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願意做就是最大的成功

2020-12-05 解放軍報

王堅在2050大會上發言。人民視覺

人物小傳

王堅,中國工程院院士、雲計算技術專家,現任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他首創「以數據為中心」的分布式雲計算體系架構,率先提出採用計算作為公共服務的產業模式,主持研發以大規模分布式計算系統「飛天」為核心、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雲計算平臺。通過創辦「雲棲大會」和創立「雲棲小鎮」,構建了完整雲計算生態,實現了從「飛天」技術平臺到雲計算產業的突破。

前不久,2020雲棲大會如期舉行。受疫情影響,數以萬計的與會者無法在線下相聚,但「上雲」的會議本身就是雲計算快速發展最生動的註腳。無論是裝在口袋裡的「雲電腦」、更加靈動的機器人,還是「飛天」雲平臺、城市大腦3.0……萬物皆可「雲」,正在成為資訊時代的新標配。

早在2009年,許多人還不明白什麼是雲計算的時候,王堅便一頭扎進這個領域。前三年,人們不理解他在做什麼,甚至認為這個項目純屬「浪費資源」。2011年,在雲棲大會的前身——「阿里雲開發者大會」上,王堅還是篤定地認為:「雲計算與移動網際網路的結合,將形成蝴蝶效應,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的變革。」而後來雲計算的發展證明,王堅的路走對了。

「我們經常講『從0到1』不容易,其實『從無到0』也很難」

採訪王堅,是在杭州雲棲小鎮一個叫「科技博悟館」的地方。這棟玻璃外牆的灰色建築裡,陳列著50餘件與計算、數據和網際網路相關的藝術品,既包括古老的帳本、算盤、老式機械計算器,也有關於未來科技城市的想像。這些藝術品絕大部分的創意均出自王堅本人,「計算」無疑是其中的關鍵詞。

格子襯衫、雙肩包、運動鞋,很多人對王堅幾乎一成不變的裝扮再熟悉不過。有人調侃,唯一的變化是有時格子大一點,有時格子小一點,就像多年來他對雲計算的堅持一樣。「我們經常講『從0到1』不容易,其實『從無到0』也很難。」王堅口中的「0」,就是一件事情的起點,放在10年前,這個「0」就是雲計算。

2008年,王堅來到阿里巴巴集團擔任首席架構師,當時的阿里正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腦力」不夠用了。「腦力」,就是今天我們所熟知的算力。在那個階段,國內企業要搞信息化,基礎設施全部要靠進口:伺服器、資料庫、存儲設備無一例外都要找國外廠家購買。王堅肩負的是一件當時看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自主研發雲計算。

它要便宜、好用,要能同時調度數千臺計算機,組成一個巨型「大腦」……而這一切的一切,都要從零開始。「當時做雲計算,除了外面很多人不看好,內部也有非常大的阻力。」王堅回憶道,這讓項目幾乎從一開始就舉步維艱。

2008年10月,這個想像中屬於中國的雲計算系統被團隊命名為「飛天」,源自古代神話中的形象。王堅帶著團隊搬到一間連暖氣都沒有的小辦公室。一直到年底,「飛天」團隊才勉強湊夠了30位工程師。後來他們發現,這間辦公室幾乎用不上暖氣。由於摞滿了測試設備,相當於放了個巨大的火爐,一到夏天,烤得大家熱汗直流。為了不影響進度,王堅乾脆每天叫冰場送兩大塊冰來,塞在辦公室桌椅下物理降溫。

雲計算的研發難度,似乎要比糟糕的辦公條件更超乎想像。2009年,當「飛天」系統第一次投入使用時,數據傳輸、計算穩定性、處理速度等都是問題,各種漏洞層出不窮。王堅帶著所有的技術工程師,直接住在了辦公室,24小時連夜開發、加班修復系統。直到幾個月後,「飛天」系統發布了一次版本升級,問題才初步解決。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有時候做不成事也是財富」

