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民星空獨家專稿,轉載請註明來源作者及原始連結】
伴隨著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索姆河戰場上隆隆碾過戰壕的大遊民坦克登上歷史舞臺,圍繞著坦克與反坦克一直是一對螺旋上升的矛盾課題,為了針對這位「陸戰之王」,一系列反坦克武器被開發出來,而坦克自身的戰鬥力也是與日俱增。恰逢坦克誕生一百年,那麼在這個百年之交,筆者就為大家盤點一番歷史上出現的那些知反坦克武器。
反坦克槍:
一戰中,反坦克槍是專門設計出來擊穿車輛裝甲的步槍,它最主要的攻擊對象就是坦克。這種步槍隨著坦克剛出現的時代也同時投入戰場,可是隨著車輛裝甲愈來愈厚,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反坦克槍失去效用,甚至無法對中型以上的坦克構成有效威脅,反坦克槍逐漸失去了裝備的意義。不過越戰的出現讓反坦克槍再次煥發生機,因為他們發現了新的獵物——直升機,反坦克槍也擁有了全新的名字「反器材武器」。
芬蘭L39拉赫蒂20mm反坦克步槍
Gew.98毛瑟步槍配K子彈
1898年,7.92毫米口徑1898年式毛瑟步槍成為德國陸軍制式步槍,德國陸軍命名為Gewehr 98(簡稱:Gew.98)。英軍坦克的出現讓德軍的各種直射火力無能為力,最初提升貫穿力的嘗試是使用「反向彈頭」(reversed bullet),這種方式下仍使用和一般步槍相同的彈藥和彈頭,只是彈頭是反著裝入彈殼內,並增加裝藥量。更進一步的發展是採用特製的穿甲彈頭,例如說像德軍的「K子彈」(K bullet,德軍正式名稱:Patrone SmK Kurz 7.92mm),它也能由一般步槍發射。K子彈有著增量的推進藥,並使用鐵芯彈頭,在與裝甲表面垂直射入的情況下,它有約30%的機率能貫穿當時坦克8mm厚的裝甲,而在100米距離射擊的情況下,最多能擊穿12-13mm厚的裝甲。
一戰是德軍裝備的主力Gew.98毛瑟步槍
反向安裝彈頭增強穿甲能力的子彈
德國毛瑟M1918 13.2毫米反坦克步槍
不過K子彈畢竟是一種概率武器,當時世界各國都需要更大威力的子彈,專職反坦克武器的開發工作還是提上了日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使用更大口徑的子彈來對付坦克,毛瑟M1918 13.2毫米反坦克步槍為德意志帝國陸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針對協約國(主要是英國)的裝甲車輛所研發生產的反裝甲武器,初次登場時間是1918年2月。由於毛瑟開發的13×92mm子彈宣告完成,加上當時德意志帝國陸軍都採用Gew.98步槍,因此毛瑟產生將G98步槍「巨大化」的概念並進入量產。毛瑟反坦克步槍同時採用Maschinengewehr 08的兩腳架作為穩定支架。隨後世界各國也相繼推出自己的反坦克槍,如蘇聯的PTRS-41(cod5中有過出場)、日本九七式反坦克步槍、Boys反坦克步槍等。
出現在《戰地1》中的德國毛瑟M1918 13.2毫米反坦克步槍與大遊民坦克
巴雷特
前文說過,二戰初期反坦克槍即被打入冷宮,但是直升機的出現讓這種武器又煥發了新的生命,美國武器設計師朗尼•巴雷特看到了其中的商機,設計生產了發射12.7mm的巴雷特。這種武器可以用來狩獵、狙擊、反制輕型裝甲車、雷達等軍事器材,故稱反器材武器。需要說明的是,巴雷特其實是民用武器,只不過美國軍方覺得挺好用也採購而已,但經常出現對巴雷特實際威力進行誇大的文章。巴雷特發射的是12.7mm機槍彈,這種彈藥美國陸軍的魂——.50口徑M2重機槍也在用,的確殺傷力可觀,可完全到不了「輕鬆擊穿主戰坦克」的地步(說不定豹一的車尾35mm14°裝甲極近距離懟射可以哦)。
友情提示:支持鍵盤左右鍵「←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