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盧謙/文在高達5.7億千瓦的2016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面前,2.8萬千瓦的太陽能光熱發電裝機容量顯得微乎其微。儘管如此,在諸多行業機構、媒體看來,2016年仍然可以稱為光熱發電的產業發展元年。
2016年9月,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相繼發布光熱上網標杆電價及第一批光熱發電示範項目名單。雖然千呼萬喚、姍姍來遲,但無論1.15元/KWh的上網標杆電價,還是首批20個共計超過134.9萬千瓦、技術路線覆蓋塔式、槽式、菲涅爾式等當下熱門方向的光熱示範項目,都一定程度上刺激著相關產業資本的入局。
緊隨其後,一場引得政府、企業、專家等各方共聚的光熱行業大會,便在有著「我國首座成功投運的規模化儲能光熱電站」之稱的中控10MW塔式熔鹽光熱電站所在地——德令哈召開。
德令哈,這座曾因詩人海子詩歌《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聞名國內的西部小城,正憑藉當地資源和要素稟賦、借力產業政策暖風,打造「光熱高地」。
時隔一年,德令哈的光熱大會已經為業界探討與研究產業政策、發展路徑、技術路線、產業標準、市場規則的重要平臺。當光熱領域的參與各方再次聚首德令哈,除了期待已久的龐大市場,謀划行業規範、有序發展,成為光熱人更加迫切的事情。
李創軍:對首批光熱項目不能按期投產的研究價格聯動機制,擇機啟動第二批示範項目
在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李創軍看來,太陽能熱發電具有可調節,啟動時間短的優勢,可替代火電機組,形成規模後有利於增強系統調峰能力,有利於風電光伏的消納,已經成為全球新能源開發中的新興力量。
「目前許多發達國家都在搶抓這個重要發展機遇,我國太陽能資源非常豐富,具有太陽能熱發電集中開發的資源潛力約3億千瓦。」李創軍稱,首批20個太陽能熱發電示範名單,總裝機134.9萬千瓦,涵蓋了三種主流技術路線,項目地點也基本代表了國內適合太陽能熱發電的主要區域。
據李創軍透露,截止到目前,去年公布的示範項目已完成備案工作,部分項目已開工建設。「下一步我們一方面要推動第一批示範建設加快建設進度,力爭2018年底前建成投產,對不能按期投產的研究價格聯動機制。」
與此同時,李創軍表示,另一方面還將進一步組織企業、科研院所加強技術攻關,提高關鍵器件與主體裝備的國產化水平。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爭取國家有關方面在土地、財稅及信貸方面給予熱發電更多支持,進一步完善示範項目操作方式和運作模式,做實示範項目科研等前期工作。
「在認真總結第一批示範項目建設情況的基礎上,擇機啟動第二批示範項目建設。」李創軍稱,將通過政策支持、技術進步和擴大市場,儘快使我國太陽能熱發電具備完備的產業鏈、降低造價成本,為今後太陽能熱發電在國內的大規模發展和走出去打好基礎。
高原小城的光熱產業探索
「聚焦清潔能源高地,打造世界光熱之都」,這是自去年德令哈開辦光熱大會就打出的旗號,「光熱之都」也是當地政府對於當地光熱產業未來發展的期冀。
在今年的光熱大會上,中共海西州委常委、德令哈市委書記孫立明表示,德令哈市將立足於新能源多技術路線並存、全產業鏈發展的現實基礎,充分發揮好光照和土地資源等優勢,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建成2GW光熱裝機容量,並以此帶動技術研發、裝備製造等相關產業鏈。
據了解,作為首批光熱發電示範項目的建設基地之一,德令哈市已基本構建起「技術試驗—裝備製造—發電站」為一體的新能源全產業鏈格局,將成為全國首個具備新能源全產業鏈集中發展條件的地區。除光熱電站項目外,一批生產儲熱新材料、支架、鏡面等與之相關的上下遊企業也紛紛進駐德令哈,光熱產業集群效應初具規模。
