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r.K 來源| 技術領導力(ID:jishulingdaoli)
過去10年,王堅主持研發了中國唯一自研的雲作業系統——飛天,突破世界級技術難題,實現中國雲計算從0到1的突破。
王堅作為民營企業技術帶頭人的代表當選,這也意味著民營企業科研力量逐漸成為國家科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9年11月11日,一秒鐘54.4萬筆訂單同時進行——這是剛剛過去的天貓「雙11」峰值時段的數據。
在普通人看來,最明顯的體驗就是剁手族們在「雙11」0點秒殺、1點付尾款時不再卡頓。而這背後,與王堅帶領的雲計算科研團隊的技術分不開。
在平穩度過2019天貓「雙11」流量峰值後,阿里宣布其核心系統已100%跑在阿里雲公共雲上。中國唯一自研的飛天雲作業系統,成功扛住全球最大規模的流量洪峰。
一、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城市大腦」布道者
現在的王堅,早已卸下了阿里雲CEO的重任,退出了細節化的管理。他更多的是去開拓各種邊界,開始了新的折騰。
他希望政府能夠接納他關於未來城市的想像。為城市安裝一個智能中樞—城市大腦。
中國網際網路快速發展,城市數據的豐富性遠超西方國家,「中國老百姓拿手機買烤紅薯,美國老百姓還在用支票支付水電費」。所以,這又是一次沒什麼可借鑑,對成型方法挑戰的「創新」。
最簡單的,他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紅綠燈和交通監控攝像頭的距離。它們在一個杆子上,卻從未通過數據被連接過。
去年4月,王堅牽頭十幾家企業跟杭州市政府聯合發起「城市大腦」項目,希望利用城市的數據資源,對整個城市進行全局實時分析,自動調配公共資源,最終把數據變成城市治理的最重要資源。
智能技術發展到今天,讓這個想法變得更加可能。
圖片來源@阿里巴巴
聽起來很遙遠,王堅卻相信這會在中國實現,「城市大腦就像電網一樣重要,中國有機會為城市貢獻一個新的基礎設施」。
今天,杭州已經有5萬個交通攝像頭充當「眼睛」來採集車流數據,通過人工智慧方法處理後,就可以智能調控紅綠燈,改善交通狀況。
看到未來的似乎不止他一個,人工智慧是一個熱鬧的場域,大家一擁而上。王堅有他慣有的執拗堅持,他看到了,還要自己做出來。
有位業內資深媒體人說過,王堅是中國近10年最成功的CTO,帶領一個全新的技術團隊做了一個全新的業務,現在到了千億的市值。
王堅最為知名的成就之一,是帶領阿里雲工程師,自主研發了中國的雲計算作業系統——飛天,實現了中國雲計算從0到1的突破。推動中國IT產業從IOE(IBM小型機、Oracle資料庫和EMC存儲)向雲計算轉變。
2017年,飛天獲得中國電子學會15年來首個科技進步特等獎,是雲計算核心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的成功實踐。
王堅委婉地用了這樣的比喻,他說,一場戰爭中,最重要的戰役是改變戰爭格局。100次勝仗可以打得很妙,但是不代表能改變戰爭的走勢。
阿里雲,算是打了改變戰爭格局的一場勝仗。王堅帶領阿里雲在中國的跑道上早跑了5年。
寶貴的5年,一個預言家實現了自己的預言,這是王堅的運氣和傳奇。
二、遇見馬雲:
想在真實世界做更大的事情!
