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協同創新區大力提升生態景觀 明月湖上升起「新月」

2020-12-01 兩江新區網

兩江協同創新區大力提升生態景觀 明月湖上升起「新月」

2020年10月21日 20:01 兩江新區官網  閱讀量:

近日,記者了解到,兩江協同創新區正在緊緊圍繞「生態+科技」內涵,促進科技、人文、生態相互交融,為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環境,其中,明月渡咖啡廳由於其別致的外形宛如一輪新月在明月湖上冉冉升起,未來將是園內一顆別具特色的湖畔明珠。

據了解,明月湖景觀工程是兩江協同創新區重點打造的人文生態景觀,是集生態、休閒、展示為一體的休閒樂園,其中,明月渡咖啡廳是園內的「點睛」之筆。

項目位於明月渡碼頭入口視覺交點處,作為明月湖景觀工程的配套建築,是對園區使用功能的補充,更是人文、景觀理念的延續。建成後,明月渡咖啡廳外形將猶如一輪新月徐徐升起,波光蕩漾處,明月、玉樹、碧湖,三景合一,引人入勝。

據了解,明月渡咖啡廳經過多次現場考察及協商討論,、選址入口半島位置,景觀資源絕佳,遊人可以享受視野及景觀的高度融合,盡覽美景。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最終的設計理念跳出傳統配套建築的思維窠臼,避免了刻板單一的服務功能形象,希望突出人文、景觀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彰顯建築藝術的獨特魅力。同時,借鑑了濱水建築奧斯陸歌劇院、雪梨歌劇院的設計理念和風格,尋求新的設計出發點和功能空間組合方式,落實到建築設計當中,從而實現公園環境與建築充分協調。

「最終,我們選擇了『新月』形象,如一輪彎月掛在清淨明亮的湖岸上,水天一色,相映成趣。觀景平臺、咖啡廳等娛樂空間與辦公空間集中設置,並以開敞空間進行區分。」上述負責人介紹,人員可以直接通過步道從地面到達屋面觀景臺,使得兩者的界限消失,將建築和環境真正的融合,同時建築一側親近公園步道,一側親近水面,融合環境,親近自然。

據了解,作為明月湖景觀工程的配套建築,目前明月渡咖啡廳的整體結構施工已近完畢,內外裝飾工程將於11月中旬展開,預計年底整體完工並投入使用。

兩江協同創新區以「智慧城市、海綿城市、公園城市」的理念,充分尊重「山水林田湖草」自然本底,建設「山清水秀、綠色智能、開放共享、活力多元」的創新創業創造者嚮往的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根據景觀規劃方案,兩江協同創新區將構建「一帶、六廊、多點」的生態系統體系,通過對植被動態的適應和模擬調整山林地貌的生長演化,修復並復育原有稀疏植被林地,建立立體的山林、水域、臺地、城市四大類生境圈群落。

同時,依託明月山匯入的自然溪水及原生山林地貌,踐行立體海綿管理系統,創建「一個明月生態湖,六種水環境景觀」的生態水系統模式。在兩江協同創新區域內,立體藍綠生態空間將佔據70%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50%以上。

(記者 趙鵬 兩江協同創新區供圖)

