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知的以中國人命名的星星有:
1.祖衝之小行星——1964年11月9日,由紫金山天文臺1964年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為1888的小行星命名為「祖衝之小行星」。
數學家祖衝之
2.郭守敬星——1977年,經國際小行星研究會批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把在1964年發現的編號為2012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郭守敬星」。
郭守敬元代科學家
3.張衡小行星——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為紀念他在天文學上的貢獻,第1802號小行星就是以他的名字「張(Chang)」來命名的。
地震儀與張衡
4.張鈺哲星——1978年8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出版的《國際小行星通報》第4420期公布,把美國哈佛大學天文臺把他們發現的正式編號為2051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張鈺哲星」。
5.沈括星——1979年7月1日紫金山天文臺將在1964年11月9日發現了第2027號小行星命名為「沈括星」。
宋代科學家沈括
6.邵逸夫星——1990年3月11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根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申報,正式批准將該臺於1964年10月8日發現、國際永久編號第2899的小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
教育家邵逸夫;很多大學都其捐贈的「逸夫樓」
7.陳嘉庚星——1990年3月31日 ,中國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 ,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在1964年11月9日 新發現的第2963號行星,命名為「陳嘉庚星」 。
愛國華僑陳嘉庚
8.吳健雄星——1990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將國際編號為2752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吳健雄星」。
原子彈之母吳健雄
9.張果喜星——1993年6月5日,張果喜得到了一項特殊的榮譽: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他們發現的3028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張果喜星」!
10.田家炳星——1993年9月,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決定將該臺1965年12月20日發現的、國際編號第2886號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
11.葉叔華星——1994年,紫金山天文臺將他們新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葉叔華星」。
12.蔡繼有星——1995年8月28日。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和香港新華集團舉行「蔡繼有星」命名大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亦把「5389號」小行星命名為「蔡繼有星」
13.李曉華星——1996年3月1日,北京中國大飯店的大宴會廳裡燈火通明,「李曉華星」命名典禮紀念大會在這裡隆重舉行。1964年10月30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科學家驚喜地發現一顆新的小行星,當時編號為第3556號。
14.李達三星——1996年5月3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根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申報,正式批准將該臺於1957年10月31日發現,國際永久編號第3812的小行星命名為「李達三星」。
15.王寬誠星——1998年10月5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根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申報,正式批准將該臺於1957年10月31日發現、國際永久編號第4651的小行星命名為「王寬誠星」。
16.曹光彪星——1998年10月5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根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申報,正式批准將該臺於1981年11月27日發現、國際永久編號第4566的小行星命名為「曹光彪星」。
17.查劉璧如星——1998年10月,國際小行星中心批准,國際編號為3960號小行星以香港婦女界著名人士查劉璧如女士的名字命名為「查劉璧如星」。這顆小行星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1955年1月20日發現並提名。
此星以著名人士查劉璧如的名字而榮譽命名,查劉璧如女士熱心社會公益,為中國的科學及婦幼教育、衛生等社會福利事業作出了顯著貢獻。」
18.巴金星——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觀測中心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於1997年11月25日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是「8315」的小行星。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通報35491號通知國際社會,命名為「巴金星」。
文學家巴金
19.袁隆平星——1999年10月。年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8117)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0.談家楨星——1999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根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申報,正式批准將該臺1964年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第3542的小行星命名為「談家楨星」。
21.曲欽嶽星——1999年,國際編號為3513號小行星獲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正式被命名為「曲欽嶽星」。第3513號小行星是中國紫金山天文臺1965年10月16日發現的,並得到國際小行星組織認可 。
22.錢學森星——2001年12月21日。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將其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763號的小行星命名為「錢學森星」。3763號的小行星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1980年10月14日發現的。
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
23.貝時璋星——2003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根據中國國家天文臺的申報,正式批准將該臺於1996年10月10日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第36015的小行星命名為貝時璋星。
生物學家貝時璋
24.武衡星——2004年3月18日。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提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將其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為56088的小行星命名為「武衡星」,以此紀念我國這位已故科技戰線傑出的領導者和組織者。
25.一行小行星——為了紀念一行的功績,人們將小行星1972命名為「一行小行星」。
唐代僧人一行
國際上行星的命名流程:
在國際上,小行星是不會對外出售的,正常獲得的流程有兩種:
一種是對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就像史蒂芬霍金,就擁有一顆國際認證的星星。
第二種是:需要自己日夜觀測到一顆未被發現的星體然後提交給NASA國際天文聯合國進行審核,審核時長為2-3年不等,審核是否能通過也是待定,所以正常的命名一顆星星對普通人來說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需要注意的是,行星是不能以人名命名的,命名的都是小行星!
身為普通人,不是科學家也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嗎?
答案是能也不能!
為什麼這麼說呢?且看下面詳解。
星協介紹
直接電商網站(某寶某東就可以)搜索「星協命名權」即可買到星星命名權。
而且還有以下活動:
一、據說星協在每年11月份出版天文類書籍,書裡主要記錄關於天文學的一些知識還有每個用戶在購買星星時所寄託的美好。
二 、 星協每年還會在全國隨機的城市舉辦星空展覽,會免費邀請購買過的用戶參加見證他們曾經在星協留下的小美好!在展覽上會有很多互動環節找到您那時命名的那顆星。
三、星協給每一顆星星都帶來了一份數據,星協致力於整合天文臺和各類存儲數據的商業機構聯合存儲星協數據讓數據更廣泛的存儲直到永恆。
小編搜索資料才發現,這個星協價格現在才五百塊左右,意不意外,反正我是震驚的!
不過真正搜索之後才發現,原來星協命名是假的,不是真正被國際認可的命名,就是自己開發的軟體,告訴你這個星星叫什麼,可以按照買家意願來命名。
不過買來送給女票也挺浪漫的呀!
說回正題,真正被國際認可的命名是買不來的。
命名權現在全球唯一有資格的是國際天文協會,命名一顆具有價值的星星,需要各自國家官方天文機構向國際天文協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並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天文協會聯席討論評估後才能決定是否命名,一旦命名須通報世界最強的的幾大太空強國(即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天文主管機構,五大理事國全部通過或無異議後,這項命名才會真正被全世界接納和承認!
所以還是很難的!
我是,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