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研究者在臺灣發現了一種當地特有的蝸牛新種——彩虹大臍蝸牛(Aegista diversifamilia)。這種蝸牛一直以來都被誤認為是在臺灣地區廣泛分布的臺灣大臍蝸牛(A. subchinensis)。研究論文於10月13日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動物之謎》(ZooKeys)上。果殼網就此對論文第一作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的黃致維進行了採訪。
臺灣大臍蝸牛於1884年首次發現,是一種在臺灣廣泛分布的蝸牛。2003年,論文共同作者之一,臺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李彥錚注意到,由於地理隔離的存在,在中央山脈東西兩側生活的臺灣大臍蝸牛的形態存在差異。李彥錚提出,當時鑑定出的臺灣大臍蝸牛中可能存在隱存種(cryptic species)(編者註:隱存種即外觀相似,遺傳特徵截然不同的物種,彼此間有生殖隔離)。
為了驗證這一猜想,黃致維、李彥錚以及來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和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研究者一起,利用三個分子標籤,並結合形態學分析,分析了這兩種親緣關係較近的蝸牛之間的差異和聯繫。
研究者對蝸牛的每個基因的系統發生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與山脈西部的臺灣大臍蝸牛相比,山脈東部的臺灣大臍蝸牛和蠕蟲大臍蝸牛(A. vermis)的關係較近,後者是一種生活在石垣島的相似物種。後來他們確認,這種之前被認為是來自臺灣東部的臺灣大臍蝸牛實際上是一個新種,並將其命名為彩虹大臍蝸牛(Aegista diversifamilia)。
這次新命名的彩虹大臍蝸牛。圖片來源:eurekalert.com
黃致維向果殼網介紹道,彩虹大臍蝸牛是臺灣特有種,目前已知分布於臺灣東部的蘭陽溪以南和花蓮區域。這種蝸牛棲息在低海拔的闊葉林中,通常生活在比較潮溼的環境中。這一類的蝸牛很敏感,受到驚擾的時候,會快速的將肉體縮進殼內,要等很久才會再出來。它們一次可以產下20-30粒卵,孵化時間約一個月以上。
這一蝸牛新種與臺灣大臍蝸牛相比,殼的尺寸更大,外形更扁平。除了中央山脈,這兩種蝸牛面臨的地理隔離還有蘭陽溪,這也是第一次證明了蘭陽溪對低海拔陸棲生物的地理隔離作用。那麼蘭陽溪對其他低海拔陸棲生物是否會產生同樣的效果,以及今後是否還會有類似彩虹大臍蝸牛這樣的新種被發現呢?對此黃致維認為,河流等地形對於動物的長時間阻隔,而使之形成遺傳分化的例子相當普遍,尤其是在擴散能力比較不好的生物中(例如蝸牛)。他指出:「我認為臺灣也有很多其他低海拔陸棲生物會出現類似的現象,只是缺乏人去研究,尤其是無脊椎動物,因為這類的基礎研究需要有分類學、遺傳學、演化學等知識,還要有野外採集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研究經費的支持。對於地理阻隔效應的研究,以往大多集中在擴散能力比較好的脊椎動物,但依然發現有相當多物種都出現了被高山山脈或丘陵阻隔,產生遺傳分化的現象。這顯示出臺灣的複雜地形是促成遺傳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的原因之一。」
這次鑑定出的新種蝸牛另一個十分亮眼的地方就是它獨特的種名——diversifamilia,這個種名具有十分特別的意義。黃致維表示:「我們將新種取名為diversifamilia,意思是多元化(diversity)的家庭(family)。臺灣在2013年時曾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等三個修正法案,簡稱即為『多元成家』。同時,世界其他一些地區也正在爭取或是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其次,作者們與相當多的學術領域的工作者都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另外有肺類蝸牛(Pulmonata)是雌雄同體的生物,我認為他們也象徵了多元的性傾向,以此為名最適合不過了;最後,我們將蝸牛的中文名取名為彩虹大臍蝸牛,是因為彩虹正是LGBT群體的象徵,以此為中文名,簡短又能代表種名的意義。」 (編輯:球藻怪)
擴展閱讀
和蝸牛一樣,許多動物都是雌雄同體,這可不代表它們的生育大事全都自己解決了。它們的「分工」是怎樣呢?有一些物種會和平合作、交換精子,還有一些可就比較暴力了……
請戳「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