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條消息在微信圈火了,吉利汽車宣布將其新車型FY11定名為「星越」,同時向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申請,將新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星越」。
吉利汽車還放出了申請文件:
本來,說要為新發現的小行星命名,小夥伴們就開始質疑了,然後還放出這個申請文件?小夥伴們這下開始笑了,這是啥?你是在逗我嗎?
2月10日才發現,現在過去還不到兩周,這個時間也就夠IAU確認你的發現,給個臨時編號而已,要命名?純粹是在開玩笑!
給出的小行星信息雖然還比較專業,但問題是關鍵信息沒有啊。要命名,必要有小行星的永久編號,永久編號前面還有臨時編號,但大家通過吉利的員工問了,答覆居然是編號保密!還說根據上面提供的信息就能找到小行星!小夥伴們傻眼了,難不成又有黑科技面世?
好吧,編號當成商業機密大家可以理解,但你向IAU申請命名,你不給關鍵信息,你讓人家怎麼找?就算你不給出赤經赤緯坐標,起碼告知在那一片天區吧?
向IAU遞交的申請書,就算想用中文,但起碼也得中英文對照吧?
吉利的宣傳中,還提到「IAU近地小行星監測研究員姜萌,接收星球命名申請」。小夥伴們查了,IAU根本就沒有這個成員。IAU近地小天體工作組(Near Earth Objects)成員及小天體命名委員會(Small Bodies Nomenclature,簡稱SBN)成員都沒有這個人。這兩個工作組,都僅有一名中國人,是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博士。
非專業人士真的可以給小行星命名嗎?
非專業人士確實可以獲得小行星的命名權,而且小行星是唯一的允許非專業人士命名的天體類型。
天體的命名均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簡稱IAU)負責,其中,可以由普通愛好者命名的只有兩類天體。其一是彗星,不過彗星習慣上用發現者的名字命名(當然,彗星首先會有一個編號);其二是小行星,小行星是唯一的可以由發現者根據自己的喜好命名的天體,只要你有本事,你可以讓自己全家的名字都變成小行星的名字。
楊光宇(William Kwong Yu Yeung)先生是一位出生於香港的加拿大天文愛好者,他是國際上最多產的小行星獵手之一,截止2018年,他發現的獲得永久編號的小行星已經達2027顆,也具有這些小行星的命名權。迄今為止,他已經給數十個小行星命名,名字的來源涵蓋廣泛,包括他的父親、母親、妻子(命名為他妻子的小行星也是他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中學同學,當然,命名最多的是社會各界名人,比如多個娛樂圈明星。下表中的第5個,是用楊光宇先生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當然,這顆小行星不是他自己發現的,而是由其他人發現並命名的。所以,楊光宇先生基本上做到了用全家的名字給小行星命名!
如何給一顆小行星命名?
當前,IAU對小行星的命名有嚴格的規範,一顆小行星要獲得命名,需要經過下述4個過程。
當任何機構或者個人,發現了一顆新的小行星,需要向IAU的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MPC)報備,當MPC確認這個發現(包括確認這個小行星不是任何已知天體),這時會給這顆小行星一個臨時編號。臨時編號的命名規則,首先是發現的年份四位數字,然後是兩個字母,如有必要,後面還會有數字。比如1989 AC,2002 LM60.
確定小行星的軌道,並獲得小行星的永久編號。
當一顆小行星被發現以後,需要確定小行星的軌道,這樣才能對這顆小行星未來的行為進行預測,並且避免發生過段時間就找不到這顆小行星的烏龍事件。一般情況下,確定小行星的軌道需要這顆小行星經過至少4次回歸,也就是說需要這顆小行星圍繞太陽轉完4圈。這個時間是很長的,一般至少需要4年,距離太陽遠的小行星可能需要幾十年。
小行星的發現者向MPC遞交命名建議。
當小行星獲得永久編號以後,一般MPC會邀請它的發現者對其進行命名。小行星的發現者,可以在小行星獲得永久編號後的10年內享有這顆小行星的命名權。如果發現者想好了命名,需要向MPC遞交命名建議,當然,必須解釋自己命名的理由。
IAU審議命名,並通過。
發現者對小行星命名的建議,會遞交給小天體命名委員會,然後一個由15個專業天文學家組成的工作組對命名進行審核,如果工作組覺得命名沒有問題,符合小行星命名的慣例,命名就獲得通過。
小行星的命名獲得通過後,小行星中心會在其主辦的月刊《Minor Planet Circulars》公布,這時,這顆小行星的命名就最終得到了確認。
由這個命名流程,我們看到,小行星的命名是非常嚴格的,其中的關鍵是確定小行星的軌道。由於需要小行星完成4個公轉周期,所以,從一顆小行星被發現,到獲得一個命名,一般所花的時間不會少於5年。
當然,給小行星取名字不能全憑個人的喜好,小行星的命名必須符合一定的規範。IAU的官方指導文件指出,小行星的名稱必須滿足下述5點要求:
最好只包含一個詞語;
至少在部分語言中,這個名字是有確定發音的;
不得是帶有攻擊性的詞語;
不得與已有的小行星或者衛星的名字太接近。
另外,下述三類名稱一般也不會得到IAU的認可:
政治、軍事人物或者事件,除非相關人物已經逝世超過100年,或相關事件已經過去超過100年。
寵物的名字;
商業性質的命名。
當然,對個人發現者,一般也不會允許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所以,楊光宇先生擁有2000多顆小行星的命名權,但沒有一顆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對於天文機構發現的小行星,用自己機構的名字命名是允許的。比如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臨時編號為1980 XW的小行星,紫金山天文臺提議命名為紫金山天文臺(Purple Mountain)並獲得了通過,永久編號及名稱為(3494) Purple Mountain。
再議吉利這個事
了解了小行星的命名規則,很明顯,吉利這事完全不靠譜。筆者猜測,可能有兩種情況。其一,吉利在忽悠,這事純屬吉利搞出來的一個噱頭營銷,根本沒有發現新的小行星這回事。其二,這事肯定是噱頭營銷,不過吉利自己可能也被忽悠了,或許真的有這麼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或者疑似新發現的小行星,發現過程可能還真的和吉利有關係,但是可以申請命名這回事吉利也被忽悠了。
當然,就算真的有這麼一顆小行星,而且還是獲得永久編號的,這個命名申請也不大可能被IAU批准,因為這個命名明顯違反IAU的規定。
順便說一下,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有買賣天體命名的商業活動,有賣恆星命名的,也有買賣小行星命名的,甚至還有買賣月球地產的。不管買賣哪個,購買者一般都可以得到一個證書。所有的此類買賣行為都與IAU或者其他任何正規的科研機構無關,任何買賣行為都無法得到科學界的認可!