王堅生長在西子湖畔,卻南人北相,身材高大,總是頂著一頭亂髮,挎著黃色軍用挎包,衣服皺巴巴,走路一顛一顛,脖子前伸,全然不關心外界的書生派頭。
2008年,劉振飛因為數據上的技術難題,想挖王堅的手下,結果被跳票。他索性直接找到了王堅。
時機如此妥當,那時王堅「在北京10年,正想回杭州」。
對王堅來說,阿里找到他像是命運的眷顧。他希望能做更多的事情,從研究院到一個更真實的商業場景中去,他想在真實世界做更大的事情,他遇到了馬雲。
圖片來源@阿里巴巴
王博士剛加入阿里的時候,被看做是阿里的救星。阿里作為一家網際網路公司,急於擺脫「沒有技術」的土豪形象。
那時候網際網路上公認的是百度有技術,騰訊有產品,阿里呢?似乎就是搞商務和運營強一點。
所以阿里很不甘心,阿里的「架構師」們也很不甘心,平時做了很多事情,但在外人眼裡還是覺得阿里沒技術。
再加上後來阿里高管們跑到寧波開了一個會,終於想明白了要把淘寶、支付寶、B2B 幾家子公司的底層數據打通,然後實現一個很理想化的用阿里的數據來評判所有商家信譽的「新商業文明」。
高管們把這件事情命名為「登月計劃」,從名字裡也可以看出阿里當時的野心有多大。
1.成為阿里首席架構師
馬雲、曾鳴和王堅這三個都當過老師的人,有一種奇怪的氣場契合。一直觀察中國雲計算發展,有業內資深人士稱,三個人在雲計算上達到了戰略上的一致。
也許用戰略這個詞,是為了避開戰術上的尷尬。畢竟,這三個人一個是企業家,一個是管理學教授,一個是心理學博士。
在技術領域,有自己的政治正確。雲計算所做的是網際網路通用技術平臺,最底層的作業系統,是技術領域最難搭建的核心。
當時,馬雲召集阿里巴巴的高管們在寧波開了一次戰略會,決定要把淘寶、支付寶、B2B 等子公司的底層數據打通,實現「商業新文明」。為此,阿里巴巴迫切需要尋找一個技術「救星」。
王堅就這樣進入了彭蕾的視野。
彭蕾說,阿里巴巴的數據就是一座金山,但不知道如何挖掘,現在是坐在金山上吃饅頭。
王堅心動了。
2008年11月18日,阿里巴巴宣布,王堅博士正式加盟阿里巴巴集團,擔任首席架構師一職,直接向馬雲匯報工作。
馬雲表示:「王堅博士將幫助阿里巴巴集團建立世界級的技術團隊,並負責集團技術架構以及基礎技術平臺建設。」
2.在阿里的第一戰:去IOE(IBM小型機、Oracle資料庫、EMC存儲設備)
2008年,王堅從微軟亞洲技術研究院空降阿里,擔任首席架構師。
這個在阿里內部尊稱為「博士」的首席架構師並非程式設計師出身,是一個不會寫代碼的架構師,卻甫一到任就提出了讓阿里一眾「技術男」震驚的「去IOE」——即在阿里的IT建設過程中,去除IBM小型機、Oracle資料庫及EMC存儲設備。
去IOE的替代方案浮出水面:以廉價的PC伺服器替代小型機,以基於開源的自研資料庫替代Oracle資料庫,不用高端存儲設備則成為了阿里雲的雛形。
基於開源協議和軟體構建IT基礎架構,這在國外網際網路公司裡並不鮮見,包括亞馬遜、谷歌和Facebook都採用這一路線。
但是,阿里當時IT基礎架構基於最普遍使用的IOE,技術人員多為學IOE架構出身,其中很多人本就是IOE跳槽而來的人員。
王堅的技術路線,首先就是要拿下這些來自IOE的技術大牛。
他的幸運是碰上馬雲這樣一個不懂技術的老闆。馬雲力挺王堅,逼著技術人員從頭學起,給預算,招兵買馬,整合團隊。
王堅和團隊花了五年時間,終於在2013年5月從支付寶下線了最後一臺IBM的小型機,7月把Oracle的資料庫「趕出」了淘寶核心的廣告系統,並稱將在兩年內用自研資料庫完全取代目前存量的部分Oracle資料庫。
在此期間,王堅利用一切機會為阿里雲傳道,公開疾呼去IOE。
3.阿里雲成了!所有的理想主義,都是拿命來填
任何一件事的開端都是艱難的,阿里雲也一樣。
王堅一直有著強烈的技術自主情結。他是一個航空航天迷,常常會給手下講,過去沒有辦法造自己的大飛機的日子。
