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彈是德國人發明的,最早的飛航飛彈是德國的V-1飛彈,而最早的彈道飛彈是德國的V-2。這兩款飛彈在當時都算是天頂星科技,不過卻因為技術不夠成熟,再加上當時的德國敗局已定,所以並沒有能夠給希特勒的納粹政權帶來實質性的延長。反而因為德國的技術突破,讓當年的幾個勝利國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早就二戰後飛彈發展的百花齊放!
當年沒有衛星,這兩位仁兄的制導方式大同小異,都和慣性制導有關。V-1是飛航式飛彈,當年英國也叫這種飛彈飛機飛彈。因為它長這樣子。看起來就像是一臺加了彈頭,可以自己尋找目標進行攻擊的飛機。V-1飛彈是德國研製的第一款飛彈,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V-1採用的是單純的慣性制導。所謂的慣性制導就是利用陀螺儀和加速計實現定位,然後自動修正姿態,使飛彈飛行姿態符合發射前設置的參數,從而實現準確打擊目標。
其具體的工作過程非常具有朋克風,全部是精密機械結構運轉。發射前,德軍參謀在地圖上標定自己發射陣地和敵方目標的坐標,然後計算出飛行時間,將相關參數輸入到飛彈。然後飛彈「嗖」地起飛,同時利用陀螺儀不斷測量自己的角度差,並通過加速計和空速管測定自己的加速度和速度,實現自我定位。然後這個時候陀螺儀不斷幫助飛彈穩定飛行姿態,同時修正飛行參數,飛彈上的計時器也在一分一秒的過去。
終於,計時器開始倒計時,飛彈也已經飛行到了目標附近空域。計時器咔得停止,一系列的機械結構驅動油路阻斷器阻斷供油,然後飛彈失去動力摔向目標爆炸。
這種制導方式是人類飛彈制導的開端,不過一項新技術的開始運用是很不穩定的,V-1飛彈也為能免俗。二戰期間,德國一共向英國發射了將近1萬枚V-1飛彈,大概有7000多枚沒有故障到達英國被英國防空系統發現。在英國防空系統的打擊下,有一半成功飛到地面發生爆炸,這個成績在當時來說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同時也給英國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慌。
V-2飛彈相對於最開始的V-1已經發生了本質上的改變,制導方式也從原來單純的慣性制導升級為慣性導航加無線電指令制導。在發射之前,也要進行一系列的計算。首先要在地圖上確認發射陣地和目標坐標,從而得到飛行時間,彈道參數,最後確認飛彈的發動機關閉時間。V-2飛彈使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採用垂直發射。在垂直上升-29公裡後,通過之前設置的參數,超目標方向以一定角度飛行。這個時候陀螺儀控制飛行姿態,地面控制站不斷發射無線電調整飛彈飛行參數。在到達設定時間之後,關閉發動機,飛彈自由落體運動,最終擊中目標。
美國的機械陀螺儀
其實不僅是飛彈,我覺得德國應該算得上是整個現代軍事工業的師祖了。聽過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叫做「前蘇聯和美國研究德國的屍體,俄羅斯則研究前蘇聯的屍體」。意思就是,前蘇聯和美國的武器能夠有今天的成就,全部得益於德國的失敗,然後在德國的武器基礎上進行研究。的確如此,現代很多武器依然可以看到二戰德國的影子。比如戰略武器的三板斧:慣性導航,飛彈和核武器,就全部是德國人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