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了馬雲10億被罵4年後,新任院士王堅留下4條人生啟示

2020-10-31 清風徐來水不興


11月22日,中國工程院2019年度院士增選結果正式公布。

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打敗百度CEO李彥宏、CTO王海峰,微軟副總裁沈向洋、比亞迪總裁王傳福,成為本次增選的75名院士中,唯一來自民營企業的科學家。



古今中外,院士從來都是科學家群體的最高榮譽。

在中國,這頂桂冠過去只屬於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大型國有企事業單位。

如今時代變了,因為有一種人天生不被束縛,他們永遠在開闢新的時代。

正如《肖申克的救贖》所言:有的鳥兒註定是關不住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1

永遠做那隻跳進沸水裡的青蛙


王堅的人生,早就開了掛。

22歲,杭州大學心理學學士;

28歲,杭州大學心理學博士;

30歲,晉升為心理學教授

31歲,提拔為博士生導師;

32歲,擔任杭州大學心理系主任。

從博士到系主任,四年的時間,走完了別人十年的路程。

王堅的專業,是工業心理學,研究人機互動。

在杭大讀碩士時,本專業的知識已經不能滿足他的欲望,於是跑去浙大旁聽了計算機專業的課程。

碩士念完,他的計算機水平已經不亞於導師。

有一個佐證。

多年後,在人生的另一個戰場,面對「這人根本不懂技術,連代碼都不會寫,一個學心理的博士,居然當上阿里巴巴的CTO(首席技術官),心理學學得真好啊」的質疑,他泰然自若地回答:

「如果你把我當成一個純粹寫代碼的人,這一行的人也會因為寫代碼而僱用我。」

王堅的碩士畢業論文,叫《人機互動和多通道用戶界面》。

這是中國首部討論人機互動的論文,那時的王堅還不知道,他的論文將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太空飛行器軌道對接的人機互動程序上,大放異彩。



只需要按部就班地走下去,王堅的人生,大概率會順風順水,坐等名利找上門來。

人人求之不得的穩定,王堅棄如敝履。

系主任的身份,行政事務太多,一心改變世界的人,永遠在出發。

1999年,37歲的王堅第一次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離開杭州大學,入職微軟亞洲研究院

一頭扎進實驗室,王堅這一幹就是十年。

十年磨四劍。

SQM大規模數據處理系統,被微軟拿去開發了Office 2007以及其他幾十個軟體產品;

數字墨水技術,應用在了OneNote 2003、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 2005、Windows Vista以及隨後數代Windows系列產品中;

亞洲語言無模式切換用戶界面,應用在Windows XP 和 Office XP 等軟體上;

手寫數學公式識別器,在2006年胡錦濤主席訪美時,被微軟拿來現場演示推廣。

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王堅帶領的團隊,是和比爾•蓋茨當面討論問題最多的小組。

曾有人在比爾•蓋茨面前討論軟體數據分析問題,比爾•蓋茨說:「你應該去找王堅。」

囊括了谷歌全球副總裁李開復、百度總裁張亞勤、金山集團CEO張宏江、微軟全球副總裁沈向洋……在「人工智慧的黃埔軍校」微軟亞洲研究院,人們這樣評價王堅:

「那是一個大牛扎堆的世界,即使如此,他也可以算其中最特別的一個。」



特別的王堅,升任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也走到了人生的第二個十字路口:

在熟悉的實驗室繼續做擅長的科研,享受水到渠成的榮譽和地位,還是狠下心把自己拋進陌生的賽道,讓未知和風險降臨人生下半場?