相關焦點

  • ...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兩江協同創新區元旦忙施工 創「兩江速度」
    市委常委,兩江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段成剛說,加快科技創新,是兩江新區今年和「十四五」規劃的「第一號工程」,也是首要工作,必須爭分奪秒。段成剛表示,兩江協同創新區必須在加強協同創新上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將科技創新擺在首要地位,堅定不移推進大數據智能化創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助力重慶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科技創新中心。
  • 兩江奔騰②|創新之谷 兩江協同創新區的蝴蝶效應
    年輕的重慶兩江新區,也順勢而為演化出了自己的「蝴蝶風暴」——以創新為「蝶翼」並形成勢能的兩江協同創新區。兩江協同創新區,正按照產業、人才、生活、生態「4個協同」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推進建設,目前已吸引國內外三十家科研院所入駐,部分科技成果已經進入產業化階段。
  • 曬亮點丨彰顯「生態+科技」內涵 堅持「科技+產業」導向 兩江新區...
    ,兩江協同創新區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記者 張錦輝 攝重慶日報消息,4月27日,兩江協同創新區明月湖上,由西北工業大學重慶科創中心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清潔船,圓滿完成了自己的「首秀」。而這,只是兩江協同創新區眾多智能化場景應用的一個縮影。
  • 解讀《關於推動兩江新區做大做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五大關鍵詞
    1月15日,在兩江新區打造「高質量發展引領區 高品質生活示範區」新聞發布會上,市委副秘書長、市委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黃朝永對《關於推動兩江新區做大做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行解讀,用「抓創新、添智慧、推改革、拓開放、提品質」五個關鍵詞進行了概括。
  • 長春理工大學重慶研究院籤約落戶兩江新區
    長春理工大學將積極推進相關項目的落實,努力構建雙方合作的新平臺、新機制,進一步提升創新服務能力,不斷探索新的校地合作模式,實現優勢互補、共贏發展。    王志傑表示,兩江新區正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重要指示要求,努力成為重慶發揮「三個作用」的先行區示範區。
  • 生態保護與協同創新 助推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第四,構建黃河流域區域創新體系。黃河流域各省區要加大研發投入,儘快趕上全國平均水平,同時加強上中下遊合作,統籌協調各區域的技術創新主體,建立共同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創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資源集聚區,系統推進鄭洛新自主創新示範區、西安自主創新示範區以及山東半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研究推動形成河南、河北以及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對黃河流域的龍頭帶動作用。  第五,促進黃河流域產業的轉型升級。積極打造工業新優勢,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通過瞄準未來產業競爭制高點,重點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新能源汽車等行業。
  • 優勢互補+共促共進 兩江新區、萬州區建立4個對口協同發展機制
    兩江新區與萬州區共同給出的答案是:建立「1+3」協同發展工作機制體系,編制5年實施方案,重點圍繞產業發展、城鄉互動、科技協作、公共服務等方面展開協作,在全市「一區兩群」發展戰略中打頭陣、作先鋒,發揮示範帶動和標杆引領作用。
  • ...第一步,兩江新氣象 | 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者助力「兩江速度」
    2021年1月1日,早晨7點,1000多名工人已抵達兩江協同創新區,開始了新一年的工作。如今,他們正將「兩山醫院」建設精神傳遞給兩江協同創新區,助力「兩江速度」。日月同輝創新館是兩江協同創新區集中對外宣傳和展示的窗口,以多元化的手段呈現園區的宏偉規劃藍圖和建設願景,也是整個兩江協同創新區重要的文化符號。
  • 以創新引領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
    廣東省委省政府最近印發的《關於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侷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動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為北部生態發展區發展指明了方向。   廣東省委省政府最近印發的《關於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侷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動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為北部生態發展區發展指明了方向。綠色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結合北部生態發展區發展實際,在科技、產業、金融、文化、制度等方面不斷創新,才能實現綠色發展。
  • 積極探索生態發展區生態價值實現的有效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兩山」理論時指出,如果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就變成了金山銀山」。生態發展區立足資源優勢,探索實現生態資源價值的高效轉化,是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係,架起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橋梁的實踐抓手。  築牢全省生態安全屏障,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的創新舉措。
  • 兩江新區要做大做強,有哪些重點任務?
    人民網重慶1月15日電(陳琦、黃軍) 重慶市政府新聞辦今日舉行兩江新區打造「高質量發展引領區 高品質生活示範區」新聞發布會。據了解,重慶市委、市政府對兩江新區高質量發展專題研究部署,專門出臺了《關於推動兩江新區做大做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兩大定位:打造內陸開放門戶、建設重慶智慧之城;兩大目標:高質量發展引領區、高品質生活示範區。
  • 科技扶貧與生態系統服務提升融合的機制與實現途徑
    遷出區人口密度降低的前提下,實施種養結合、生態修復相結合的替代型草食畜牧業培育;遷入區(安置區)利用水土資源配套優勢,開展土壤改良與肥力提升,發展喀斯特特色經濟林果。1994—2016年,遷出區植被覆蓋率提升40%,土壤侵蝕下降30%,雨水利用率提高30%,年人均純收入由290元提高到8200元;安置區植被覆蓋率提升20%,雨水利用率提高40%,年人均純收入由350元提高到18000元。
  • 堅持創新驅動 南瑞集團大力提升發展質量
    在今年1月3日召開的南京市創新名城建設動員大會上,南瑞集團作為科技企業代表在大會上作主題發言。奚國富表示:「南瑞集團堅持創新驅動,促進科研產業良性互動、協調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南瑞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下一步南瑞將充分依託良好科技創新生態環境,認真研究並爭取落實相關政策,持續加強科技創新,大力發展高端產業。」
  • 兩江新區聚合「人才強磁場」
    6月5日,兩江新區在兩江協同創新區面向全球舉辦了首場「雲引才」活動,在線直播吸引551.7萬人關注,活動結束半小時收到簡歷近3萬份。6月18日,阿里雲創新中心(重慶)入渝一年之際,阿里雲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西南地區首個產業人才實訓基地正式啟動,並同步發布CloudX雲智能學院2020產教融合「青雲計劃」「數智未來」計劃等多個針對「雲、大、物、智、移」產業人才的培訓計劃。
  • 2020景觀規劃類綜合獎:太陽照常升起——喚醒知青記憶的山村空間...
    ,太陽落下,太陽照常升起。規劃合理完整保護歷史建築,改造景觀,增添配套設施,將知青文化、歷史遺蹟、自然生態與城市格局完美結合。設計項目基地位於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莊子鄉杜家山村。該村在歷史上有著深厚的知青文化資源,擁有最早的下鄉插隊知青點,湧現當時全國著名的知青人物蔡立堅,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接見,曾經紅及大江南北,被譽為中國知青第一村。
  • 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發展 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黃潤秋: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碳排放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可以實現「一舉四得」:第一,有利於推動經濟結構綠色轉型,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助推高質量發展;第二,有利於推動汙染源頭治理,我們的生態環境問題根子上還是高碳的能源結構及其支撐的高碳重化工產業結構問題,降碳可以與環境質量改善產生顯著的協同效應;第三,有利於保護生物多樣性,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第四,有利於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
  • 兩江新區這場評審會掀起「頭腦風暴」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 李文科 攝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31日9時13分訊(首席記者 佘振芳 實習生 梁浩楠)昨(30)日,重慶市禮嘉悅來智慧園(智慧名城風景眼)區域協同規劃設計國際方案徵集評審會在悅來召開。國內8位規劃、建築、景觀、策劃、智慧城市領域的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對5個聯合應徵單位的方案進行評審。
  • 兩江四岸留下多少想像?!
    )兩江四岸核心區整體提升。將「兩江四岸」南濱路段打造為金融開放試驗區、綠色金融示範區、非銀金融機構集聚區。並將聯動國家級經開區、自貿試驗區、中央商務區疊加區域「三區」疊加的優勢,堅持開放口岸、通道平臺一體謀劃,加快建設國際合作先行區,讓開埠原點真正成為開放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