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 |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 周日 · 視頻天象
文章來源:https://www.space.com/how-stars-are-named.html
翻譯:李遠飛
校譯:王延昕
編排:關關
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
如這張星座圖所示,大熊座α(Dubhe)源自於阿拉伯語,這張圖出自於一套1824年出版的星座卡《天空之鏡》(Urania's Mirror) 。
單從地球上,我們就可以看到成千上萬的星星。而在銀河系裡,則有數千億顆恆星。當天文愛好者和天文學家們想要觀察和研究天上這些閃閃發光的物體時,如果大家都能用同一個名字來稱呼它們,那就再好不過了。
嚴格意義上來說,所有人都可以給任何星星取任何名字。但是如果一顆星星的名字要被職業天文學家統一地使用的話,它必須先從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那裡得到批准,該組織已有一百年的歷史,由一萬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天文學者組成。
在2016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天文學家埃裡克·瑪瑪傑克(Eric Mamajek)發起了IAU星名工作組(Working Group on Star Names,WGSN,以下簡稱工作組)。創建這個工作組的動力來源於2015年IAU組織的首次命名活動「NameExoWorlds」,該活動邀請公眾來為一系列系外行星和它們的寄主星命名。
2015年IAU NameExoWorlds活動最終確認的14個恆星名與31個系外行星名
這個比賽收到的投稿讓他們注意到了一個問題:重複的名字。比賽投稿中最常出現的名字有很多都早已分配給了木星和土星的小行星和衛星們,所以比賽組織者們不得不從同一神話傳說或是同一文化傳統中用相關的名字作替換。
在談到如何命名一顆恆星時,瑪瑪傑克說道:「與其讓一個可能連這顆星星都從未見過的人隨意開玩笑地起個新名字,不如優先考慮那些被世世代代觀星者們所熟知的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名字不是嗎?」
而後在2019年的第二屆「NameExoWorlds」比賽中,IAU作出了對參選名字更嚴格的要求。在這時,委員會又意識到了一個新問題:當時沒有一個官方承認的恆星名字目錄,以防這些名字在以後被重複使用。「我就在想,有什麼能防止你命名一個系外行星為織女星(Vega)呢?」瑪瑪傑克說。
「IAU支持並鼓勵行星世界命名活動這樣的構想,但需要有關已命名恆星的專業知識。」瑪瑪傑克說,「我們的工作組擁有在文化天文學上的專家和歷史學家。」
工作組致力於完成這兩項工作:一、確定已使用的恆星名稱的標準化版本;二、在這個系外行星大發現的新紀元中(小編註:1995年在類太陽星周圍發現第一顆系外行星)為選擇和分配新名字制定準則。到目前為止,由來自11個國家的19位天文學家和歷史學家組成的星名工作組已經認可了300多顆恆星的命名,並將會繼續在世界文學的長河中尋找更多的名字。
星星命名那些事兒,古代vs現在
現有的從阿拉伯文化、古希臘文化和其他文化中延續下來的星星名字可以在各種各樣的星圖和天球儀或是一些有年代的書裡尋找到,例如Star Names:Their Lore and Meaning,(直譯:星星的名字:它們的傳說和意義,沒有中文翻譯出版,英文版可以在這裡找到:http://penelope.uchicago.edu/Thayer/E/Gazetteer/Topics/astronomy/_Texts/secondary/ALLSTA/home.html)由一位出生在美國威斯康星州的商人、業餘天文學者理察·欣克利·艾倫(Richard Hinckley Allen)在1899年編寫完成。(多福出版社Dover Publications在1963年重印了此書)。
A Dictionary of Modern Star Names(Sky Publishing, 2006)(直譯:現代恆星名字詞典,無中文出版)出版後,關於阿拉伯文化裡怎麼命名恆星的專家意見在英語世界得到了廣泛的普及。這本書以阿拉伯研究專業教授保羅·庫尼奇(Paul Kunitzsch)數十年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由他和蒂姆·斯馬特(Tim Smart)共同撰寫。
天文學家們早已普及並理解了天空中最明亮的一些恆星的名字,例如天狼星Sirius和織女星Vega。然而那些不是那麼有名的恆星則在不同的書籍和文章中以各式各樣的名稱被提及。工作組引用了仙王座最亮的恆星(註:現在官方名字為Alderamin)作為例子,它曾被稱為Alderanin , Alderamin , Alderaimin , Alderaimim和Al』deramin。