就像建築師的夙願,是親眼看著自己的設計圖紙變成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科學家的夙願,是親手把實驗室裡的成果變成切切實實改變世界的產品。

這中間,只差了一步,卻隔了十萬八千裡。

這一年,王堅46歲了。

如今答案早已揭曉,但中年轉身的那一刻,他的決然和勇氣,即便是一個20歲的年輕人,也自嘆弗如。

這也是王堅留給我們的第1條人生啟示:

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永遠做那隻跳進沸水裡的青蛙,選難走的路,看更高處的風景。


2

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因為看見,終能抵達


12天之前,杭州阿里巴巴總部,2019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最終交易額定格在:2684億元。

2天之後,馬雲卻在第五屆全球浙商大會上說:

「不要把雙11看作是阿里巴巴的成功,其實對阿里來講沒有多大意義,只是一個技術的測試。我們相信雙十一所需要的所有的技術、設備,包括金融、物流、計算能力,是十年以後整個中國科技、技術、經濟發展的一種基礎設施。」



馬雲口中的技術,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阿里雲

阿里雲有多強?

不妨回想兩個場景。

10年之前,第一屆淘寶雙11購物節,交易額只有5千萬,購物人數、包裹數量都不到今年的五千分之一。

可是那一年的雙11,淘寶一度崩潰,頁面卡頓,甚至部分商品詳情頁不得不以黑白色顯示。

今年的雙11,訂單峰值達到54.4萬筆/秒,單日數據處理量達到970PB,包裹量12.9億個,相當於2007年整個國家一年的包裹量。

可是今年的雙11,大家想必記憶猶新,購物體驗良好,網站刷新及時流暢。

再說第二個場景。

9年前的1月30日,2010年度春運拉開帷幕。

為了緩解歷年春運,火車站通宵排隊搶票的困難,這一天,12306網絡購票平臺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趕過那些年春運的人應該都有印象,崩潰是12306網站的標籤。多少人因為搶不到票,無法回家過年。

直到2015年,這一現象才漸漸淡出視野。

因為那一年,12306網站將75%的餘票查詢系統,遷移到了阿里雲計算平臺上。

今天的阿里雲,幫阿里巴巴在全球拿下超過140萬客戶,中國超過三分之一的網站,伺服器架設在阿里雲之上,年營收247億,估值超5000億。

在雲計算這個領域,阿里雲亞洲第一,全球第三,僅次於亞馬遜和微軟。

阿里雲這麼強,是因為雲端之上的那個人,「阿里雲之父」王堅。

2007年的網俠大會上,兩個將在未來改寫中國網際網路歷史的人碰面了。

王堅和馬雲。

「如果阿里還不掌握技術,未來將不會有它的身影。」

就因為這樣一句話,馬雲和彭蕾三顧茅廬,請動王堅出任阿里巴巴首席架構師,負責開發雲計算系統。

十年前的雲計算,是什麼概念?

答案是沒有概念,一切都要無中生有。

2010年的一次IT領袖峰會上,馬化騰說:現在看還為時過早,可能得過幾百年,幾千年之後,到阿凡達的那種時候才能實現。

李彥宏在旁邊補了一句:雲計算這個東西呢,不客氣一點講,它是新瓶裝舊酒。

馬雲說:雲計算就是一個烏託邦思想,為誰做,要做多久,什麼時候產生效益,我們也不清楚。

而阿里巴巴的研發工程師們,對於雲計算的表述更露骨:明明可以坐高鐵,卻偏偏要騎自行車去上海。



王堅,只有王堅,就如當年愛因斯坦在大腦中憑空推算出「相對論」一般,提出了雲計算的整體構想,並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步步推進。

8年後,王堅參加央視《朗讀者》節目,在與董卿的對談中,回顧了這段往事。

「計算機裡最核心的計算就像是一口井,井裡有著最珍貴的水資源。隨著大家對計算需求的增大,需要有人想辦法把井水變為自來水,讓它順暢地流入尋常百姓家。

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實際上,需要建水廠、鋪管道、做水龍頭、裝水錶等一系列環節的精密配合。更重要的是,它需要人們對新理念的接納。

第一口自來水從水龍頭裡流出之前,沒有人敢相信水資源的安全性。雲計算的整個程序做好之前,也沒有人覺得這個新技術所帶來的革新,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源泉。」



今天的我們,依然很難理解這個形象的比喻,背後蘊藏的巨大信息量。

但是十年前的王堅,卻對此堅信不疑,也為我們留下了第2條人生啟示:

