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太陽熱能產業協同創新中心成立

2021-01-07 人民網

  區域快訊

  本報訊 (記者杜英 實習生葛南南)聚光太陽熱能產業關鍵技術與裝備協同創新中心日前在蘭州揭牌。該中心致力於聚光太陽熱能系統、光熱發電示範系統、綠色鍍膜技術等聚光太陽熱能產業研發,優化太陽熱能和光熱發電系統結構,實現低成本產業化推廣。中心由蘭州交通大學牽頭,聯合國家潔淨能源實驗室、蘭州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華電工程集團、甘肅電力投資集團、金川公司等14家單位共同組建。

  太陽能產業的發展是國家保障能源安全、調整能源結構、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重大關切。目前,該中心研發製造的「太陽能高溫真空集熱管金屬內管綠色複合鍍膜生產線」「連續式太陽能反射鏡綠色複合鍍膜生產線」「中高溫真空集熱管」「高反射率太陽能聚光反射鏡」等光熱產業關鍵裝備已投入生產。建立了國內首個「840KWth槽式」和「1.2MWth線性菲涅爾式」聚光熱能試驗示範系統,建起了8碟高倍聚光光伏電熱聯供能源樹試驗平臺。

  中心首席科學家範多旺介紹,他們將在光熱應用前沿領域,培育6個核心創新團隊,引進6個優勢創新團隊。開展產業前沿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應用、重大前瞻技術研究及中試系統研發活動,探索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式,形成合力效應,在相關產業發揮典型示範作用。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遷安)協同創新中心成立
    12月8日,「生物健康產業與健康養殖(中國·遷安)創新論壇暨中國生物工程學會(遷安)協同創新中心成立儀式」在河北省遷安市舉行。2018生物健康產業創新論壇的舉辦與中國生物工程學會(遷安)協同創新中心的成立,將推動遷安從鋼鐵之城向健康產業之都轉型,促使遷安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轉變,在國內縣市一級的區域經濟發展中能夠處於領先地位,為遷安帶來持續活力與競爭力。馬樹恆表示,要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嚴把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綠色生物技術與生物健康產業正好為人民群眾的健康、健康農業、健康養殖提供了解決方案和未來方向。
  • 共享資源要素,浙江布局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 給特色產業裝上「最強...
    2020年,浙江在全省布局建設特色產業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通過集聚一批海內外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相關領域的工程師,共享技術、成果、人才等資源要素,為地方特色產業裝上「最強大腦」,助推浙江產業轉型升級。  日前,記者探訪溫嶺、瑞安、北侖等地的特色產業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看這個「最強大腦」究竟如何運轉?
  • 國家能源集團與中國煤炭科工集團聯合成立煤礦智能化協同創新中心
    近日,國家能源集團與中國煤炭科工集團聯合組建的煤礦智能化協同創新中心在北京成立。  據了解,國家能源集團是全球最大的煤炭公司,是煤礦智能化建設的排頭兵;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是我國煤炭科技創新的國家隊,是引領煤礦智能化發展的主力軍。
  • 西南大學豐都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正式籤約
    人民網重慶1月4日電 2020年12月30日,西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與豐都縣籤訂「西南大學豐都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合作協議。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圍繞豐都打造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建立長期的、多形式、多層次的產學研合作關係,共同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推進技術合作,努力實現「校企合作、產學雙贏」。
  • 日照(上海)協同創新中心招商引資啟新程
    3月9日,日照(上海)協同創新中心正式復工。復工當天,應省駐滬辦推薦,日照(上海)協同創新中心負責人便與復旦大學智慧機器人研究院副院長張文強就機器人研發生產項目進行了對接,雙方達成了初步的考察及合作意向。
  • 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揭牌成立!光明科學城·2020工程生物...
    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揭牌成立!12月19日,在市區兩級政府的見證下,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是依託合成生物領域全球首個大型基礎設施「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搭建的源頭創新至成果轉移轉化一體化創新平臺,建立起了從「科研-轉化
  • 高效太陽能與熱能轉換材料與器件的創新
    他是麻省理工學院Carl Richard Soderberg講席教授,是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系主任、美國能源部「固態光熱轉換能源前沿研究中心」主任。陳剛教授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機械工程博士學位,先後執教於杜克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於2001年加入麻省理工學院。
  • 美太陽能研發轉向聚光發電技術
    原標題:美太陽能研發轉向聚光發電技術 據《麻省理工技術評論》雜誌報導,美國能源部近日宣布投資6200萬美元,加大太陽能產業另一項重大技術——聚光太陽能發電的研發,以攻克太陽能電網穩定性、修復性以及電能儲存等關鍵難題。
