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捋捋從從二戰到現代,美軍手中步槍的幾個換裝節點

2021-01-10 瘋狗的輕武

我經常說槍械這東西自打20世紀之後就沒啥革命性的創新了。當然,這個話題可能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看法,考慮到這段時間我一直在做兄弟連、英雄連等相關的影視遊戲相關內容,而我本身也是個做輕武器出生的UP,所以這篇也簡單和大家捋捋二戰到現在美軍在步槍方面到底發生了那些變化。當然,這篇相對比較基礎化,所以懇請大佬們坐下喝茶。

咱們也知道美軍是最早將半自動步槍列裝全軍的國家,雖然二戰時期美軍的班排級的機槍很爛(還是白朗寧BAR、M1917、M1919之類的老東西),但他們率先裝備M1加蘭德以及M1卡賓槍之後倒是彌補了班排一級的機槍火力的不足。

好比說二戰美國陸軍標準步兵班編制是12人,只有一人持BAR自動步槍↑。

對比德軍二戰早期步兵班↑

但BAR這種不能戰地換槍管,且只有20發彈匣的自動步槍和德軍二戰早期的MG34通用機槍比起來在火力持續性上差太遠。但半自動步槍的火力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機槍上的劣勢。

很多人會想,美軍的確高瞻遠矚,那麼早的就將半自動武器全數發配到班。而我有不同的看法,從美軍的許多細節上可以看出他們至少在二戰前都不會打仗,好比說全自動武器研發的落後,戰前坦克走的歪路,奇葩的12人制偵查+火力+機動配置的步兵班,甚至是二戰時期他們的裝甲單位配置都非常不適合現代戰爭。之所以他們能裝備半自動更多的是得益於強悍的製造業基礎以及商業槍械市場帶來的技術儲備。

但你說M1加蘭德的成功給美軍帶來了什麼先進理念了麼?沒有,反而是個拖累。

因為加蘭德的成功,讓美軍輕武器部門直接放飛自我了。我的意思是,加蘭德確實不錯,但二戰時期的經驗讓美國人更多的認為它就是這一時期步槍的巔峰,而下一代步槍需要是一次射出多枚彈頭,在300米內能有極佳作戰效能的單兵武器。這引發了美國的「齊射」計劃,由此引出了各種鏢彈、多頭彈、多管步槍等奇葩玩意。

我們也知道步子邁得太大容易扯到襠,美國人在50-60年代就是這樣。他們既然要玩齊射計劃,那肯定就不會花心思去研究二戰時已經逐漸萌發的中間威力彈突擊步槍。所以當德國裝備STG的時候美國人沒動心,蘇聯人裝備AK47的時候他們也沒反應,英國人開發EM2的時候他們動用權力打壓,最後強行的把換湯不換藥的7.62x51全威力彈推向了整個北約,步槍則選用了基於M1加蘭德改進的M14步槍。

很多人說M14是一支錯誤的時間在錯誤的地點裝備的錯誤的武器,對此我只能呸。M14就是廢,至少對於制式步槍而言它就是廢物。沒有手槍握把,採用木質槍身,繁複的拆卸保養勤務性,幾乎無法Hold住的全自動後坐力,它就是一把出生既落伍的步槍,越戰美軍裝備只是提前讓這錯誤暴露出來。

M14在越戰中的糟糕表現是顯而易見的,但當時美軍的「齊射」步槍還八字沒一撇,於是他們就將「齊射」計劃的分支——小口徑高初速步槍方案拿來應急,這就過度到了M16時期。

很多人說M16可靠性很差,美軍丟了這廢物撿AK。這當然只是個段子,但M16早期確實不可靠,但這也和「齊射」有關。因為美軍從一開始就把M16當做「齊射」步槍之前的備胎武器。所以在發射藥、維保工具上除了很多紕漏,這也導致了M16初期口碑很差,不過M16第一版改性M16A1之後,槍管鍍鉻、配發維保工具、改進發射藥、增加輔助推機柄之後就成了次時代步槍。

小口徑的高初速、高傷害、平直彈道、輕量負重讓其直接跨過了AK47的中間威力彈。道1970年代之後,M16帶來的小口徑化浪潮席捲全世界。連蘇聯都把AK47撤了(AKM)換裝小口徑的AK74。現在還在堅持中口徑中間威力彈的基本都是沒有自主產能的第三世界窮國或者是軍盲口嗨。

不過M16在越戰時配發的M193型5.56mm步槍彈存在侵徹力太差的問題,畢竟它就是一坨強調碎裂的鉛芯彈,在穿透木板、車門之類的輕型掩體後存在人員殺傷力太弱的毛病。所以到1980年,北約將帶有鋼芯頭的5.56mm SS109彈作為制式彈藥,美軍則將這種彈稱為M855,同期為了匹配這種彈,他們將M16A1升級到了M16A2.

