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和哲學負有多種永恆的責任,同時也是簡單的責任。——雨果(法)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2522字,閱讀約6分鐘
世界上千奇百怪的事情,也是在二戰的歷史上,總有那麼幾個操作是你不懂得。火箭筒是一種可攜式的反坦克武器,這一點大家都知道,在玩遊戲的時候,大家都喜歡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來就對著敵人打,非常的痛快。但你聽說過像反坦克炮一樣好看的火箭炮嗎?。
1、漫談火箭筒
火箭筒我想大多數人都知道這是什麼。美國大片裡經常有這個鏡頭,美軍士兵正在打仗,突然一個人大喊:RPG!然後來了一枚火箭,然後天上不是直升機,地上就是裝甲車。然後其中一人丟下一根管子跑了,那是地上的火箭筒。
在二戰中有很多這樣的人。美國人首先使用了它們。你看,德國人發明了虎式坦克、噴氣式戰鬥機和飛彈,但當時他們沒有火箭發射器。於是德國人在大街上大懸賞,誰繳獲了美國人的火箭筒,誰就立功。
最後,它被抓獲了。畢竟你要考慮到這個東西最早出現在北非。美國人剛到北非的時候,基本上是德國人在地上蹭。沒辦法,因為大部分美軍士兵,都是新招募的,沒有戰鬥經驗,軍官也沒有經驗,所以都壓著他們打。當然,在這種情況下,武器丟失了,德國人繳獲了火箭筒。
在佔領它之後,德國人開始仿製它,並製造了自己的坦克殺手火箭發射器。這個東西威力很大,88毫米口徑,比美國人大,威力更大。這個東西的設計唯一的錯誤就是火箭的尾焰會燒到士兵的臉。輕的意思是沒有眉毛,重的意思是你燒你的頭髮。
因此,士兵們不得不戴上防毒面具,以保護自己不被燒傷。雖然你禿頂了,基本也變壯了,但誰沒事想禿頂啊。另外,不能在相對封閉的空間內射擊,否則尾焰會殺死射手。因為火一吹,撞到牆上,它就會回來,然後這些兄弟就變成了德國烤肉。
按說這事很好解決,尾焰你加個盾牌,擋住戰士的臉。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裡不能開火,難道我不能到外面去開火嗎?這很簡單,對吧?但德國人不這麼認為,德國科學家更多的是軸向,堅持室內發射,也是為了解決尾焰問題。所以德國科學家經過艱苦的研究,終於有了一點點成果。
2、火箭筒?反坦克炮?傻傻分不清
Puppchen"Raketenwerfer43",翻譯為"娃娃",是一種88毫米反坦克火箭發射器。這是德國科學家想出的辦法。乍一看,這東西似乎和火箭筒沒什麼關係,倒像是一門反坦克炮。你說得對,這東西確實是衝著反坦克炮去的。嚴格地說,它實際上是一種反坦克炮,但德國科學家稱它為火箭筒。
當然,我們所見過的火箭筒並不是像這隻鳥一樣長得像反坦克炮,這東西純粹是德國科學家腦洞大開的產物。火箭炮是供士兵們應急使用的反坦克武器,雖然射程較近,但在70米內就能發射。但這樣更方便。肯定比反坦克炮方便吧?但是德國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可以在室內發射的火箭發射器的想法。
輕型輪式炮架配有盾牌、大型單腿炮架和炮口消焰器。在尺寸上,它比一般的火炮要小。採用薄壁槍管,槍管長度為1524mm。發射的火箭彈是特製的RPZBGR431,重2.66千克。當火箭炮本身不裝炮彈時,重量為104.4kg。而且因為它像反坦克炮一樣存在,所以這個巨大的盾牌不僅可以擋住尾焰,還可以幫助射手,或者說炮手擋住子彈和彈片。而且可以在房間裡發射,不用擔心尾焰殺人事件出現,你乍一看這玩意好用無比。
而且它尾部有一個炮閂,用於尾部裝彈,大大降低了裝彈的風險不說,還有效防止了尾焰對炮手的威脅,因為它是封閉的,所以尾焰出不來。而且由於是密閉空間,膛內壓力增大,所以火箭發射後,有較高的初速,有效射程可達300-400米,遠高於現在的坦克殺手,堪稱完美。
如果只看一紙數據,那簡直就是天賜的武器,世界上最完美的火箭筒。德國科學家很高興,我們做到了,我們發明了可以在室內發射的火箭炮,而且比反坦克炮輕得多,比坦克殺手威力大,射程遠,尾焰沒有問題。德國科學家們非常高興,隨後他們向德國將軍們展示了這種武器,希望將其大量投入生產。
3、華而不實的武器
然而,將軍們看了之後,臉都綠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將軍們想的絕對不是科學家們想的。科學家從來沒有上過戰場,他們會在後方製造東西。你從《美國隊長》,從《左拉博士》裡拿出一句臺詞,然後你說,"我只能發明武器,我不能使用它們。"你對二戰中的德國科學家也是這麼說的。而另一方面,因為他們沒有上過戰場,他們不知道實際的士兵需要什麼。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娃娃火箭炮的重量超過100公斤,不算炮彈,但如果算起來,就更重了。基本上對於部隊來說,你要靠車拖,如果摩託化步兵和機械化步兵也不錯,你給士兵讓路怎麼辦?要不要找幾頭騾子,驢子拖著走?怕不是一槍一響,騾子拖著這玩意狂奔?到時候戰士們就會丟掉反坦克武器,那畫面美得不敢想。
當然,這個東西可以拆成五大塊,每塊重約20kg。但是一個士兵的標準負荷是差不多的重量。也就是說,一個德軍步兵班十個人,這破戲要佔五個人,這哥兒五個誰也不帶槍枝彈藥物資,都帶這個。
你還沒算上火箭榴彈?如果算上這一項,估計至少要佔用兩個人,因為一枚火箭彈重2.66公斤,到時候兩兄弟就背上了十枚火箭,其他什麼都沒有了。到了班裡只剩下三個拿槍的人,戰鬥開始後,炮手、裝彈手和三個拿槍的人都被甩了出去。剩下的五個人手裡沒有槍,敵人一來就完了。
另一方面,如果戰士們扛著坦克殺手,班裡死了兩個不帶槍的哥們,剩下的八個至少有一把槍。而且它不會真正影響負載。要是更輕便的鐵拳火箭筒,那就更方便了,一個人帶兩個,扔完之後,也無所謂了。哪個更方便,一目了然。
所以,娃娃火箭筒,基本上沒有拿到量產,就不用它了。也是小批量生產的,後來部隊拿去試驗,部隊的反應也不好,雖然後來在西線用了,但戰士們普遍反映是垃圾。有總比沒有好。一句話,這是德國科學家突發奇想的產物,最後一次是被德國士兵痛罵。畢竟,誰會喜歡這麼糟糕的主意呢?。
結語
也許,這就是二戰中德國人的本性,軍工生產是手工藝,放著簡單的路不走,必須邁出獨特的步伐走出來。解決問題的辦法是用更多的問題來解決問題。老虎和虎王在這一點上很不走運,最後成了一個坑爹貨。而這個玩偶火箭筒,也只能讓我們出醜,為我們做飯後的談資。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尖端武器指南》
這裡是《知識帶來的快樂》,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是自然生成為人du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的部分。——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