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因為看見,終能抵達。


3

創業是走進空氣稀薄地帶

只有偏執狂才能活下來


王堅在《朗讀者》節目中,所朗讀的書目,是美國作家喬恩·克拉考爾的《進入空氣稀薄地帶》。

這也是他在阿里巴巴從0到1,打造阿里雲的創業之路,最好的描述。


2009年春節後的開工第一天,王堅帶著一幫工程師在北京匯眾大廈203號一間連暖氣都沒有的辦公室,敲下了阿里雲「飛天」系統的第一行代碼。

因為遠離杭州大本營,除了敲代碼,這個團隊仿佛處在小農經濟時代,凡事都要自力更生。

自己訂水、買垃圾桶、修理桌椅、修無線網,甚至需要自帶咖啡和茶葉。

雖然連大廈保安都不知道這群神神叨叨的人,究竟在幹什麼。但是那時候每一對厚厚的眼鏡片背後,好歹都在射出興奮的光彩。

「沒準將來我們成功了,我們寫的飛天第一行代碼還能印在T恤上呢!」

春去夏來,因為測試系統的伺服器就搭建在辦公室,那個夏天的匯眾大廈203室仿佛一個大型蒸籠。

大廈空調不給力,王堅就每天給冰場打電話,訂兩隻巨大的冰塊,物理降溫。



處境的改變,源於馬雲的一次巡視。

阿里雲1號工程師林晨曦,想打開電腦給馬雲展示一下團隊的成果。結果按了半天開關,機器都沒反應,他才發現大廈停電。

馬雲就在蒸籠裡幹坐了半小時,直到物業恢復供電。

臨行前,王堅跟馬雲說:這幫人很能幹,每天晚上都加班。

馬雲驚了:這種地方還能加班?

幾天之後,阿里雲終於換到了有空調的辦公樓。

王堅在阿里巴巴內部有個綽號,叫做「王堅強」。

不是因為他領導的阿里雲團隊有多麼吃苦耐勞,這對於任何一個創業者來說,都是最基本的素養。

而是因為他在長達四年的「四面楚歌」裡,不為外界的非議所動,不為內部的分裂所動,堅持到近乎偏執地相信,「相信」的力量。

所有人,包括王堅,都遠遠低估了無中生有這件事的難度。

從2010年到2012年,按理說,三年的時間足夠判斷一件事到底靠不靠譜。

可偏偏雲計算投入了巨資,自己也升官為集團CTO,仍是遲遲做不出成績,連續幾年的年終考核上,阿里雲都是集團所有部門中墊底的那一個。

「騙子王堅」的罵名,從四面八方洶湧而至,一度淹沒了阿里巴巴內網論壇。


馬雲找他就是一個錯誤,因為他什麼都不會,只是一個溜須拍馬的;

馬總找王堅挑大梁絕對是個錯誤,首先這人根本不懂技術,其次他太虛了,天天給你畫餅;再次,這人就是一個拍馬屁的高手,我到現在也沒想通聰明如馬總怎麼會被哄到那麼挺他。難道是後來發覺騎虎難下了麼?

一個學心理的博士,居然當上阿里巴巴的CTO,心理學學得真好啊!

浪費錢浪費資源卻一事無成,憑什麼升CTO?

部門考核績效連年壓線,考核沒有任何依據,為什麼王堅部門還不解散?

開始大家還在背地裡說,後來就不再忌諱。甚至在阿里總裁大會上,有一位員工直接對馬雲說:馬總,你別聽王堅的瞎扯,他就是一個騙子!