雖然對於小行星,有很多研究機構、個人有著對相當數量的小行星的命名權,但是,要想購買這些命名權也是被IAU規則所禁止的。同時,IAU也禁止任何個人或者機構,在兩個月內提議超過兩個以上的小行星命名。所以,即使像楊光宇先生這樣的小行星獵手,雖然有大量小行星的命名權,實際上他只能命名其中的一小部分,其他小行星的命名權,只能等10年過期還給IAU。
最後,也借用IAU官方對個人命名小行星問題的答覆:如果你想命名一顆小行星,那麼就自己去發現一顆吧!只要你能發現一顆,並且這顆小行星在你可以接受的時間內獲得永久編號,那麼如果你想用你家人的名字命名,沒問題!
與中國有關的小行星命名
1. 第一顆在中國發現的小行星:瑞華星,永久編號139
瑞華星由美籍加拿大天文學家詹姆斯·克雷格·沃森於1874年10月10日在北京發現,當時沃森帶領一個觀測團隊來中國觀測金星凌日,晚上在觀測雙魚座附近星空時,發現一顆11等的未知天體,最後確認是一顆小行星。因為還在中國,沃森請當時管理欽天監和算學事務的恭親王(道光帝第六子)為這顆星題名,恭親王在11月2日將其命名為瑞華星,意為「中華吉祥之星」。事後,沃森將其譯為Juewa,所以,這顆小行星的完整名稱為:(139)Juewa。
BTW,沃森還將自己1895年發現的第150號小行星命名為女媧,(150)Nuwa。
2. 第一顆由中國人發現的小行星:中國,zhongguo
1928年10月25日,由在芝加哥學習的中國天文學家張鈺哲先生發現於葉凱士天文臺,一開始獲得臨時編號1928 UF。這顆小行星隨後獲得永久編號1125,並被張鈺哲先生命名為中華(China)。但之後,因為沒有精確測得這顆小行星的軌道,天文學家丟了這顆小行星。(當時小行星的命名還沒有現在這樣嚴格規範)
1957年,紫金山天文臺發現一顆小行星(張鈺哲先生時任臺長),臨時編號1957 UN1。根據張鈺哲先生的意見,這顆小行星替代了丟失的1928 UF,獲得永久編號1125,並被命名為中華(China)。
1986年,歐洲南方天文臺發現一顆小行星,並獲得臨時編號1986 QK1,後被確認就是1928 UF(之前已經被觀測到兩次,有臨時編號1975 VH1、 1981 WY6)。隨後,1988年,這顆小行星獲得永久編號3789,並被命名為中國(Zhongguo)。
1978年,為紀念張鈺哲先生在天文學上的傑出貢獻,哈佛大學天文臺將1976年10月23日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張」,編號為第2051號,即:2051 Chang.
3. 與中國有關的一些第一
a)第一顆用中國名人命名的小行星:1802 Zhang Heng,1964 TW1(張衡)
b)第一顆中國地名命名的小行星:2045 Peking,1964 TB1(北京)
c)第一顆中國縣名命名的小行星:3611 Dabu,1981 YY1(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
d)第一顆由中國神話人物命名的小行星:4047 Chang'E,1964 TT2(嫦娥)
e)第一顆由中國學校命名的小行星:4073 Ruianzhongxue,1981 UE10(浙江瑞安中學)
f)第一顆由中國機構命名的小行星:4245 Nairc,1981 UC10(Nanjing Astronomical Instrument Research Center,南京天文儀器研究中心)
g)第一顆由中國天文愛好者名字命名的小行星:4730 Xingmingzhou,1980 XZ(已故中國天文愛好者周興明)
h)新中國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3960) Chaliubieju,1955 BG(查劉璧如女士)
以上小行星全部由紫金山天文臺發現。在張鈺哲先生的領導下,紫臺在1955年到1983年間,共發現了149顆小行星。紫臺發現的小行星,有大約一半使用了中國的地名進行命名,我國大部分的省及省會都得到了命名。
4. 發現小行星的中國人及研究機構
下表匯總了IAU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MPC)記錄的發現小行星的中國人及研究機構,表中僅記錄了已經獲得永久編號的數據,所以數據與大家印象中的數據相比偏少很多。同時,一些知名的個人或機構不在表中,比如發現了近百顆小行星的星明天文臺。
機構
注1:Jun Chen,女,筆者未能查到她的中文名,先後畢業於北京大學及夏威夷大學,10顆小行星均為她與其他人共同發現。可能已經加入美國國籍。
注2:第2和第4可能是香港或澳門人,第8到第13是臺灣人。部分人暫時未能查到其中文名。
5. 獲得小行星命名的中國天文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