改變了護木樣式、改變了槍管膛線纏距,增厚了槍管壁,將全自動改成了三連發點射(這個改動有點故事,到時候說),從80年代到2000年,M16A2一直是美軍主力。哪怕到現在,新兵在訓練時多數拿的也是M16A2。

其實從越戰到海灣戰爭乃至到現在,M16以及AR15槍族的故事很多,很長,寫書都能寫超過500頁那種。所以這裡不展開,畢竟這篇是新手向。咱們只要知道,AR15槍族很龐大,各種長短的都有。在越戰時期美軍的偵查、傘兵等特戰就開始嘗試裝備短管版的AR。原因無他——M16步槍這一米的長度太不方便了。

我們熟悉的M4卡賓槍出現於1994年,但其實他從越戰開始就一直以類似M16卡賓的形式存在,因為尺寸短,重量輕,在近距離交戰中比M16方便的多,因此非常受歡迎。而隨著戰爭模式的改變,步兵開槍駁火的距離也越來越近,突擊步槍更多時候只需要負責200-300米之內的目標。遠了有筒子、有通機、有重機、甚至有遠程打擊支援。

當然,早期的M4和M16A2一樣,都是有個帶照門的提把。不過我之前也說了,M4的初衷就是特戰,因此美軍在推出M4的同時也給特戰配了一套SOPMOD改件。去掉提把,換上導軌,包括握把的,為的就是提高武器的拓展性,這也引發了美軍導軌的通用化,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皮卡汀尼導軌系統。

但這一時期的M4還沒有稱為制式步槍,至少在2000年後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更多的還是配M16A2(馬潤),M16A4(陸軍)。直到他們發現這種戰爭實質上是更多時候是一種近距離治安戰,M16這種長管步槍完全體現不出優勢以後,才開始增加M4在部隊中的比例,因此到現在,我們更多看到的是M4這類卡賓槍而非M16這種步槍。

說在最後,現在你們別看美軍從2000年以後就一直嚷嚷6.5、6.8口徑的,但一直雷聲大雨點小,近年又開始扯6.8的NGSW-R(下一代班組武器),不過我想說的是,Naive。火藥動力武器天花板擺著了,人類這種糟糕的武器平臺極限也擺著,現代防彈衣+插板能抵禦中口徑全威力穿甲步槍彈的能力也擺著,你這6.8mm不是白給麼?

