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八日,在明月湖與明月山相映的湖光山色之中,兩江協同創新區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記者 張錦輝 攝
重慶日報消息,4月27日,兩江協同創新區明月湖上,由西北工業大學重慶科創中心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清潔船,圓滿完成了自己的「首秀」。
而這,只是兩江協同創新區眾多智能化場景應用的一個縮影。
5月8日,重慶日報記者在兩江協同創新區採訪時看到,這裡正致力於將科技與產業、人才、生活場景、山水林田湖草保護融為一體,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已聚集2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
為抗擊疫情研發「黑科技」
今年2月,由華東師範大學重慶研究院研發的一款可見光催化殺菌消毒產品投入應用,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作出貢獻。
華東師範大學重慶研究院於2019年4月落戶兩江協同創新區。根據落戶協議,華東師範大學重慶研究院將打造以精密光譜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產學研合作平臺,而這款可見光催化殺菌消毒產品,正是華東師範大學重慶研究院落戶後的重要成果。
武漢理工大學重慶研究院去年7月籤約落戶兩江協同創新區,研究院籤約企業數傳集團於今年1月聯合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浙江出版聯合集團、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出版社研發出了智能閱讀機器人「RAYS小睿」。
「RAYS小睿」非常聰明,熟讀學習類、社科類、文學類等圖書和期刊等內容,同時支持音頻、視頻、電子書等多種呈現形式,滿足了人們疫情期間,在家「充電」的需求。
截至今年4月底,兩江協同創新區已經吸引了新加坡國立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2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落戶。疫情期間,這些高校及科研院所發揮研發技術優勢,加強抗擊疫情的科技研發及產品推廣。
有關統計顯示,落戶兩江協同創新區後,華東師範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同濟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4所高校共計完成申報科技攻關項目12個,涉及應急殺菌消毒設施及高效消毒通道、高靈敏新冠病毒(SARS-CoV-2)檢測試劑盒研製、智能人體外表面消毒門櫃等產品和解決方案。
促成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催生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除了支持抗擊疫情,兩江協同創新區還將促成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為重慶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比如,西北工業大學重慶科創中心除了研發無人駕駛清潔船,還看準兩江新區航空航天產業發展機遇,準備在航空航天、新型材料方面下功夫,向落戶新區的全球低軌衛星移動通信與空間網際網路項目,以及民營火箭企業零壹空間尋求合作。
而同濟大學重慶研究院策劃了兩條高端裝備產業鏈,該院執行院長唐劍暉表示,一條是整合重慶風電裝備製造和船舶製造優勢,探索「海上風電-風電制氫-氫能源船舶」項目研發;另一條是結合重慶山水城市特點,研髮長江水環境應急清潔船舶、重大醫療需求應急救援車輛、高樓與山林火災應急消防無人機,並通過智能城市指揮中心,建立基於神經網絡,結合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建設的智慧協同的一體化應急網絡體系。
除此之外,中科院計算所西部高等技術研究院也提出以智能超算、生命信息科學、產業網際網路為主要發展方向,分別建設智能超算、生命信息科學、產業網際網路等3個研究中心。
「兩江協同創新區堅持以『科創+產業』為導向,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兩江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志傑表示,雙鏈的深度融合,有望在未來催生出一大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是創新之地更是宜居之地
30平方公裡內擁有5個公園10餘處綠地
5月8日,重慶日報記者在兩江協同創新區採訪發現,該區的「創新Σ空間」已率先建成,這片區域的建築都被綠色覆蓋,連樓頂都是綠色草坪。
「早在2018年,兩江協同創新區設計規劃總體結構時,便提出要以『一半山水、一半城』為原則,生態用地、產學研用地、生活用地比例為3∶2∶1。」兩江協同創新區負責人王飛說,打開全國各個科技創新之地的版圖,不難發現,在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之地,往往也是高品質生活宜居之地。杭州雲棲小鎮、上海張江科學城便是其中生動的教科書,兩江協同創新區,也要提升「親和力」、增加「煙火氣」,為科創人才創造高品質生活。
王飛表示,2018年,兩江新區向全球公開徵集具有前瞻性與創新性的規劃設計理念和方案,最終確定由英國查普門泰勒公司全球董事克裡斯·蘭克斯擔任主創設計師。他曾「操刀」過倫敦BBC媒體城、上海前灘媒體城、上海環球港等國際性重要區域及項目。
按照規劃,兩江協同創新區總佔地30平方公裡,擁有5個公園和10餘處社區級綠地,區內將實現90%以上公交+步行綠色出行;7個產、學、研、生活功能混合組團,配置城市、組團、社區三級公共服務體系,為區內科技人群提供包括國際化交往、科技轉化、醫療健康、基礎教育、生活配套、長租公寓等全方位服務。
目前,兩江協同創新區正加緊建設,只爭朝夕。「所有開工建設項目都已經辦理完成『智慧工地』相關手續,今年6月,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和聯合產業孵化基地將同步開建。」王飛表示,協同創新區的建設者們,正「全力以赴把時間搶回來,把損失補回來」。
重慶日報記者 陳鈞 實習生 王天翊
原標題:彰顯「生態+科技」內涵 堅持「科技+產業」導向 兩江新區高標準建設協同創新區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