採訪中,關於「飛天」的成功,王堅講得很少。反而是失敗,他說得很多。「一做事情就成功了,那是天才,我勸大家不要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有時候做不成事也是財富。」

失敗很快到來。當時飛天系統有個內部的目標,就是用雲計算系統統一調度5000臺伺服器。這個「5K」(即5000)關卡如果不能突破,算力就會碰到瓶頸。從2010年到2012年,整整三年,王堅和同事們沒日沒夜地加班,最後收穫的只是一個接一個的系統錯誤。

壓力接踵而至。沒有成績、沒有進展,整個部門年年都在集團的考核中拿最低分。扛不住了,有超過一半的成員選擇離職、轉崗,工位一個個地空了出來。集團內部也很快流言四起。王堅說,那幾年,他挨了一輩子都沒有挨過的罵,「『創始人』自然應該是挨罵挨得最多的人。」

2012年公司年會,很多已經離職的員工也來到會場。王堅在臺上講起一位員工的妻子抱怨丈夫晚上總是不回家時,幾次欲言又止,最後泣不成聲。就是在這樣的壓力下,他帶著剩下的工程師,把一行行代碼累積起來,把一個個漏洞排除出去。直到2013年6月底,「5K」項目進入最後的測試階段。

其中的一項測試出奇地簡單,就是直接拔掉伺服器的電源。因為只有撐過這種「暴力斷電」,才能證明雲計算系統具備真正的穩定性。拉電的同事一連問了三遍「拉嗎」?最後才顫抖著雙手拉下電源。4個小時後,系統完全恢復運行,雖然犧牲了10臺伺服器,但數據毫髮無損,「5K」項目、「飛天」系統終獲成功!至此,阿里雲也成為中國第一家擁有完整雲計算能力的企業。

王堅說,自己當時的壓力大,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已經有很多客戶選擇「上雲」。「我們的系統如果不夠穩定,重啟一次,可能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就消失了!」

2013年阿里雲開發者大會舉辦時,雲棲小鎮(當時只是一個雲計算產業園)連個像樣的房子都沒有,將近4000人只能露天開會。王堅這樣總結:「把計算做成了一個系統,又從一個技術系統變成一個產業,最後有一個以小鎮為載體的生態聚集地,雲計算這件事情我們終於在中國做成了。」

「哪怕能為這個世界做一點別人沒做過的事,我覺得就很了不起」

王堅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幸運兒」,不只是因為他趕上了10年來雲計算的一波浪潮,更重要的是他堅持做了。「對我來講,創新不要先問對錯,而是問自己願不願意做,願意做就是最大的成功。換句話講,如果這件事你自己都不願意做10年,憑什麼要求人家跟著你做10年?」

2009年,王堅在《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雜誌上發表過一篇文章,提出「雲計算是下個10年中我們遇到的非常獨特的機會。我們大家要充滿熱情為實現這個夢想努力,靜下心來做好這件事,不能有任何投機的心理」。他認為,做創新第一要承諾投入足夠的時間,第二要能夠接受這件事沒有做成。「做的研究很好,最後卻沒有取得理想的成果,也是確實存在的。而真正遺憾的是,明明是能幹的,但是沒能堅持幹完。」他說,所以我們更需要寬容失敗,這不應僅僅是一種態度,更要有相應的機制。

王堅講話很快、思維跳躍,談論的內容似乎都帶著「歷史的刻度」。比如,他講起人們對雲計算的信任問題時,又會突然聊起中國最早的紙幣——交子。很多人認為,這可能和王堅的背景有關:雖然他曾經是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又成為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卻不是程式設計師出身。

1990年,王堅從杭州大學(後併入浙江大學)畢業,是全國第一個被授予工學博士學位的心理學專業學生,30歲晉升教授,31歲成為博士生導師。有人說他是天才,能在工程心理學和信息技術兩個領域都做得如此出色。做雲計算最困難的時候,也有人因此嘲笑他:「一個學心理的博士,居然當上CTO(首席技術官),心理學學得真好啊!」