最後,這道聲浪直接驚動了馬雲,他親自下場去帖子下面回覆:請相信博士(王堅),給他一點時間。

但這並沒有多少幫助,部門之間因為阿里雲整天互相吵架,會議室的桌子拍得震天響,把一向鎮定的馬雲都拍懵了:

「兩撥人在我辦公室吵,公司就像要分家似的,最要命的我也聽不懂他們在吵什麼。」


人言可畏,自古以來,大多數將軍都不是死於戰場,而是死於朝堂之上的爭鬥。

雲計算部門的同事,每天都低著頭上班。很多人扛不住了,超過一半的人離職轉崗。


一封辭職信這樣寫道:我覺得再幹下去,也看不到任何希望。

今天,左邊的工位空了。明天,右邊的工位空了。

工程師李超,在阿里雲成功突破5K大考,承載淘寶業務後,發過一張照片。他說:當年參加 5K 項目的同事,這些人中現在只有十幾個還在阿里巴巴。



黑雲壓城的氛圍,一直持續到2012年阿里雲事業部年會。一向沉默的王堅,在會場失聲痛哭。

他還手拿話筒,哽咽著給自己鼓氣:

「這幾年我挨的罵甚至比我一輩子挨的罵還多,但是我不後悔。只是,我上臺之前看到幾位同事,他們以前在阿里雲,現在不在阿里雲了……」

滿屋子耿直憨厚的理工男,那一晚卻無人不溼了衣衫。

馬雲也看不下去了,登臺說了一段話,給瀕臨崩潰的王堅,續上了最後一口氣。

「我知道,所有留下來的人其實是真正阿里雲的精髓。

有的時候不是你技術有多強,而是我們有多團結,互相多配合,多支持,多理解。

換任何一個公司,吃不消內網上那麼多人罵的,我有一段時間也是特別替大家難過,就像我罵兒子可以,我打兒子可以,不允許別人罵我兒子的,要不然我要翻臉的。

我沒有想過公司內部對阿里雲有那麼大的意見,我真沒想到。但是你們都扛過來了,這是我深以為傲的,如果你們能抗得過內部人罵,抗得過那麼多人指責,我們還有什麼扛不過未來五年的發展?

王堅說他知道大數據的方向,我信任他。我每年給阿里雲投 10 個億,投個十年,做不出來再說。如果撞牆了,這錢打水漂了,我花得起,這是戰略。」

被質疑久了,這種久違的被人相信的感覺,讓王堅暗自咬牙,帶著剩下的工程師,拿命去拼。

阿里巴巴合伙人胡曉明,回憶趟過這段低谷期的王堅時說:博士像是用100斤的力量,驅動10噸的龐然大物。

老馬拉車,不待揚鞭自奮蹄。就這樣,阿里雲成了。

中國網站登錄阿里雲的比例,從20%一直上漲到50%。每個季度,阿里雲都保持同比增長100%,這樣逆天的增長速度持續了12個季度。

全球19個地域,200多個飛天數據中心,順次點亮。發布不到一年時間,阿里雲就賺回了超過6.5億元。

2017年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中,飛天雲獲得了學會成立15年以來的第一個特等獎。



在晶片領域,中國人面對美國壟斷只得眼睜睜地沉默。

在作業系統領域,我們面對美國的背影也只能艱難追趕。

但是在雲計算領域,王堅帶著一群理想主義者,用了十年時間,把阿里雲拉至和亞馬遜同一級別,走到了全球第三、亞洲第一的位置。

與此同時,在杭州阿里巴巴的雲棲小鎮,一尊雕像被豎立起來,雕像主體部分只有兩個字:飛天


而基座上,則刻著以王堅為首的飛天團隊所有工程師的名字,無論他們是不是還在這個部門。



一切塵埃落定之後,有知情者在知乎上這樣評價王堅:

10年前,我也覺得博士(王堅)是個騙子。現在看看,我覺得他是個偉人。沒有這些別人嘴裡的偏執狂,世界又怎麼可能被改變?

每一位創業者,本質上都是孤獨的。

他們走在一條沒人走過的路上,前方是凝固的黑暗,唯有偏執地相信自己,相信到盲目的地步;偏執地隔絕一切懷疑的目光,挺直脊梁、邁出一步、再邁出一步,才能一點點靠近光明。

這也是王堅,留給我們的第3條人生啟示:

創業就是走進空氣稀薄地帶,只有偏執狂才能活下來。


4

巨人躬身

是在用自己的身體替後來者搭橋


2016年,阿里雲早已踏上正軌,王堅也已經54歲了。

為了配合集團培養人才梯隊的戰略,他卸任阿里巴巴CTO,擔任技術委員會主席。

退居二線的王堅,這幾年也沒有閒著,他一直在忙著推進兩件事。

城市大腦和2050大會。

什麼是城市大腦?