2008年10月,王堅給雲計算平臺起名「飛天」,源自中國神話中的形象,同時也意味深長。
圖片來源@阿里巴巴
簡單形容一下,阿里雲的飛天計劃,相當於做一個發動機,有了動力,其他的再慢慢做。
但當時時間緊迫,王堅帶著兄弟們同時做兩件事:一邊製造發動機,一邊為阿里的主營業務淘寶網順便造一個整車出來。
於是,2009年春節都沒放假,阿里雲的工程師們早早就開工了,在北京上地的匯眾大廈203,「取暖全靠抖,加熱全靠搓手」的辦公室裡,工程師們敲出了「飛天」的第一行代碼。
圖片來源@阿里巴巴
直到半年後他們搬出大廈,保安都不知道這幫神神叨叨的人究竟是幹什麼的。
每天,工程師們除了噼裡啪啦寫代碼,還得順便「荒島求生」——自己訂水、買垃圾桶、修桌椅板凳、修無線網,連茶葉和咖啡都是從自己家帶來的。
當時公司環境有限,寫代碼的地方隔壁就是測試系統的伺服器,所以夏天時候就像一個大火爐,大廈的空調不行,還沒到七月份,程式設計師就熱得撐不住了。
為了降溫,每天上午他們都叫冰場送兩大塊冰來。
在2010年到2012年,阿里雲卻迎來最艱難的三年,從0到1的長徵路上,大家都遇到了瓶頸,但都不知道該往哪裡去。
國外不告訴你,國內就只有阿里雲在堅持做「雲計算」,內外質疑聲音不斷。
一般來說,三年時間足夠判斷一件事情到底靠不靠譜。所以,2012年人們幾乎已經認定了阿里雲不可能做出一套雲計算系統了。
阿里雲的滿弓、李超、飛天總架構師唐洪、林晨曦等元老每天都是低著頭上班。
當時,阿里雲內外交困,組織了一場員工和客戶共同參與的「共創會」。
王堅把每年一度的阿里雲「飛天獎」頒給了全體員工,頒獎詞是一句略帶悲情的話——「堅持就是偉大」。
然後就出現了「王堅哭了」的那一幕。
圖片來源@阿里巴巴
在 2012 年的阿里雲年會上,王堅走上臺,他緊緊攥著話筒,幾次抬眼望向遠處,幾次欲言又止,最終泣不成聲。
這個曾經揚言要用一己之力把中國雲計算鐫刻在世界科技史上的「瘋子」,就那樣孤零零站在原地,面對臺下黑壓壓的一群錯愕的人。
這是阿里雲故事裡最為人所知的一個細節,也是不苟言笑的程式設計師王堅給大家最深的印象。
但很少有人記得,王堅一邊哭,一邊說了什麼。
他說:「這兩年我挨的罵甚至比我一輩子挨的罵還多。但是,我不後悔。只是,我上臺之前看到幾位同事,他們以前在阿里雲,現在不在阿里雲了……」
眼看阿里雲成立就要滿五年了,集團裡卻風言風語地傳著「阿里雲要被撤掉」的消息。
某一天,馬雲突然召集阿里集團高管開會,所有業務部門的負責人都估計是馬雲要宣布關掉阿里雲的消息,於是紛紛帶上自己的技術負責人參會,準備一聲令下,就瓜分阿里雲的技術人才。
幸運的是,馬雲選擇相信了他。
馬雲說:「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但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計很少有人知道。假如10年前我們就有了博士,今天阿里的技術可能會不一樣。」並許諾:一年投10億,堅持10年也要做成這件事。
2013年是雲計算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年雲計算熱潮剛剛興起。
也就是2013年,王堅和團隊一起,把5000臺機器,組成像一臺機器一樣來用,讓它們同時去完成一件事情。
圖片來源@阿里巴巴
那年阿里雲發布了飛天5K集群(你可以把它理解成5000臺機器合成一臺來用),這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家對外提供5K雲計算服務能力的公司。外界慢慢對阿里雲有一些認可,阿里雲慢慢的獲得了外界的一些支持和諒解。
一開始,阿里雲能夠提供穩定服務的證明,是2012年的雙11,阿里雲跌跌撞撞地扛住了百萬次的高並發;
2013年雙11,350億的成交數字,80%的交易都是通過雲端搭建的「聚石塔」完成。
