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說槍械這東西自打20世紀之後就沒啥革命性的創新了。當然,這個話題可能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看法,考慮到這段時間我一直在做兄弟連、英雄連等相關的影視遊戲相關內容,而我本身也是個做輕武器出生的UP,所以這篇也簡單和大家捋捋二戰到現在美軍在步槍方面到底發生了那些變化。當然,這篇相對比較基礎化,所以懇請大佬們坐下喝茶。
咱們也知道美軍是最早將半自動步槍列裝全軍的國家,雖然二戰時期美軍的班排級的機槍很爛(還是白朗寧BAR、M1917、M1919之類的老東西),但他們率先裝備M1加蘭德以及M1卡賓槍之後倒是彌補了班排一級的機槍火力的不足。
好比說二戰美國陸軍標準步兵班編制是12人,只有一人持BAR自動步槍↑。
對比德軍二戰早期步兵班↑
但BAR這種不能戰地換槍管,且只有20發彈匣的自動步槍和德軍二戰早期的MG34通用機槍比起來在火力持續性上差太遠。但半自動步槍的火力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機槍上的劣勢。
很多人會想,美軍的確高瞻遠矚,那麼早的就將半自動武器全數發配到班。而我有不同的看法,從美軍的許多細節上可以看出他們至少在二戰前都不會打仗,好比說全自動武器研發的落後,戰前坦克走的歪路,奇葩的12人制偵查+火力+機動配置的步兵班,甚至是二戰時期他們的裝甲單位配置都非常不適合現代戰爭。之所以他們能裝備半自動更多的是得益於強悍的製造業基礎以及商業槍械市場帶來的技術儲備。
但你說M1加蘭德的成功給美軍帶來了什麼先進理念了麼?沒有,反而是個拖累。
因為加蘭德的成功,讓美軍輕武器部門直接放飛自我了。我的意思是,加蘭德確實不錯,但二戰時期的經驗讓美國人更多的認為它就是這一時期步槍的巔峰,而下一代步槍需要是一次射出多枚彈頭,在300米內能有極佳作戰效能的單兵武器。這引發了美國的「齊射」計劃,由此引出了各種鏢彈、多頭彈、多管步槍等奇葩玩意。
我們也知道步子邁得太大容易扯到襠,美國人在50-60年代就是這樣。他們既然要玩齊射計劃,那肯定就不會花心思去研究二戰時已經逐漸萌發的中間威力彈突擊步槍。所以當德國裝備STG的時候美國人沒動心,蘇聯人裝備AK47的時候他們也沒反應,英國人開發EM2的時候他們動用權力打壓,最後強行的把換湯不換藥的7.62x51全威力彈推向了整個北約,步槍則選用了基於M1加蘭德改進的M14步槍。
很多人說M14是一支錯誤的時間在錯誤的地點裝備的錯誤的武器,對此我只能呸。M14就是廢,至少對於制式步槍而言它就是廢物。沒有手槍握把,採用木質槍身,繁複的拆卸保養勤務性,幾乎無法Hold住的全自動後坐力,它就是一把出生既落伍的步槍,越戰美軍裝備只是提前讓這錯誤暴露出來。
M14在越戰中的糟糕表現是顯而易見的,但當時美軍的「齊射」步槍還八字沒一撇,於是他們就將「齊射」計劃的分支——小口徑高初速步槍方案拿來應急,這就過度到了M16時期。
很多人說M16可靠性很差,美軍丟了這廢物撿AK。這當然只是個段子,但M16早期確實不可靠,但這也和「齊射」有關。因為美軍從一開始就把M16當做「齊射」步槍之前的備胎武器。所以在發射藥、維保工具上除了很多紕漏,這也導致了M16初期口碑很差,不過M16第一版改性M16A1之後,槍管鍍鉻、配發維保工具、改進發射藥、增加輔助推機柄之後就成了次時代步槍。
小口徑的高初速、高傷害、平直彈道、輕量負重讓其直接跨過了AK47的中間威力彈。道1970年代之後,M16帶來的小口徑化浪潮席捲全世界。連蘇聯都把AK47撤了(AKM)換裝小口徑的AK74。現在還在堅持中口徑中間威力彈的基本都是沒有自主產能的第三世界窮國或者是軍盲口嗨。
不過M16在越戰時配發的M193型5.56mm步槍彈存在侵徹力太差的問題,畢竟它就是一坨強調碎裂的鉛芯彈,在穿透木板、車門之類的輕型掩體後存在人員殺傷力太弱的毛病。所以到1980年,北約將帶有鋼芯頭的5.56mm SS109彈作為制式彈藥,美軍則將這種彈稱為M855,同期為了匹配這種彈,他們將M16A1升級到了M16A2.
改變了護木樣式、改變了槍管膛線纏距,增厚了槍管壁,將全自動改成了三連發點射(這個改動有點故事,到時候說),從80年代到2000年,M16A2一直是美軍主力。哪怕到現在,新兵在訓練時多數拿的也是M16A2。
其實從越戰到海灣戰爭乃至到現在,M16以及AR15槍族的故事很多,很長,寫書都能寫超過500頁那種。所以這裡不展開,畢竟這篇是新手向。咱們只要知道,AR15槍族很龐大,各種長短的都有。在越戰時期美軍的偵查、傘兵等特戰就開始嘗試裝備短管版的AR。原因無他——M16步槍這一米的長度太不方便了。
我們熟悉的M4卡賓槍出現於1994年,但其實他從越戰開始就一直以類似M16卡賓的形式存在,因為尺寸短,重量輕,在近距離交戰中比M16方便的多,因此非常受歡迎。而隨著戰爭模式的改變,步兵開槍駁火的距離也越來越近,突擊步槍更多時候只需要負責200-300米之內的目標。遠了有筒子、有通機、有重機、甚至有遠程打擊支援。
當然,早期的M4和M16A2一樣,都是有個帶照門的提把。不過我之前也說了,M4的初衷就是特戰,因此美軍在推出M4的同時也給特戰配了一套SOPMOD改件。去掉提把,換上導軌,包括握把的,為的就是提高武器的拓展性,這也引發了美軍導軌的通用化,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皮卡汀尼導軌系統。
但這一時期的M4還沒有稱為制式步槍,至少在2000年後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更多的還是配M16A2(馬潤),M16A4(陸軍)。直到他們發現這種戰爭實質上是更多時候是一種近距離治安戰,M16這種長管步槍完全體現不出優勢以後,才開始增加M4在部隊中的比例,因此到現在,我們更多看到的是M4這類卡賓槍而非M16這種步槍。
說在最後,現在你們別看美軍從2000年以後就一直嚷嚷6.5、6.8口徑的,但一直雷聲大雨點小,近年又開始扯6.8的NGSW-R(下一代班組武器),不過我想說的是,Naive。火藥動力武器天花板擺著了,人類這種糟糕的武器平臺極限也擺著,現代防彈衣+插板能抵禦中口徑全威力穿甲步槍彈的能力也擺著,你這6.8mm不是白給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