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這裡村民不足百戶,四周樹林茂密,除了兩江影視城和際華園,沒有任何產業和單位。而如今,這裡已建成約1000畝水景,3600畝景觀,13.8公裡的市政道路。
這,便是兩江協同創新區跑出的「兩江速度」。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2021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中,首先提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也把『更大力度推進科技創新』放在今年經濟工作任務的首位。兩江新區正圍繞打造內陸開放門戶和重慶智慧之城,聯手天府新區,深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助力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兩江協同創新區作為新區、乃至西部科學城的重要科技創新平臺,必須拿出『起步就是衝刺、開局就是決戰』的氣魄,加速推進,高水平建設。」市委常委,兩江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段成剛說,加快科技創新,是兩江新區今年和「十四五」規劃的「第一號工程」,也是首要工作,必須爭分奪秒。
段成剛表示,兩江協同創新區必須在加強協同創新上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將科技創新擺在首要地位,堅定不移推進大數據智能化創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助力重慶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科技創新中心。
「我們引進的科研機構多,但是創新研發空間、孵化器和生態保障設施等的建設還存在不足。」兩江協同創新區公司董事長王飛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機遇與挑戰共存,兩江協同創新區攻堅克難搶工期,日夜奮戰促節點,創新研發空間、孵化器、國際創新社區、生態保障設施等項目均不停工,力爭在新的一年邁好第一步,展現兩江新氣象。
加快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中心,1月1日,記者在現場看到,儘管是寒冬,北理工重慶創新中心、聯合產業孵化基地、日月同輝創新館等各大科創平臺仍在緊張施工,一派熱火朝天的場景。
聯合產業孵化基地作為兩江協同創新區首個聚集多個高校創新平臺的物理載體,佔地面積約170畝、建築規模約22萬方。
去年10月中旬才剛剛動工的項目,如今施工現場已經初具雛形,數個工區同時加速施工,多個安裝完成的塔吊矗立在偌大的施工現場,顯得格外醒目。一批鋼筋材料已經運抵現場,為即將全面推進的主體施工做儲備。
不遠處,施工人員正在進行緊張施工,樁基澆築、磚胎模砌築、底板鋼筋綁紮、底板澆築......整個施工現場一片繁忙,挖掘機、鑽孔機、運輸車等數十臺機械設備來回穿梭。
「入駐兩江協同創新區的科研院所多數還只能在過渡用房辦公,我們也希望在保證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進度,為重慶的科技研發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中建科工聯合產業孵化基地項目的測量主管楊山鋒說。
據了解,該項目建成後,將入駐長春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吉林大學、中國藥科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重慶交通大學等近10所高校的科研實驗平臺,涵蓋40餘個科研團隊。
同樣於去年10月中旬動工的北理工重慶創新中心,是北京理工大學和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也是北京理工大學最大的綜合性外派科研學術機構。
記者在現場看到,工地上塔吊林立、機器轟鳴,長臂揮舞的挖掘機,川流不息的工程車,頂著嚴寒奮戰的工人...北理工重慶創新中心的施工現場同樣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建設場面。
截至目前,該項目1—4號工區施工同步推進,其中,2號工區已完成獨立基礎澆築,3號工區已完成基礎混凝土及地坪墊層,1號工區土石方開挖愈90%,4號工區土石方開挖約35%。
據了解,該項目採用裝配式建築方式,即在工廠內製作好建築用的構件和配件,然後運至施工現場像「搭積木」一樣組裝起來。項目的樓棟混凝土結構部分的柱、梁採用現澆,大部分樓板採用預製混凝土疊合樓板,框架柱則採用高精度模板。
日月同輝創新館則已進入了最終衝刺階段,在施工現場,工人正忙碌著構件校正、管溝及隔牆砌築、補漆、防火塗料噴塗等作業,該建築GRC定製化幕牆「外衣」即將完工。
「去年年初,中建三局牽頭建設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不懼艱險挑戰,不計生死得失,展現了『聽黨召喚、挺身而出、團結奮鬥、使命必達』的精神,分別用 10天和12天建成兩座醫院。如今,我們將『兩山』醫院建設精神發揚到日月同輝創新館的建設當中。」中建三局安裝公司副總經理莫世揚表示,該項目的管理人員和工人隊伍,有許多人參加了「兩山」醫院建設,他們把「兩山」醫院建設精神也帶到了項目上,發揮了骨幹帶頭作用。
為推動工程進度、保證施工安全及施工質量,兩江協同創新區公司針對日月同輝創新館、西工大重慶科創中心等重大科創平臺項目成立了「黨員攻堅組」,要求黨員幹部要敢於在一線打頭陣、當先鋒、作表率,勇於承擔急、難、險、重任務,發揮黨員模範作用,創造性開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質量,完成目標任務。
據了解,中建三局先後投入近300名建設者,增加5臺施工設備,狠抓生產建設,確保各項節點按時完成。15名管理人員和工人開展「抗疫情、抓生產、保目標、比貢獻」勞動競賽,助力重慶兩江新區加速建設。現在,項目團隊還在日夜奮戰,全力衝刺全年生產目標。
除此之外,明月創新坊即將揭幕、明月湖環湖步道初步建成、明月湖旁栽種了百萬株鬱金香和洋水仙……從偏郊之地到智慧之城、創新之城的漸趨崛起,高質量發展引領區、高品質生活示範區的美好圖景正徐徐展開。
截至目前,兩江協同創新區已引進大學大院大所累計達30家,建成科技研發平臺40餘個,導入各類高端人才800餘人,獲批國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授牌1家,市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授牌10家,獲批市級新型高端研發平臺14家,佔全市82%。
產業方面,兩江協同創新區推動長安、京東方等10餘家企業,與入駐高校院所達成產學研合作,培育孵化企業36家。
王飛表示,2021年是充滿機遇與挑戰的一年,兩江協同創新區將積極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聚焦「兩中心兩地」精準發力、強化措施,按照加強產業、人才、生活、生態「4個協同」要求,堅持以「科創+產業」為導向,抓緊推進招才引智、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平臺建設等各項重點工作。
(記者 趙鵬 攝影 冉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