相關焦點

  • 女神捋了一下頭髮,那「捋頭髮」用英語怎麼說?用run就能搞定!
    咔咔覺得一個美女或者一個帥哥在我面前捋頭髮是非常有魅力的一個事情。那女神在我面前捋了一下頭髮,這個「捋了一下頭髮」英語怎麼說呢?別看這句話貌似很複雜,但是在英語中,用一個非常簡單的單詞就能搞定——就是run。具體怎麼表達呢?我們馬上來學習一下吧!
  • 多頭彈,飛鏢彈,美軍冷戰時期都有哪些單兵腦洞武器嘗試?
    我看了看尋思這不是春田兵工當年在SPIW計劃中提交的原型槍麼,剛想寫又一尋思,這談春田SPIW肯定會扯到當年其他那幾把同樣是SPIW計劃的槍,而扯到SPIW又會扯到齊射Salvo計劃,所以乾脆這篇先簡單的和大家捋捋美軍在冷戰早期對單兵武器的研發路徑,同時也給自己挖了個大坑,由於整個故事要說明白得寫一篇論文(其實我光是看齊射的英文原本PDF就有100多頁...),所以這篇我只是捋順序,不細講。
  • [槍械發展史]最爛突擊步槍,英國L85的倒黴傳奇上篇
    其實很早就想把英國這把絕世渣槍L85的心路歷程好好捋捋了,但我估摸著篇幅會很長。畢竟英國人對小口徑、無託自動步槍的研發可以從二戰時候說起,等到L85的SA80槍族問世經歷了40多年,加上後來修修補補的經手了幾代人,期間中斷研發數次,被美國人坑過數次。
  • 二戰傳奇步槍,常能把機槍打到啞火,但為何在戰後被中國軍隊嫌棄?
    二戰時期,美軍曾研發出一款極具劃時代意義的步槍之王,它便是眾所周知的M1加蘭德步槍。時至今日,它的經典性能已是毋庸置疑,畢竟它自誕生伊始,參加了諸如二戰、黎巴嫩登陸、柏林危機和古巴飛彈危機等極具轉折意義的戰事。
  • 二戰只有德國有突擊步槍?美國:不服,我明明是被軍工廠坑了
    在很多軍迷心目中,印象當中最早的一款突擊步槍是ak47。稍微愛鑽研的軍事愛好者則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大規模服役的突擊步槍是德國生產的StG44突擊步槍。算上在他之前的廣泛實驗型Mkb42,這應該就是最早的突擊步槍了吧。
  • C羅捋山羊鬍須慶祝,王大雷表示:山羊?我早就有
    他在打入第一個進球後,做出了捋山羊鬍須的動作。賽後ESPN解釋道:C羅在打進自己的首粒進球後作出了疑似捋山羊鬍須的動作,葡萄牙球星用這種方式表明自己才是史上最佳球員。16日,中超球員王大雷在微博曬出了一張印有「GOAT(山羊)」的T恤衫,並且寫道:「山羊......?我早就有了!」。
  • 蔡卓宜機場看手機傻笑變可愛憨憨,口罩遮素顏邊走邊捋秀髮
    11月28日,蔡卓宜現身北京機場,身穿白色棉服的她,口罩遮素顏,連衣帽罩頭,邊走邊捋秀髮變可愛憨憨。11月28日,蔡卓宜現身北京機場,身穿白色棉服的她,口罩遮素顏,連衣帽罩頭,邊走邊捋秀髮變可愛憨憨。11月28日,蔡卓宜現身北京機場,身穿白色棉服的她,口罩遮素顏,連衣帽罩頭,邊走邊捋秀髮變可愛憨憨。11月28日,蔡卓宜現身北京機場,身穿白色棉服的她,口罩遮素顏,連衣帽罩頭,邊走邊捋秀髮變可愛憨憨。11月28日,蔡卓宜現身北京機場,身穿白色棉服的她,口罩遮素顏,連衣帽罩頭,邊走邊捋秀髮變可愛憨憨。
  • 捋一遍地球,最少需要幾顆核彈?「大伊萬」給我們帶來了答案
    自從二戰時期,美國向日本投放了「小男孩和胖子」原子彈後,全世界都知道原子彈將給自己的國家帶來什麼樣的國際地位。二戰之後,俄羅斯和美國也正因為原子彈而成為了世界眾多國家中的「兩極」。現世界上已知的核彈中,有測試過的核彈威力最大的就要屬俄羅斯的「大伊萬」氫彈了,俄羅斯在二戰結束後,為了在核競爭中壓服美國,蘇聯軍方決定在新地島試驗場進行新的核爆炸試驗。
  • C羅「捋鬍鬚」慶祝動作被解析:誰都沒想到還有這個含義
    北京時間6月16凌晨,33歲的C羅在葡萄牙對陣西班牙的比賽中,上演帽子戲法成功幫助球隊拿到1分之後,這位世界巨星就立即引起國內外媒體和球迷的關注,由於C羅在今天凌晨打進第首個進球之後,他做出「捋鬍鬚」的慶祝動作非常少見,因此外界對C羅的這個舉動也展開了極大的討論,大家都在研究C羅的這個慶祝動作到底在表態什麼
  • 答讀者問,法瑪斯步槍的槓桿延遲開鎖到底是個什麼原理
    前兩天我在寫斯洛伐克VHS突擊步槍時,或許是因為這玩意長得像法瑪斯,就有弟兄跑來問法瑪斯的結構到底是啥。我尋思這是個問題,因為很多人或許知道法瑪斯是槓桿延遲半自由槍機,但不一定知道這半自由到底是怎麼回事兒,所以狗子這篇和大家捋捋這。
  • 太上老君捋著鬍鬚,笑了!
