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夜間能肉眼看到的星星有6000多顆,均以命名,甚至還有一些無法肉眼看見的星星、星雲或者星團,只要是望遠鏡下比較明顯的,都有了名字。
在地球上,我們能肉眼看見的恆星,基本都在8000光年以內,總共6000多顆;但是以地球為中心的8000光年內,有數億顆的恆星,由於距離和亮度的原因,它們當中的絕大部分恆星我們無法肉眼看見。
比如參宿四是一顆非常亮的恆星,在夜間我們很容易看到,距離地球有640光年;而巴納德星距離地球只有6光年,是距離太陽系第二近的恆星系統,但是我們無法肉眼看到巴納德星,因為它實在太暗了,視星等9.54,直到1916年天文學家巴納德才發現它。
肉眼可見的星星中,除了少數幾顆是太陽系內的行星、彗星外,其他的都是銀河系內的恆星,有一些星星比較集中,可能位於星團當中,比如M45昴星團;也有一些呈霧狀的星雲位於銀河系之外,比如大小麥哲倫星雲、仙女座大星雲等等。
古人對星星的觀測,可以用來判斷方向,於是一些亮星在古代就已經有了名字,比如天狼星、貪狼星、織女星、海山二、星宿四等等。
我國古代把星空劃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有1000多顆星星,包含了北半球肉眼能看見的絕大部分亮星,西方文化則另有一套命名方式,伽利略發明望遠鏡後,天文學家能看到的星星更多了。
比如16世紀末,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用一生的時間精確測定了3000多顆恆星的數據,在17世紀,英國科學家哈雷,又補充了381顆南天恆星的數據,到了19世紀,天文學家阿格蘭德一共制定了324188顆星星的數據,製成了著名的《波昂星表》,其中包含了到視星等9的幾乎所有恆星。
而法國天文學家梅西耶,在1751年製成《星雲星團表》,其中有110個星雲或者星團,這些天體都可以稱作「梅西耶天體」。
隨著望遠鏡技術的提升,到了1880年,天文學家德雷耶爾製成《星雲星團新總表》,其中收錄了7840個天體(星雲或者星團),稱之為NGC天體,其命名方式一直延續至今,我們用普通望遠鏡能看見的星雲或者星團均在其中。
到了近代,大型天文望遠鏡和空間望遠鏡的出現,極大擴充了天體的觀測範圍,比如歐洲的蓋亞衛星,在2015年9月的時候,發布了一份星表,其中包含10億1420萬顆恆星的數據,這些恆星均有著統一的命名方式,這已經遠遠超過了人類肉眼看見的星星。
即便如此,在銀河系中也有更多恆星未命名甚至還未被發現,要知道銀河系中有近2000顆恆星,是人類記錄恆星數目的100多倍,偶爾也有一些恆星爆發超新星事件,然後讓我們肉眼看到十分遙遠的天體。
比如2008年3月19日發生的GRB 080319B伽馬射線暴,就是一顆75億光年外的超新星,其視星等最亮時為5.8,在肉眼可見範圍內,這也是目前肉眼可見的最遠天體。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