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千奇百怪,二戰歷史中也一樣,總有那麼幾個你看不懂的操作。火箭筒是一種輕便的反坦克武器,這個大家都知道,玩遊戲的時候,誰都喜歡不管三七二十一,抄起一個對準敵人就打,痛快無比。但是長得和反坦克炮差不離的火箭筒,大家聽說過嗎?
一.漫談火箭筒
火箭筒我估計大多數人都知道,這是什麼東西。美國大片裡老有這個鏡頭,美國大兵正在戰鬥,猛然有一個人大喊:RPG!然後一枚火箭彈飛過來了,接著如果不是天上的直升機摔下來,那一定是地上的裝甲車炸了。然後會有一個人扔下一個管子跑了,扔地上那個就是火箭筒。
這玩兒意二戰裡就很多了,美國人最先用的,你看德國人發明了虎式坦克,發明了噴氣式戰鬥機,還發明了飛彈,但是他當時沒有火箭筒。所以德國人重金懸賞,滿大街貼告示,誰繳獲美國的巴祖卡火箭筒,誰就立功了。
最後真的繳獲了,畢竟你要考慮,這個玩意最先出現在北非。美軍剛到北非的時候,基本都是德軍按在地上摩擦。沒辦法,因為美軍大多數士兵,都是剛入伍,沒有什麼戰鬥經驗,軍官也沒經驗,所以都被按著打。自然這個情況下,武器也就丟了,德軍也就繳獲了巴祖卡。
繳獲來之後,德軍就開始仿製,造出了自己的坦克殺手火箭筒。這個東西威力無比,88MM口徑,比美國人的大,威力也大。
唯獨一節,這玩兒意設計的時候有問題,所以火箭彈的尾焰會燒了士兵的臉。
輕則沒有眉毛,重則就會頭髮燒光。
所以士兵們就要帶上防毒面具,防止被燒。雖然說你禿了,基本也就變強了,但是誰沒事想禿頭啊。
另外呢,不能在相對封閉的空間裡開火,否則尾焰就會幹掉射手。因為火一噴,撞在牆上,它會回來,到時候這哥幾個就成了德國烤肉了。
按說這個事情很好解決,尾焰你加一防盾,擋著點士兵的臉。不能在相對封閉的空間裡開火,我去外面開火不行嗎?很簡單的事情對不對?但是德國人不這麼想,德國的科學家腦子比較軸,堅持一定要在室內發射,還要解決尾焰問題。於是德國科學家們經過苦心的鑽研,終於有了那麼點成果吧。
二.火箭筒?反坦克炮?傻傻分不清
Puppchen"Raketenwerfer43,翻譯過來就是「洋娃娃」88MM反坦克火箭筒。德國的科學家們拿出來的就是這個東西。您乍一看,這玩兒意和火箭筒好像沒什麼關係,長得倒是和那個反坦克炮差不多。您還真說對了,這玩兒意真就是奔著反坦克炮去的。嚴格說,它真就是一反坦克炮,但是德國的科學家們叫它火箭筒。
當然我們見過的火箭筒肯定不是這個鳥樣的,這長得和反坦克炮差不離了,這個東西純粹就是德國科學家腦子進水的產物。火箭筒是為了給士兵做應急反坦克武器使用的,雖然說射程近了點,七十米之內開火。但是勝在方便,他肯定比反坦克炮來的方便對吧。但是德國科學家為了讓火箭筒可以在室內發射,於是就設計出了這個玩兒意。
輕型的輪式炮架,裝一塊防盾,使用單腳式大架,而且有炮口消焰器,尺寸上呢比一般的火炮小,使用的是薄壁身管,身管長度1524MM,發射的火箭彈是特製的RPzBGR431型,重2.66KG,火箭筒本身不裝炮彈的時候,重104.4KG。
而且因為它是反坦克炮一樣的存在,所以說呢,這個巨大的防盾啊,不僅可以阻擋尾焰,還能幫射手,或者說炮手吧,擋住子彈和彈片。而且可以在室內發射,不用擔心尾焰殺人事件出現,你乍一看這個玩兒意好用無比。
而且它的尾部有一個炮閂,進行尾部裝填
,這樣就大大減少了裝填的危險不說,
而且有效的阻止了尾焰對炮手的威脅
,因為它是封閉的,所以尾焰出不來。而且
因為是封閉的空間,膛內的壓力有所升高,因此火箭彈發射後,有較高的初速,有效射程可以達到300-400米
,遠遠高於現在的坦克殺手,簡直完美無比啊。
如果單單看一個紙面數據,簡直是上帝恩賜的武器,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火箭筒。德國科學家很開心,我們成功了,我們發明出可以在室內發射的火箭筒,而且比反坦克炮輕多了,它還比坦克殺手更厲害,射程也遠,還沒有尾焰的問題。德國科學家很開心,然後把這個武器給德國將軍們展示,希望能夠大量投產。
三.華而不實的武器
然而將軍們看完之後,臉都綠了。為什麼呢?因為將軍們考慮的,絕對不是科學家考慮的。科學家沒上過戰場,就會在後方搞東西。你套用一句,美國隊長裡的臺詞,佐拉博士的臺詞那就是:
「我只會發明武器,我又不會用它。」
這句話你用到二戰的德國科學家身上,也是一樣的。
而且反過來說,因為沒上過戰場,就不知道實際士兵們需要的是什麼。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嘛。
洋娃娃火箭筒重達一百公斤多,你這還不算炮彈,如果算上就更重了。
基本上對於部隊而言,你得靠車拖著走,要是摩託化步兵和機械化步兵還好說,你讓步兵怎麼辦?難道要找幾個騾子,毛驢拖著走?
怕不是槍炮一響,騾子拖著這玩兒意狂奔?到時候士兵就失去了自己的反坦克武器,畫面太美,不敢想。
當然這玩意可以拆成五個大塊,每塊重達20KG左右。但是一個士兵的標準負重,差不離也就是這個重量。
換句話說,德軍一個步兵班十個人,這破玩兒意佔去了五個人,這哥五個誰也別背著槍彈物資了,都背這個了。
而且你還沒算火箭彈呢?如果算上這個,那估計還得再佔去至少兩個人,因為一枚火箭彈重2.66KG,到時候這倆哥們一人背十枚火箭彈,也是背不上別的了。
到時候班裡就剩三個拿槍的了,打起仗來,拋去炮手,裝填手,還有三個帶著槍的。剩下那五個人,手裡沒槍,敵人一來全完蛋。
反過來講,如果士兵背著坦克殺手,撐死了班裡倆哥們不帶槍唄,剩下八個起碼都有槍。
而且它不是很影響負重。如果更輕便的鐵拳火箭筒,那就更方便了,一個人身上帶兩個,打完就扔,也不礙事。哪個更方便,一目了然。
所以說,洋娃娃火箭筒,基本上就沒得量產,犯不上用它。也就小批量的生產了一批,然後部隊拿去測試,部隊反應也不好,雖然說後來在西線也用了一下,但是士兵普遍反映,這就是個垃圾。有它還不如沒它呢。一句話,德國科學家異想天開的產物,最後那是要德國士兵唾罵的。畢竟,誰喜歡這麼一個倒黴玩兒意呢?
結語
或許啊,這就是二戰德國人的天性,軍工生產的都是工藝品,放著簡單的路子不走,非要走一個獨特的步伐出來。解決問題的方案是,用更多的問題,去解決問題。虎式和虎王就是倒黴在這點上,最後成了坑爹貨。而這個洋娃娃火箭筒,也就只能貽笑大方,供我們做茶餘飯後的談資了。
參考文獻:《二戰尖端武器鑑賞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