工作組在2018年發布的報告中指出:「這和IAU在過去一個世紀給(太陽系的)行星、行星衛星、小行星、行星表面特徵/地形和給星座的處理方式不同,這些都具有官方的、獨一無二的、按字母順序組成的IAU(認可的)專有名稱。」
直到最近,恆星名字的問題對專業天文學家們的影響都不大,當他們提及某個恆星時,與其使用專有名稱,他們更經常用編號(designation)。編號就是一個結合了字母和數字的名字,在一個星表中用來稱呼特定的一顆恆星。
「編號確實很靠譜,」瑪瑪傑克說,「舉個例子,南魚座最亮的星星北落師門(Fomalhaut)的HD編號是HD 216956,」這是亨利·德雷珀星表中的一個條目,該星表包含了350,000多顆恆星,被專業天文學家廣泛使用。
但是「數字讓人過目即忘,」瑪瑪傑克說。隨著更多系外行星被發現,「恆星現在正從天空中的一個小亮點變成(尋找系外行星的)目的地。」因此,專有名稱變得愈發重要。
星體的阿拉伯本土名稱,來自於阿卜杜勒·拉赫曼·蘇菲在公元964年前後撰寫的「恆星星座書」的15世紀副本。
從一開始,IAU就清楚地聲明了兩點:他們不會支持或認可星星名字的買賣生意,也不會幫忙應各種請求來分配星星的名字。
「我們隔幾周就會收到郵件請求我們以某人的愛人之名為星星命名。」瑪瑪傑克說,「這可不是我們做的事情。」
工作組的2018年報告中指出:「我們非常鼓勵源於世界遺產(天文遺產、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名字。比起新名字,常用的名字和某一文化中賦予過該恆星的名字將會被優先考慮。」
工作組在2016年曾發布了第一批獲批准的恆星名字,涵蓋了227顆明亮的恆星。這個目錄承認了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南門二恆星系統(Rigil Kentaurus,半人馬座α星古代使用過的名字)的名字,同時還有數十個航海者所用的星星名字。它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在古代名字的現代拼法上的爭端,例如名字曾有三十多種拼法的天鉤五Alderamin和北落師門Fomalhaut。
這些名字不會替換編號的存在,像亨利·德雷珀星表編號仍會被繼續使用。但是自從目錄發布後,我們就可以用固有名稱來稱呼這些恆星了,省去了在名字上的糾紛。它們的名字也不再會在無意間被用作其他小行星、衛星和系外行星系統的名字了。
工作組意識到他們能做的還有更多。在2018年發布的進展報告中,他們指出這個命名恆星的項目「為正式認可世界上各種文化對天體不同的命名法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在以前,這些各種各樣的天文命名法被嚴重地忽略了,或是直接被常用的恆星目錄排除在外。」
「保護恆星的名字指引你了解整個人類傳統,」瑪瑪傑克說,「拿起一個天球儀然後指向任何一個有名字的恆星上,每個名字背後都有整整一個故事呢。」
在遍尋了世界上關於天文歷史和文化的文學記載後,工作組在2017年又發布了第二批共86個恆星命名,這些名字來自澳洲原住民民文化、中華文明、科普特文化、印度教、瑪雅文明、玻里尼西亞文化和南非傳統等文化傳統。
命名新的恆星和系外恆星
由來已久的名字現在都已經被分配給了明亮的恆星,完全新起的名字最有可能被分配給系外行星系統。「大部分系外行星所在系統的母恆星都太暗了,肉眼不可見,所以它們都還沒有被命名。」瑪瑪傑克說。
在2019年,IAU舉辦了第二屆「NameExoWorlds」比賽並收到了112個參與國家的命名投稿。被提交的名字都向該國家的河流山嶽、作家、藝術家或是重要的虛幻或神話人物致敬,並且很多名字都出自土著語言。
星名工作組將繼續搜集世界各地關於恆星名字的資料。
112個國家和地區參加了2019年的NameExoWorlds活動,包括來自中國南京、香港與臺北的參與者。
「我們正試圖在IAU 2021年大會舉辦之前找到更多關於已有恆星名字的起源和歷史」瑪瑪傑克說,「我們有海量的資料來源。大部分容易獲取的資料我們已經找到;舊書的掃描版,以及直接谷歌百度就能搜到的事實證據等,這些我們已經都有了。」
星名工作組正在他們的網站上尋求幫助,從那些尚未被列入獲批准清單中的其他文明中發現古代天體名稱,特別是那些源於美洲、非洲、澳洲、玻里尼西亞群島和除了中日兩國以外的亞洲文明。
「這將是一項長期工作。我將一直奮鬥到底。」瑪瑪傑克說,「即使在未來,我們也將會研究同樣的恆星和行星,我們正在發現新的世界。在未來,我們提到特拉比斯特TRAPPIST-1 b,c,d時,我們不會再用字母來稱呼它們了。我們將會使用名字。」(小編註:特拉比斯特TRAPPIST是位於智利但由比利時天文學家遠程遙控的自動望遠鏡,全名是凌星行星及原行星小望遠鏡[TRAnsiting Planets and PlanetesImals Small Telescope]。2016年5月使用該望遠鏡首次發現該恆星系統中存在行星,因此該恆星被命名為特拉比斯特-1,後加b-h的字母表明各行星離恆星的距離順序。)
責任編輯:王延昕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晴夜
加入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