  • ...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兩江協同創新區元旦忙施工 創「兩江速度」
    市委常委,兩江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段成剛說,加快科技創新,是兩江新區今年和「十四五」規劃的「第一號工程」,也是首要工作,必須爭分奪秒。段成剛表示,兩江協同創新區必須在加強協同創新上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將科技創新擺在首要地位,堅定不移推進大數據智能化創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助力重慶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科技創新中心。
  • 美國政府投資第一座大型太陽熱能電廠將運轉
    太陽發出的太陽輻射是地球上所有自然能量的來源。但是,大多數的太陽輻射會反射回太空。到達地球表面的輻射只有三部分,即可見光,紫外線和紅外輻射。接收到的太陽輻射中約40-45%位於400至700nm之間的可見光譜中。
  • 愛德新能源(02623):太陽能無塔中心聚光發電技術開始中試實驗
    公告 愛德新能源(02623):太陽能無塔中心聚光發電技術開始中試實驗 智通財經網 智通財經APP訊,愛德新能源(02623)發布公告,該公司全資附屬公司山東興盛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自涉足新能源領域以來
  • 青少年海洋教育協同創新中心落戶青島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孫軍)日前,青島市教育局、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海洋大學共同籤訂協議,聯合成立「青少年海洋教育協同創新中心」,這標誌著該中心正式落戶青島。
  • 從開放式協同創新看中國晶片產業生態圈營造
    因此,促進晶片產業技術創新需要建立包含生產子系統、創新子系統、服務子系統及生態環境,核心企業和關聯配套企業緊密協同,市場激勵措施和政策有效支持的產業生態圈;把開放式協同創新範疇用於產業組織領域,使協同創新運作方式與產業組織間協同、協同溢出效應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
  • 天津: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首個國際聯合中心成立
    坐落於天津港保稅區的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TIB)日前與比利時弗蘭德生物技術研究院(VIB)籤約成立了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
  • 教育部 財政部關於印發《2011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發展規劃》等三個...
    高校和地方協同創新中心的培育組建,不能簡單地以申請教育部、財政部認定為目標,應以轉變高校發展方式、形成優勢特色、提升服務國家和區域戰略需求的能力為目標,紮實推進,真抓實幹,力求實效。協調推進各類型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和發展,重點推進科學前沿、文化傳承和行業產業類型中心建設,適度發展區域發展類型中心,促進教育、科技、經濟、文化互動。
  • 日照(上海)協同創新中心這樣抓「一號工程」
    自2019年5月掛牌運營以來,日照(上海)協同創新中心深耕上海,放眼整個長三角,積極打通區域招商通道,緊盯區域內國內500強等引領性、帶動性強的大企業、大集團,綜合運用委託招商、以企招商等各類方式,持續推動「雙招雙引」主責主業提質增效。
  • 應用於聚光太陽能發電的三臂式光跟蹤系統說明書
    作品內容簡介塔式太陽能聚光發電產業發展迅猛,但因聚光效率低,控制系統複雜,成本高等問題至今仍未商業化。為提高聚光精度,簡化控制系統,我們設計了三臂式機械機構,採用測角裝置與反光裝置雙跟蹤系統,大大地提高了聚光發電的性價比,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
  • 「國際創新創意產業投資合作促進中心長三角分中心」在蘇州成立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人民網北京12月4日電 (孫陽)12月1日,由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北京電子城高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蘇州相城經開區三方合作共建的「國際創新創意產業投資合作促進中心長三角分中心」(以下簡稱「長三角分中心」)在蘇州相城區正式揭牌成立
  • 住建部"城鎮水體汙染治理工程技術應用中心"落戶聚光科技
    北極星環保網訊:日前,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正式批覆,同意以聚光科技為依託聯合有關單位,組建城鎮水體汙染治理工程技術應用中心(以下簡稱「水中心」)。據了解,「水中心」將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技術的成果轉化為目標,梳理、研究、組織參與城鎮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的共性關鍵技術、集成優化技術、推廣示範相關技術產品與項目。
  • 科技創新「引爆」京津冀協同發展---2016光電子-中國博覽會
    同期將召開14場國際頂級學術研討會、11個產業創新論壇、22場創新服務對接大會、11個專題展覽會、500場對接洽談會、3大行業獎評選。展覽總面積22000平方米,1000餘家參展商,匯聚觀眾2.5萬。助推園區企業與國防單位橫向合作,成立一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共同申報項目課題。 推薦與民企國防科研院所對接,通過技術合作與聯合,吸納進入國防工業產業鏈條,讓民企參與到國防科研體系中。採購陣容如此高規格大手筆,參展商能夠全方位、多層次、更加精準地與潛在客戶交流,面對面向目標客戶推介自家企業拳頭產品,迅速吸引採購方的注意,還可以在會後與有意向的潛在客商進行更加深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