儘管海西州光熱裝機容量目前僅佔當地總裝機容量的0.21%,海西州發改委主任欒風江認為,當地光熱開發步伐正在加快。去年青海中控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10MW光伏電站在海西建成,欒風江贊其為「全國第一個投入商業運行」的光熱電站,「驗證了規模化高聚光樓式熔巖電站技術路線以及應用的可靠性,也是繼西班牙、美國之後全球第三座投入運行的具備規模化運營的塔式光熱電站。」欒風江稱。
在海西州能源局新能源研究所所長易代新看來,當前海西州太陽能熱技術發展歷程已經從「高原型實驗階段」進入「商業化建設階段」。他指出,截至目前,當地2016年獲得國家第一批太陽能熱發電示範項目有3個共計235MW,分別為:中廣核槽式50MW、青海中控塔式50MW、黃河上遊塔式135MW,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91億元。
光熱項目的接連上馬也在促進著當地相關裝備配套產業的完善。易代新稱,目前當地已建成格爾木大成化工一期1萬噸儲熱熔鹽項目、青海愛能森科技有限公司一期30萬噸儲熱熔鹽項目、海西華匯機械有限公司新能源非標件設備和壓力容器製造、青海博昱德令哈一期100MW太陽能槽式鏡面項目,海西州太陽能熱裝備製造項目正有序推進,裝備配套產業正在形成。
光熱產業的下一步
「我們國家經過十幾年的研究開發和實驗運行,已經基本掌握了太陽能熱發電技術。」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孫銳認為,利用西部地區的荒漠和戈壁,建設大規模太陽能發展基地可有效提高我們國家可再生能源發電比重,有利於實現我們國家能源替代和碳減排的發展目標。
然而,對於當下的光熱產業發展現狀,青海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許淳結合當地實踐,認為當前海西乃至整個青海省的光熱產業仍然薄弱。
在德令哈,「技術試驗—裝備製造—發電站」為一體的新能源全產業鏈格局已經初步形成,許淳則指出,「基礎產業鏈薄弱,配套能力不足。」在他看來,目前青海省的光熱產業規模小,大企業少,中小企業佔絕大多數,產業能相關配套設施上遊產業項目在省內還沒形成。
其次則是部分關鍵技術還沒有突破。許淳認為,以青海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還處在起步階段,企業技術創新機制不夠健全,研發機構不完善,高層次人才缺乏,自主研發能力比較差。
人才問題同樣存在。「高技術平臺和有職業技能的產業工人缺乏,太陽能產業需要高素質的科學人才和職業技能的工人隊伍。」許淳感慨,由於歷史經濟發展水平和地理氣候等因素,與太陽能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不同,成為制約因素之一。
放眼全國光熱發展形勢,特別是當前首批光熱項目的進展狀況,孫銳則建言,地方政府應做好土地及相關政策的扶持。
「政府要做好光熱發電基地規劃工作。」孫銳提議,對於近期規劃的目標一定要腳踏實地,落實各項建設條件,並建議地方政府在用地方面給予優惠政策。
在光熱領域普遍存在的資金問題,孫銳表示,建議國內的銀行能夠給予,特別是國內政策性銀行能夠為光熱發電提供優惠的貸款;建議主管部門鼓勵和相關的企業能夠利用世界銀行主權貸款。
由於國內目前光熱發展仍然處於起步階段,孫銳建議國內發展工程起步晚、經驗少,所以要充分借鑑國際上成功的經驗,要加強國際合作。
此外,孫銳還倡議,相關部門應儘快啟動第二批示範項目。
對此,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發展策劃部主任李海峰同樣呼籲,國家進一步加大青海光熱發展的支持力度,德令哈市繼續增加光熱開發規模,積極開展多樣化技術試點,努力促進技術成熟和造價降低,儘快形成規模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