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網7月11日訊(記者明眺生)11日,記者獲悉,武漢幾位學者發表了在四川野外發現的李氏華礫螺和遁刺川螽兩個新物種。
這一發現成果分別於2019年7月、2020年6月,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Zootaxa》和《Zookeys》上。其中,李氏華礫螺以主要發現者黑寶(自然名,即在親近自然時使用)的名字,命名為「黑寶大堅螺」。
黑寶大堅螺。湖北博得生態中心 供圖
黑寶實名李辰亮,華中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學博士畢業,現任湖北博得生態中心創始人。曾任阿拉善 SEE 湖北項目中心特聘專家,日前又被聘為武漢市公園協會常務理事。
2018年12月,黑寶和該中心研究員太陽草,在四川成都青城山進行軟體動物調查時,發現一種背殼直徑約3釐米,顏色呈暗褐色的堅螺。他們將其標本帶回實驗室,通過形態研究初步判斷,應是一個新種。後經南京大學教授吳岷、該中心專業人員陳哲宇等鑑定,確認為陸生貝類堅螺科一個新物種,遂新立了一個「門戶」華礫螺屬,將該物種命名為李氏華礫螺(黑寶大堅螺),為新「門戶」下的「獨子」。
遁刺川螽。 湖北博得生態中心 供圖
該中心研究員、直翅目鳴蟲分類學專家蟲玄子(沈子豪)等人,與四川籍朋友尹子旭合作,還在四川野外發現了另一個新物種——遁刺川螽,一種直翅目昆蟲。
2017年4月,尹子旭在汶川採集標本時,發現一隻剛孵出的螽斯若蟲(介於卵和成蟲之間的形態)。他將若蟲帶回飼養成成蟲後,卻發現是一種不在他認知範圍內的螽斯。於是邀請武漢好友蟲玄子一起研究。蟲玄子看了照片,一時也無法確定它生物學分類的歸屬。
2019年,蟲玄子根據這種螽斯雄性尾須的獨特結構,基本認定它是一個新物種。
遁刺川螽。 湖北博得生態中心 供圖
為了深入研究這一物種,當年6月,尹子旭再次前往汶川,帶回一些若蟲進行飼養、觀察。在查閱大量文獻後,他們又與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講師何祝清合作,對這種螽斯和相近屬的螽斯進行測序對比,成功獲取了分子證據,新立「門戶」川螽屬。因其尾須基部有隱藏的鋸齒狀結構,遂將該屬下面這個「獨子」命名為遁刺螽斯。
11日,蟲玄子在接受記者採訪說,遁刺川螽與別名叫蟈蟈的優雅蟈螽一樣,都屬於螽斯的一種。它們都很會鳴叫,是昆蟲家族的「音樂家」,其叫聲來自摩擦前翅發聲。有人以為螽斯是蝗蟲,這是一種誤解,螽斯與蝗蟲最明顯的區別在於,螽斯的觸角比身體要長,而蝗蟲的觸角比身體要短。
黑寶稱,認定新物種,通常要經過6道工序,這兩個新物種認定也是如此。其發現不僅豐富了人們對生物多樣性的認知,而且為科學家後續的研究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