採用這種設計,德國的"虎式",美國的"謝爾曼"也用了類似設計。
但是二戰後破甲彈的口徑越來越大,坦克的皮也被迫越來越厚。到了冷戰時,主戰坦克的裝甲普遍達到了200mm,再厚下去坦克就會超重,別說機動力,可能連橋都過不去了。
於是蘇聯率先改變思路,不再一味增加裝甲厚度,而是在坦克裝甲成分上做學問,複合裝甲應運而生。以蘇聯的T-64為代表的新型坦克,使用鋼鐵+玻璃纖維的複合結構外殼,總厚度260mm,但是正面的抗穿甲能力增加了90%!達到了600mm正常鋼製裝甲的層次。
英國緊隨其後,在70年代開發出了"喬巴姆"裝甲,在鋼板中間夾雜一層陶瓷裝甲,傳統的穿甲彈幾乎無法擊穿。反坦克飛彈開始被坦克的裝甲技術甩開,新式坦克在正面對攻時不怕任何主流穿甲彈。
"盾"變厚了,此時"矛"也開始了進化。
反坦克飛彈也開始改進,在威力以及攻擊方式上做出改變。首先是"穿甲彈"的出現,這種武器全名為"脫殼穿甲彈",外形像個圖釘,中間是一根鎢金核心,直接用發射的動能射穿裝甲,穿甲能力極為恐怖。
除此以外,反坦克飛彈也在攻擊方式上腦洞大開。坦克的裝甲也有不同的分布,一般正面的最後,側面的次之,而頂部和底部是最薄弱的。瑞典的"比爾"和美國的"標槍"就另闢蹊徑,用從天而降的方式,垂直打擊坦克最薄弱的頂部,效果拔群。
三、坦克兵,勇者的職業
反坦克飛彈二次進化之後,坦克的複合裝甲已經不能完全保證不被擊穿,所以在近幾十年裡,除了坦克本身的複合裝甲之外,各國陸軍又開始列裝"反應裝甲"。
這種東西看著真的不太美觀,就像一塊塊磚頭貼在坦克上。但是感應裝甲已經是坦克最後的防線了,這一塊塊"磚頭"其實是個小盒子,金屬外殼下裝著"鈍感炸藥",它在被炮彈擊中的時候才有反應,用自身的爆炸擾亂穿甲彈的金屬射流或鎢合金彈頭,保護坦克本體。
雖然坦克生還率提高了,但這種裝甲也有缺陷,那就是附近不能有友方單位,否則裝甲爆炸可能傷及無辜。而且反坦克飛彈也發明出了"串聯"裝置,先用誘導部讓反應裝甲爆炸,然後再讓真正的穿甲射流擊中裝甲。
到了現代戰爭裡,坦克和反坦克飛彈這對冤家可以說打了個平手,決定勝負的可能不是武器本身,而是兵種之間的協調配合。坦克新型的主動攔截裝置能阻攔飛彈襲擊,但是坦克一旦被多重鎖定,那就兇多吉少了。
坦克因為特殊的結構性,一旦被擊中,乘員的生存機率很低。
破甲彈可以直接打穿坦克,就算打不穿,它震碎的裝甲碎片速度極快,就像子彈一樣在坦克內跳動,乘員被擊中後非死即傷。而穿甲彈和碎甲彈都能打到坦克內部,坦克內部一旦發生爆炸很容易引起彈藥的殉爆,整個坦克會變成一個大炸彈,這種情況下乘員很難倖免於難。
在陸軍的武器裡,坦克是無堅不摧的鐵拳,而駕駛它裝甲兵也是個屬於勇者的職業。近年來不斷有人宣揚坦克將被淘汰,但是以現代的局部戰爭來看,作為戰場上的移動堡壘,防護能力和火力不斷增強的新型坦克,戰鬥力依然碾壓散兵和輕型單位,在未來還是戰場上的中流砥柱。
參考資料:
1、《破甲利器反坦克飛彈——反坦克飛彈系統發展近況》 田蕊
2、《陸戰之王是怎樣煉成的 坦克發展深度解析 誕生與進化》 希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