    雖然辛辛苦苦煉製出來的假孫悟空,就這樣沒了,但是太上老君想要的效果已經達到了,一氣化三清之術也完美無瑕了,所以他對於如來佛的做法沒有生氣,而是捋著鬍鬚開心的笑了。那麼,問題來了,請問標題裡面的「捋」,讀「lv」還是「luo」?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 美軍特種部隊要換新機槍了!子彈口徑竟和三八大蓋一樣?
    前兩天軍武菌看到了一則新聞:美國特種部隊打算換裝一種採用6.5mm口徑的新機槍。結果有人在新聞評論區裡就問了,美國步兵機槍的口徑不是5.56和7.62嘛,怎麼選擇了6.5mm這樣一種不常見的口徑,難倒打算要學習二戰當中的日本?
  • 寫在巴雷特之前,80年代初的12.7mm口徑反器材步槍AMAC-1500
    咱們都知道在一二戰時期有一票12.7-20mm口的反坦克步槍,但隨著二戰時坦克裝甲的增厚,反坦克步槍這種動能穿甲武器顯得有點弱雞。隨即而來的就是聚能穿甲原理的單兵反坦克火箭筒取代反坦克步槍。再到戰後,大口徑的反坦克步槍就一蹶不振,直到1990年的海灣戰爭,12.7mm的巴雷特以反器材步槍的ID重新喚起了一波大口徑步槍潮流。那麼問題來了,反坦克步槍是怎麼變成反器材用途的,時間節點是啥?
  • 狙擊步槍多為栓動,為何不直接用二戰老槍改造?
    在「吃雞」遊戲中,98k,也就是二戰時期德軍使用的毛瑟Kar.98k步槍與M24、AWM等現代栓動狙擊步槍都歸為一類,都是「狙擊槍」,由此讓他產生了錯誤的認知,認為今天的栓動狙擊步槍結構上和二戰老槍沒什麼區別。這種認識不光他有,很多人都有,以為二戰那票老式栓動步槍射擊精度比今天的自動步槍高。
  • 鎢芯穿甲彈也救不了你,二戰英國博伊斯反坦克步槍
    好幾天沒聊槍了,這篇回到正題,和大家聊聊二戰早期反坦克步槍的事兒。主角就是比較沒牌面的英國博伊斯。咱們都知道反坦克步槍是一戰時期的德國人先弄出來的,而英美法這邊雖然在一戰期間也有研發這類武器,但一戰德國那批A7V坦克總共才產了20臺,所以協約國這邊對反坦克武器的研發並不積極。
  • 闢謠丨美軍背著95步槍修橋?假的,那是解放軍的新迷彩服!
    今天我在某自媒體平臺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標題是:「美國陸軍背著我軍的95步槍架橋,他們要幹什麼?」 到這裡真相大白了,這根本就不是什麼美軍,而是改頭換面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況且美軍也不可能弄到中國的95
  • 二戰美軍的怪異行為:掃射樹林,狂扔手雷,害怕「一次性抽紙」
    喜歡研究二戰歷史的人應該都會發現,國與國打仗時奇怪的舉動有很多,像二戰時的美軍就總會存在一些非常奇怪的習慣,尤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和日軍的作戰中,各種奇異操作出現的頻率變得極高。比如說,當美軍遷移部隊的時候路過一片小樹林,他們會立馬派出一批人來對著樹林進行掃射,上下左右,無不是槍林彈雨。
  • 美制M2A1式105毫米榴彈炮:長盛不衰的老兵,志願軍手中的利器
    儘管當時美軍高層在「未來戰爭是否會演變成高機動性的機械化戰爭」這一問題上沒有達成共識,但該委員會仍極富前瞻地提出:將美軍師屬火炮口徑由75毫米級升級到105毫米,師支援火力則定位在155毫米級別。這一決定,為美軍現代炮兵的發展作出了極大貢獻,定下了基調。安裝在M1型炮架上的M2A1型榴彈炮在進行測試在這一方針指導下,師屬105毫米榴彈炮成為美軍新炮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從讓美軍百般嫌棄,到士兵愛不釋手,M3衝鋒鎗如何能扭轉風評?
    但即便如此,這種武器也因為這種無形的宣傳流傳到了國外,成為了各國採購的對象。 二、現狀,泱泱大國竟無槍可用? 然而或許正是因為這種「成功」,讓美國軍方對衝鋒鎗一直有所牴觸。由於當時並非處於戰爭狀態,軍隊換裝緩慢,基本上每次只會有數量幾百不等的小訂單。
  • 開學了,趕緊捋捋高考板塊模型相對滑動的處理思路,琢磨好久還錯
    馬上高考了,說一點不緊張那是假話,尤其是家長,比考生都緊張,即使是成績好的,也害怕自己發揮失常啊,成績差的反而淡定了,原因大家都懂得……,在大家緊張最後衝劑階段,由於好多同學的發問,特意抽出時間來儘可能簡明扼要地捋下高考物理中板塊模型的相對滑動臨界問題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