王堅打過一個生動的比方。

在網際網路時代以前,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南極到北極。

在網際網路時代以後,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紅綠燈跟交通監控攝像頭的距離。它們都在一根杆子上,但是從來就沒有通過數據被連接過。

因為它們的距離,交通是一定會堵的,原因就是攝像頭看到的東西,永遠不會變成紅綠燈的行動。

根據我們的數據,城市每天有 90% 的電力、水資源,甚至是時間,都在被白白浪費。城市大腦就是用來解決單靠人腦,沒有辦法為城市做好規劃的問題。


什麼是2050大會?

在浙江衛視《2019 思想跨年》節目裡,王堅曾這樣解釋:

我不願意簡單地去定義2050,擔心任何簡單措辭都會限制 2050 的想像力。但它的初衷非常簡單:讓年輕人一年能因為科技而團聚一次,讓年輕人有機會在幾千人面前,分享他們對世界的想法與行動。

王堅有一個信條:對年輕人來講,兩個不應該見面的人見一次面,會改變他的一生。



這個信條的緣起,或許正是因為王堅與一位年輕人無意間的照面。

在2018年第一屆2050大會開幕前,一個志願者跑來問王堅,「你叫不叫得出我的名字?」

王堅回答,「我叫不出你的名字,但我認得你,我知道你做了什麼工作。」


在王堅的周圍,有很多這樣的年輕人。他們做了很多事,卻不被人記住,也得不到足夠的資源。

作為 2050 大會的 001 號誌願者,在57歲的王堅看來,為年青人做點事情,非常重要。

「現有的各種大會、論壇多是為成功者舉辦的,我就想為那些還沒有能被定義為成功的年輕人辦一場聚會,讓更多人知道他們正在做的事情。」

因為世界永遠都在把問題留給年輕人,卻沒有把資源放在年輕人手中。

這是王堅發起2050大會的初衷,也是一位過來人抱著對未來的使命感,在替世界的後繼者搭橋。



2018 年 5月,第一次的 2050 大會上,一位來自中國商飛的工程師,第一次在 2000 人面前講述了他對航天業的未來看法;

一位火箭初創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分享了們的運載火箭方案;

一位馬丁個人飛行器的試飛員,分享了他為何要從事高風險的試飛職業;

一位剛剛完成環球飛行的挑戰者,分享了他繞地球一周的旅程;

大會結束後,那位來自中國商飛的工程師,和一位科學院所長,開始一起研究網際網路衛星,倆人合作的衛星明年一月份就要上天了……

讓 2000個這樣有理想的年輕人相遇,會發生什麼?

這個問題,王堅也無法回答。甚至,他也不想去預判。

以一種不給束縛的方式,讓年青人在線下彼此激發對未來的想像,可能就是王堅孵化未來的方式,也是他藉以通向未來的道路。

我很喜歡王堅說過的一句話:

科學不是科學家的事情,是大家的事情,更是年輕人的事情。

這是一種和平年代的家國情懷。

上下五千年,中國人自古就不缺急流勇退的智慧,但一直欠缺成全後人的智慧,欠缺躬下身體為後輩鋪路搭橋的格局。

這也是功成身退的王堅,給我們留下的最後一條人生啟示。

最後無私奉上python秘籍,評論或者私我即可

相關焦點

  • 阿里王堅當選院士:所有的理想主義,都是拿命來填!
    所以,王堅一直給自己出難題。夏天開始的時候,他帶領張高和韓堅全力投入「人機界面」的研究,改進中文輸入法就是他加入微軟後的「首秀」,結果「驚豔」。1999年10月18日,李開復帶領微軟中國研究院的6個研究員(王堅、李勁、周明、高劍峰、沈向洋和張益肇),抵達微軟美國總部,親自向比爾·蓋茨匯報。李開復著重介紹了中文輸入方面的研究,比爾·蓋茨非常感興趣。
  • 阿里王堅:真正的理想主義,都是拿命來填!
    今天,杭州已經有5萬個交通攝像頭充當「眼睛」來採集車流數據,通過人工智慧方法處理後,就可以智能調控紅綠燈,改善交通狀況。看到未來的似乎不止他一個,人工智慧是一個熱鬧的場域,大家一擁而上。王堅有他慣有的執拗堅持,他看到了,還要自己做出來。有位業內資深媒體人說過,王堅是中國近10年最成功的CTO,帶領一個全新的技術團隊做了一個全新的業務,現在到了千億的市值。
  • 憑一己之力躋身世界三強,這樣的民企院士值得我們每個人敬佩
    2019年10月22日,中國工程院公布院士增選結果,入選的唯一一家民營企業,不是華為,而是阿里巴巴阿里巴巴總部「王堅」已成為唯一一位來自民營企業的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目前全國有800多名,他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得此殊榮,說明這個人的成就和貢獻可以影響到整個國家,那麼這個王堅,他做了什麼呢?
  •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願意做就是最大的成功
    為了不影響進度,王堅乾脆每天叫冰場送兩大塊冰來,塞在辦公室桌椅下物理降溫。雲計算的研發難度,似乎要比糟糕的辦公條件更超乎想像。2009年,當「飛天」系統第一次投入使用時,數據傳輸、計算穩定性、處理速度等都是問題,各種漏洞層出不窮。王堅帶著所有的技術工程師,直接住在了辦公室,24小時連夜開發、加班修復系統。直到幾個月後,「飛天」系統發布了一次版本升級,問題才初步解決。
  • 王堅院士:有幸成中國第一個在心理系畢業拿工學博士學位的學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王堅校友 從時間長度講,學校生涯依舊是我人生的大部分。在1980年,我作為理科生考入心理學系,有幸成為了創系後的第一屆學生。1990年畢業獲工學博士學位,非常有幸地成為了中國第一個在心理系畢業拿工學博士學位的學生。
  • 于吉紅院士新任JACS執行主編,遊書力研究員新任JACS副主編
    2021-01-10 18:42:55 來源: 化學加網 舉報
  • 《易經》透露的20條財富密碼,馬雲:「自己得益於比別人讀得早」
    作為如今電商巨頭的創始人,馬雲給年輕人留下的忠告,無疑可以幫助很多人少走許多彎路。在面對年輕人對職場未來的迷茫時,馬雲只回復了一句話:職場人都應該讀一讀《易經》。《易經》中暗藏的20條財富密碼,馬雲:"自己得益於比別人讀得早"馬雲這一生起起伏伏,最終創下了阿里巴巴,成為年輕人的榜樣,為何他這般重視《易經》?無疑是因為這本奇書中暗藏了財富的密碼。
  • 馬雲退休後,他留下的螞蟻森林,如今怎樣了?
    而這些都得益於馬雲,因為他創建了阿里巴巴,所以現在人們才能過上這般便捷的生活。雖然他現在已經退休了,但是依然深受咱們的關注。比如,當初他留下的螞蟻森林,現在怎麼樣了?大家都是很關心的。在這之前,中國人一直都特別注重綠化。畢竟隨著工業和城市化的發展,中國的綠化面積已經是越來越少了。為此中國政府推出了許多政策,想要把綠化面積給弄大。除了中國政府外,馬雲也格外重視綠化。
  • 歷經4年後,馬雲「天價」建造的螞蟻森林,如今怎麼樣了?
    大家都知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些年,人們對環保越來越看重,為此很多人都加入了環保這個隊伍當中,其中就有很多老年人和學生,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們感到好奇,歷經4年,馬雲「天價」建造的螞蟻森林,如今怎麼樣了?
  • 馬雲曾神預言:支付寶要為10億人擔當!網友:畫的餅都實現了
    根據招股書披露,此次發行的新股數量合計不低於發行後總股本的10%,即不低於30億股新股。今年上半年雖然疫情衝擊,但螞蟻集團利潤大增。2020年上半年螞蟻集團營收725.28億元,歸屬母公司擁有人淨利潤212.34億元。
  • 被質疑6500年後被證實是超科學,中國院士臨終前曾留下告誡