王堅並不在意這些評價。在他看來,這恰恰是科技發展面臨的一大挑戰。採訪中,他多次談到諸多學科對自己的影響。「那時候,我們是工程心理學專業第一屆學生,教學大綱都沒有,因此上了很多看似不著邊際的課,物理學、生物學,甚至連金屬工藝學都學過。」

在「科技博悟館」二樓的櫥窗裡,擺放著王堅收藏的很多航空器模型。他是個航空迷,他說航空器是從「圖紙上飛出來的夢想」,也是多種技術綜合應用的體現,「飛天」系統也是如此。「科技發展到今天,『一股技術』比『一絲技術』更具力量,系統創新、集成創新的重要性更加迫切。」王堅認為。

這也是近年來王堅大力倡導「2050大會」的原因。「2050大會」是一場以「『年青人』因科技而團聚」為主題的交流活動,包括各式各樣的活動和上百場論壇。王堅有時會和參會者一起露營,大家徹夜長談。他的想法很簡單:「哪怕能為這個世界做一點別人沒做過的事,我覺得就很了不起。」

相關焦點

  • 王堅院士:有幸成中國第一個在心理系畢業拿工學博士學位的學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王堅校友我個人最大的感觸就是,這種被超越的精神,是人類對未來信心的最高表現。 從時間長度講,學校生涯依舊是我人生的大部分。在1980年,我作為理科生考入心理學系,有幸成為了創系後的第一屆學生。
  • 阿里王堅當選院士:所有的理想主義,都是拿命來填!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技術領導力(ID:jishulingdaoli),作者:Mr.K前瞻網已獲授權轉載2019年11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公布,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當選。
  • 中國工程院候選院士名單公布 李彥宏、王堅等上榜
    首頁 > 見聞 > 關鍵詞 > 李彥宏最新資訊 > 正文 中國工程院候選院士名單公布 李彥宏、王堅等上榜
  • 騙了馬雲10億被罵4年後,新任院士王堅留下4條人生啟示
    11月22日,中國工程院2019年度院士增選結果正式公布 這是中國首部討論人機互動的論文,那時的王堅還不知道,他的論文將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太空飛行器軌道對接的人機互動程序上,大放異彩。,為誰做,要做多久,什麼時候產生效益,我們也不清楚。
  • 中國科學院好於中國工程院,中科院院士含金量高於中國工程院?
    兩院的院士稱號是我國學術界的最高榮譽。「中國科學院院士」數量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基本一致,均800人左右,且兩年增選一次,增選人數也均在60人左右。中國科學院是我國自然科學領域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
  • 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9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75名。
  • 特邀報告丨國務院參事、CAAI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戴瓊海
    國務院參事、CAAI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戴瓊海教授作題為「從失敗做起」大會特邀報告。報告由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重慶市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長江學者、重慶郵電大學副校長王國胤教授主持。接著戴院士介紹了腦科學相關前沿,分享了團隊致力於認知科學到認知智能的發展,經過多年探索和努力、經歷多次失敗最終實現的具有「國際上最大視場、數據通量最高」的高解析度光學顯微儀器。
  • 阿里王堅:真正的理想主義,都是拿命來填!
    中國唯一自研的飛天雲作業系統,成功扛住全球最大規模的流量洪峰。一、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城市大腦」布道者現在的王堅,早已卸下了阿里雲CEO的重任,退出了細節化的管理。他更多的是去開拓各種邊界,開始了新的折騰。他希望政府能夠接納他關於未來城市的想像。
  • 憑一己之力躋身世界三強,這樣的民企院士值得我們每個人敬佩
    2019年10月22日,中國工程院公布院士增選結果,入選的唯一一家民營企業,不是華為,而是阿里巴巴阿里巴巴總部「王堅」已成為唯一一位來自民營企業的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目前全國有800多名,他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得此殊榮,說明這個人的成就和貢獻可以影響到整個國家,那麼這個王堅,他做了什麼呢?
  • 中國工程院撤銷李寧院士稱號 他曾做了什麼?
    決定如下:根據2020年12月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對李寧貪汙罪的判決意見和中國工程院相關規定,經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審查確認,決定自2020年12月8日起撤銷李寧(農業學部)中國工程院院士稱號。新華網2014年10月報導已指出,被依法批捕的消息在中紀委網站獲得證實後,李寧會不會被撤銷中國工程院院士稱號引人關注。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界的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建院20年以來,中國尚沒有撤銷院士稱號的先例。
