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幾天沒聊槍了,這篇回到正題,和大家聊聊二戰早期反坦克步槍的事兒。主角就是比較沒牌面的英國博伊斯。
咱們都知道反坦克步槍是一戰時期的德國人先弄出來的,而英美法這邊雖然在一戰期間也有研發這類武器,但一戰德國那批A7V坦克總共才產了20臺,所以協約國這邊對反坦克武器的研發並不積極。直到1934年,英國人看著當上總理的希特勒總歸嗅到了一點不祥的味道,而且蘇聯的機械化大縱深戰略也讓各國都感覺到坦克似乎會成為下一場戰爭的主角。因此英國人也開始了步兵反坦克武器的研發。
當時英國的輕武器委員會讓恩菲爾德皇家兵工廠的設計總監亨利·博伊斯(Henry·Boys)負責這個項目,要求是這種武器能下放到排級,要在100碼(91米)距離上擊穿16mm的裝甲。
1936年,原型槍問世,不過採用的是13.2mm口徑,和德軍當年二戰時的反坦克步槍口徑一樣。而且一開始這槍也不叫博伊斯,而是叫「Stanchion」,意為支架,用來形容這步槍的腳架。英軍當時測試這款武器後對其穿透力不滿意,因此亨利·博伊斯又在美軍12.7x99mm的基礎上擴大口徑至13.9mm,這便是後來的.55寸博伊斯彈。
(從左到右分別是德國一戰13.2mm,英軍.55博伊斯,美軍.50 BMG,戰鬥民族14.5mm)值得注意的是這四款早先用於反坦克的子彈中只有.55博伊斯採用了帶環設計,他們是多怕炸膛...
採用.55彈之後,百碼內對均質鋼板的穿透力面前滿足英軍要求,英軍對這貨表示滿意,並與1937年11月採納。不過到當年設計師博伊斯因意外去世了,而英軍為了紀念這倒黴的設計師,就把它的遺作改名成了博伊斯,Boys。
這把槍的結構沒啥特色,就一栓動,當然為了抵抗大口徑槍彈的膛壓,它的槍機有2組閉鎖凸隼,每組三個。上置5發彈匣,槍管槍機和槍身並非剛性連接,而是有個彈簧緩衝,每次發射時博伊斯的擊發部件會在槍身框架後坐一小段距離用來降低後坐力。
另外,槍口的大型制退器和橡膠槍託緩衝墊少不了,不過即便如此,很多英軍還是表示射擊這貨的時候肩膀就像被人用木棍狠狠抽了一棒一樣。
不過話說回來,100碼內堪堪滿足16mm的穿透力真的不算很出色,尤其是到30年代末時,各國的坦克的正面裝甲普遍20mm以上,博伊斯的入射角稍微偏一些或者距離遠一些就對坦克無效。其實當年各國都面臨這個問題,德國是採用了7.92mm的小口徑彈以及穿甲部採用次口徑鎢芯彈的方法來提高穿透力,在100米內能夠擊穿30mm裝甲。
7.92x94mm↑
而蘇聯則是直接粗暴的增口徑,增裝藥,用了14.5x114mm的彈來反坦克,採用鎢芯彈時對均質鋼板穿透可達40mm。
英國人是直接在1939年採用了更輕質的彈頭,初速是從原先的760m/s提高到了884m/s,穿透提高到了23.2mm。在二戰早期,他們確實用這貨抵禦了太平洋日本人的脆皮坦克和德國人的一號二號,話說芬蘭人當時也採購了不少,冬季戰爭時期芬蘭人用博伊斯可以有效擊穿蘇聯的T26脆皮坦克。
(一名持博伊斯的芬軍)
不過博伊斯也就只能在二戰早期蹦躂了,即便是1942年英國人給他開發了次口徑鎢芯彈,它百碼穿透力也不超過30mm。而這個口徑已經無法威脅到越發肥壯的坦克。而且博伊斯重16公斤,人家蘇聯14.5mm的PTRD-41也就才17公斤,所以這貨在穿深達100mm的PIAT肩扛迫擊炮問世以後被掃進了歷史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