    中國院士臨終前留下的告誡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裡面,一位老人在囑咐完遺囑之後,他旁邊的學生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這位老人想了一會,只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這位老人,就是馮友蘭先生,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清華大學教授,中國中央研究院院士。
  • 馬雲的螞蟻森林4年了,當初帶領用戶打造的森林,沒想到變成這樣
    馬雲是中國的優秀企業家,他所創立的阿里巴巴成為了商業巨頭,在他成功之後,他沒有忘記他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當中國的沙漠化越來越嚴重,中國政府也在治理中國沙漠化土地時,馬雲也就加入了治理中國沙漠化土地的行業當中,也帶動了很多人參與沙漠治理,這個帶動就在他的螞蟻森林,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馬雲的」螞蟻森林
  • 馬雲花錢打造的「螞蟻森林」,4年種了多少真樹?網友:真沒想到
    馬雲花錢打造的「螞蟻森林」,4年種了多少真樹?網友:真沒想到眾所周知,在網際網路時代下,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確實還是一流的,至少在全球範圍來看,確實如此!但過去有一段時間,為了金山銀山,我們忽略了老祖宗留下來的「綠水青山」,所以出現了很多環境汙染的問題,馬雲作為一位企業家,他沒有忽視這些問題,所以花錢打造了「螞蟻森林」,目前已經過去了4年多的時間。那既然如此,馬雲花錢打造的「螞蟻森林」,4年種了多少真樹?網友紛紛表示:真沒想到!
  • 他三分鐘癱瘓阿里內網,徵服馬雲,年薪500萬?吳翰清本人這樣說
    吳翰清最出名的莫過於被大眾廣為熟知的面試期間三分鐘黑掉阿里內網,當場徵服了馬雲,年薪五百萬入職阿里。關於這些傳聞吳翰清本人近日在某音支付寶官方帳號做出了回應「這些都是假的,是外人過於神話我了,我本人也很好奇怎麼會有這樣的傳聞。」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願意神話吳翰清呢?他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 80後的付巧妹是誰?能和施一公等院士同坐一排……
    9月11日的科學家座談會備受關注,在7位發言的科學家中,有一位女性、非兩院院士,還是一位80後,格外引人注目。大家不僅要問,這位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付巧妹是誰?共有7位科學家代表先後發言,其中三位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分別是徐匡迪、陳左寧和王堅,前兩任分別擔任過工程院院長和副院長,王堅則是阿里技術第一人;2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別是姚期智、施一公,在業界的知名度更是如雷貫耳,姚院士是唯一獲得圖靈獎的華人學者,施院士則曾任清華副校長,是「未來科學大獎
  • 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最年輕 「新院士」:42歲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中,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的孫斌勇研究員(42歲)是最年輕的一位。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38歲的盧柯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改革開放後當選年齡最小的院士,這個「最年輕院士」的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
  • 馬雲斥巨資打造的螞蟻森林,4年後成了啥樣?你看衛星雲圖就懂了
    如果是使用手機支付的讀者,或許會對「螞蟻森林」這幾個大字感到熟悉,2016年8月,馬雲旗下的支付寶公益版塊正式推出螞蟻森林活動,用戶步行替代開車,在線繳納水電煤氣、網路購票等行為節省的碳排放量,就會積累下虛擬的「綠色能量」,用來在手機養大一棵虛擬樹,螞蟻森林活動方對此解釋,只要用戶的虛擬樹長成之後
  • 80後付巧妹,和姚期智、施一公院士坐一排,從小學講臺走向世界
    9月11日的科學家座談會備受關注,在7位發言的科學家中,有一位女性、非兩院院士,還是一位80後,格外引人注目。大家不僅要問,這位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付巧妹是誰?她何以能和徐匡迪、姚期智、施一公等知名院士坐在一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