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鐵拳」火箭筒,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武器之一,1943年初,在突尼西亞作戰的德軍,繳獲了美軍的部分巴祖卡,德國人敏銳地認識到它的價值,緊急送回德國,並仿製了一款被稱為「坦克殺手」的火箭筒,但使用效果不佳,來自德軍一線部隊的聲音認為他們還需要一種更加簡單有效的,單兵可以使用的一次性反坦克武器,在軍方的迫切要求下,德國軍工部門加緊研製,終於在1943年3月生產出一款名為「鐵拳」的反坦克武器裝備部隊。
鐵拳為筒式結構,因其彈頭形似拳頭而得名,口徑為44毫米,筒長1050毫米,配用的彈種為破甲彈,初速每秒90米,直射距離120米,鐵拳構造並不是火箭筒,其構造類似於無後坐力炮,發射藥與彈頭是分開的,發射藥裝在發射筒裡面,使用時引燃發射藥推動彈頭飛向目標,彈頭在飛行時沒有火箭發動機推動,所以早期的鐵拳射程很近,只有30米,到了二戰後期,它的射程增加到了150米,有效攻擊距離還是不遠,在100米到120米之間。
雖說鐵拳攻擊距離不遠,但它使用非常方便,打完就扔掉,作為世界上第一種超口徑反坦克武器,它採用彈筒合一的構造方式,成本低廉,發射方式也很特別,一般不用扛在肩上發射,將其夾在腋下即可,打開保險後,一個簡易的標尺會自動豎起,瞄準目標按下發射鍵就完成了發射動作,破甲彈射出之後,還可以利用拋物線彈道攻擊坦克防護薄弱的頂部,這種類似於迫擊炮的攻擊方式非常有效。
鐵拳在1942年開始研發,第一批裝備部隊時間是1943年9月,整個戰爭期間總共生產了830萬支,有百分之五因為質量問題被廢棄,實際上鐵拳有多種型號,有30式小鐵拳,即鐵拳30,還有鐵拳60、100和二戰後期生產的鐵拳150,後綴數字表示它的射程,直到鐵拳150,彈頭才設計成尖頭型,其中鐵拳60是生產數量最多的型號,全重6.5千克,戰鬥部質量2.4千克,推進藥質量0.13千克,這使得鐵拳60有45米每秒的初速和60米的有效射程。
發射後,彈頭的穩定翼在離開發射管後就會展開,由於它原理類似於無後坐力炮,火藥在燃燒後大部分能量從尾噴管逸出了,剩下極小的力量推動戰鬥部向前飛行,這樣可以最大程度減輕它的後坐力,但也嚴重犧牲了射程,它的缺點就是尾焰巨大,發射時如果射手身後沒有足夠的空間,尾焰將折回來燒死射手,該武器的操作手冊載明鐵拳後面3米範圍內是致死區域,發射時尾噴管10外才是人員安全區域,這在城市項戰中,正確使用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他的戰鬥部是錐形裝藥,或者叫空心裝藥,採用這種裝藥方法,在爆炸時,能量能向一個方向集中,彈頭金屬罩被高溫融化成一個高速金屬射流,向前射出擊穿裝甲,1944年的一月到四月,鐵拳擊毀了264輛坦克,相對於反坦克炮,它的擊毀數量是很低的,平均算下來,要消耗1000多枚鐵拳才擊毀一輛坦克,效率是很低的,當然,作為一種一次性武器,與反坦克地雷,反坦克槍,鐵拳卻是他們的佼佼者,不過最大的缺點還是射程太近和巨大的尾火焰,射手必須有足夠的技巧和膽量才能取得戰果並倖存下來。
(本文資料來自網絡,歡迎大家閱讀討論,若有侵權,請聯繫編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