4.功成身退,卸任阿里雲CEO
2013年,那場著名的爭吵之後,他堅持的飛天5K最終成功,關於王堅和阿里雲不靠譜的爭議就此告一段落。
王堅和阿里雲卻陷入了一場更大的危局—如何讓更多人信任雲計算,包括那些用慣了IOE的500強。
孫權用了這樣一個比喻:博士像是用100斤的力量,驅動10噸的龐然大物。
圖片來源@阿里巴巴
王堅需要一個把阿里雲帶上現實商業之路的人,他盯上了做金融的、對錢有著天賦般敏感的孫權。
除了商業能力,王堅更看重的是孫權從阿里小貸開始,跟阿里雲生死與共培養出來的使命感。就像孫權曾經說過的,「炒房炒成了房東」。
「他願意去探索雲計算和數據的邊界在哪裡。」王堅認為,孫權這種使命感能讓雲計算走得更遠。他強調了一個細節,孫權的名片背面印著飛天的一段代碼,王堅相信這種發自內心的熱愛。
阿里巴巴合伙人彭蕾曾經對王堅開玩笑說,你到阿里巴巴最正確的決定,就是堅持讓孫權做阿里雲的總裁。
王堅在合適的時間重新退回到雲計算布道者的角色。
他更多的是去夯實雲計算的認知基礎。他又有時間去摳字眼,反對業內趟混水的公有雲、私有雲的說法,擔心中國在這種「文字遊戲」中失去雲計算發展的歷史性機會。
「只有公共雲。」他希望雲計算變成像電一樣觸手可及的通用計算。
四、當之無愧,中國雲計算第一人
在阿里雲的人看來,王堅可以算作雲計算之父。「沒有他的定義、推廣和推動,大家的認知要晚好幾年。」
行業媒體選擇了用「雲計算第一人」定義王堅,我覺得這更準確。
雲計算如今已經炙手可熱。越來越多的企業用戶租用虛擬計算機的數據存儲空間和計算能力。
2016年,阿里云為37%的中國網站保障安全,為全球76.5萬用戶提供雲計算和大數據的服務,目前在國內第一,全球第三。
王堅已經不是當初那個需要大聲疾呼,和所有質疑作戰的堂吉訶德式的布道者。
時間讓他有了成功者的從容。
英雄所見略同。李開復沒有看走眼,馬雲也沒有看走眼,他真是一個純粹的技術人。
2014年,吳翰清重回阿里雲,回首往事,他說時光本身無法倒流,如果能穿越到那個時間,他可能不會選擇離開,有可能選擇在這個公司把這個事情做成。
其實我從王博士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堅持,其實他的所作所為以及他個人的軌跡,有一點顛覆我的世界觀。
被改變的不止吳翰清一人。
如今,阿里巴巴技術大牛雲集。許多人,無論是才智,還是年華,都不遜於10年前的王堅。當國家給予民營企業技術人至高榮譽時,對他們而言,風好正是揚帆時。
王堅的故事,重新定義了阿里巴巴工程師這個群體,他們腳踏實地,但高舉理想主義旗幟,不墜青雲之志。保不齊,若干年後,他們之中會湧出又一個院士。
十年一覺「飛天」夢,毀謗也好,讚嘆也罷,對王堅來說,皆為過眼煙雲。他撰有《在線》,結尾如此寫道:
什麼是對技術的熱愛?你真的相信技術會改變很多東西嗎?
你有沒有足夠的自信和熱愛去捂暖這條蛇,哪怕它甦醒以後可能會咬你一口?
當你熱愛一個東西的時候,你很難預料最終的結果。
但是「如果困難出現,就要戰鬥到底。」那是他最喜歡的《進入空氣稀薄時代》中的一句話。
參考資料:
1.《追隨智慧——中國人在微軟》,凌志軍,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 《道哥:王博士》,吳翰清,道哥的黑板報
3. 《阿里雲第一任技術總監的故事》,林晨曦,阿里雲橙
4. 《雲之戰》,孫宏超,騰訊深網
5.《雲計算深刻改變未來》,張為民,科學出版社
6.《王堅:一個預言家的命運》,張寒、周欣宇,人物
作者簡介:Mr.K,知名電商公司技術老K級人物。文出過暢銷書,武做過CTO,若非生活所迫,誰願一身才華。
本文來源技術領導力,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