  • 世界智能大會|王堅:讓智能技術為社會產生更高的價值
    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出席並發表主題演講,分享了智能技術與城市發展的緊密聯繫。王堅指出,當前,智能技術與社會生活的發展以及與城市的發展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城市本身的發展也正在極大地推動智能技術本身的發展。
  •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的稱號。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議及諮詢、評議和學術交流等活動。享受資深院士津貼。
  • 新當選的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簡介
    田長霖在41歲時就被選為美國工程院院士,後又被選為美國文理學院院士。1983年他擔任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副校長,1990年被選為該大學校長,一直到1996年。這是美籍華裔第一次擔任美國一流大學的校長。他對中國工程技術發展提過很多有益意見和建議,並積極活動促使中國科技界加入國際學術組織,擴大中國學術界在國際上的影響。
  •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開源晶片為我國晶片短板提供了機遇
    11月3日,2020世界計算機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倪光南表示,希望把開源軟體成功經驗應用到晶片領域,但同時要建立起開源的生態系統很不容易。倪光南認為,開源晶片難在門檻很高,一個14納米晶片的投入分配,大體上來講經費多數上億,只有少數大型企業能夠比較好的做晶片的投入,因為投入很大,一般人不太願意來開源,因此這個循環不能形成。「大家都知道搞晶片的兩大家,一個是英特爾,還有一個就是ARM,未來很長時間這兩大架構還是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們看看有沒有其他的機會。」
  • 悼念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先生
    悼念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先生付伯平稀土調研深遠究,工程大業不停休。百年耘墾結金穗,乘鶴長徵昊宇遊! 2020.09.23夜附: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2020年9月22日在京逝世,享年100歲。李東英,1920年生,北京市人,1948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原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高級工程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是我國稀有金屬工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第一個把稀土應用到農業領域的人。
  • 因貪汙3400萬科研經費,中國工程院撤銷李寧院士稱號
    中國工程院官網通告顯示,根據 2020 年 12 月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對李寧貪汙罪的判決意見和中國工程院相關規定,經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審查確認,決定自 2020 年 12 月 8 日起撤銷李寧(農業學部)中國工程院院士稱號。
  • 哈工大鄧宗全譚久彬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哈工大鄧宗全譚久彬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nbsp&nbsp&nbsp&nbsp27日,中國工程院正式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
  • 中國工程院院士和科學院院士有什麼區別,誰貢獻很大卻沒有入院士
    我國的院士可以分為兩類: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也是我國學者可以獲得的最高榮譽稱號。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
  • 中國工程院新增67位院士 四川大學王琪教授當選
    此外,外籍院士增選結果也同步產生,美國微軟前董事長比爾·蓋茨等18位外籍專家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來自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的王琪教授,1949年出生,是今年入選院士中年齡最長者。最小年齡49歲,最大67歲,平均56.3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5%,更多優秀的中青年工程科技專家當選。不少來自企業和基層一線的工程科技專家,以及長期工作在新疆、甘肅等西部邊遠地區的優秀專家當選。
  • 第十一期山東幹部講堂開講,王堅圍繞「城市大腦與城市治理」作報告
    第十一期山東幹部講堂開講,王堅圍繞「城市大腦與城市治理」作報告 2020-07-26 1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