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選讀醫案,選自1959年國教版《醫貫痢疾論》。據教材介紹,這則醫案是名醫趙獻可指導學生學醫時的習作。
趙獻可,明代醫學家。選文為趙氏弟子徐陽泰所撰。自述趙氏辨證精當,治好他的痢疾,又治好他夫人的暴痢,喘逆諸症的過程。此文雖短,足見名醫趙獻可望診的真功。
這則醫古文,以自敘方式,更突出醫者的高明。一是患者自己痢疾發作,日瀉百餘次,紅血白膿,趙先生一望便知病情,用人參等大補之品,漸愈,後用大黃,徹底痊癒。二是妻子懷孕,喘哮氣逆,服逍遙散,又患痢疾,用泡姜補中,也痊癒。
這是兩個典型臨床案例,作者通過陳述診治過程,說明一個問題,趙獻可醫術高明,尤望診厲害,尤其像扁鵲一樣可洞穿人體臟腑一樣。
從文化角度分析這則醫案,表達的中心思想就是要辨證論治。從技術層面分析,此醫案同前面所學《葉先生名儀》文介紹邱生腹瀉論治一樣,都是先補後斂。可這故事結尾只有一句議論,用服飲上池水可見垣外物的典故,說明望診的重要性,真是耐人尋味。
文中強調望診的重要性,也與趙獻可治療風格一致。相傳,趙獻可治病與眾不同,善用易學,不問高低貴賤,不計報酬,醫德高尚。尤其像扁鵲一樣可洞見垣外物,洞察五臟猶如神。這是強調望診的重要性。
今天學習心得點滴,善析醫案必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