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要高考了,祝福所有的考生考出自己的最好水平,超常發揮!然後:
重點是「蒙的全都對!」高考時遇到不會的很正常,別慌!考驗「蒙功」的時刻到了!面對明天的高考,小編整理了高考各科蒙題技巧,實用技巧還是娛樂段子?你說了算!
先記住口訣:三長一短就選短,三短一長就選長;兩長兩短就選B,參差不齊C無敵。英語選C,數學選B!
下面是分科技巧,記好嘍~
→ 高考數學選擇題怎麼蒙?
1.答案有根號的,不選。
2.答案有1的,選。
3.三個答案是正的時候,在正的中選。
4.有一個是正X,一個是負X的時候,在這兩個中選。
5.題目看起來數字簡單,那麼答案選複雜的,反之亦然。
6.上一題選什麼,這一題選什麼,連續有三個相同的則不適合本條。
7.以上都不適用的時候選B。
→ 高考英語選擇題怎麼蒙?
none no nothing nobody 選none,
anthing nothing…… 選nothing
非謂語選ed或ing
should would……選should或不填
冠詞選幾個選項的交集
時態也先交集原則,然後有過去進行選,沒就選一般過去
動詞短語也是交集,還是選不出來就選C
→ 高考語文選擇題怎麼蒙?
1.採取排除法,「縮小包圍圈」
不一定要先去找答案,最好先排除迷惑選項。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迷惑項數量多,四個裡面佔了三個,錯誤比較容易發現。容易排除的迷惑項排除掉了,迷惑項數量減少,檢查剩下的選項就要容易一些。這就是採取排除法,好比逐步「縮小包圍圈」。
2.互相做比較,利用序列差。
什麼叫做「序列差」呢?有一些選擇題,有雙重序列,題幹上有1、2、3、4,選項裡面有A、B、C、D,兩個序列之間的矛盾,就是序列差。迷惑選項總是要「露馬腳」的。前面說過,各人的知識情況都不一樣,在各個考生眼裡,迷惑選項「露馬腳」的先後次序也不一樣。找到了一個「露馬腳」的迷惑選項,就可以否定一兩個選項;再找到了一個「露馬腳」的迷惑選項,又可以否定一兩個選項。一個選項被否定,就造成了另一個選項的不可能,於是題幹序列和選項序列之間互相映襯,互相「揭老底」,產生了空檔,正確答案往往就出來了。
→ 高考理綜選擇題怎麼蒙?
1.信息特徵法
史上最牛的高考理綜蒙題方法之一就是信息特徵法,是根據試題提供的各種信息,如結構特徵、位置特徵、性質特徵、組成特徵、現象特徵、數值特徵等進行大跨度、粗線條的分析,推理或聯想的一種方法,可以做到去表象、抓實質,融會貫通,快速求解。
2.計算推理法
史上最牛的高考理綜蒙題方法之二,計算法是根據命題給出的數據,運用公式推導或計算其結果並與備選選項對照,作出正確的選擇,這種方法多用於涉及的量較多,難度較大的題目。
3.審題法
審題是解題的關鍵,一般來說,高考理綜試卷比較簡單或一般難度的試題應該閱讀兩遍;而題幹較長、信息量較大的綜合試題,審題是要注意:
1.對理綜題幹所述內容有一個大體輪廓。
2.確定研究對象,弄清高考理綜題中的已知、未知、設問等相關條件。
3.找出理綜題相關知識點之間的聯繫,從題目本身獲得相應的信息。
→ 高考文綜選擇題怎麼蒙?
△ 地理選擇題篇:
1.信息:考查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在文綜卷每個角落都有體現,那麼考生通過對題目材料的閱讀,抓住這些內容:這段材料主要圍繞哪些方面來闡述?閱讀中你聯繫了哪些地理知識?題目的要求是什麼?等等
2.體現:根據聯繫的地理知識,體現了地理知識的哪些特點,哪些規律和原理?內在的邏輯等等
3.現實中能用的:現在的考試,多數題目圍繞在現實中能應用的,能講得通的,能最大限度體現優點的,也就是所謂的運用吧!
△ 政治選擇題篇:
1.角度。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看問題,黨的角度、政府的角度、企業的角度、個人的角度等等。
2.目的。做任何事情,新政、新方案,背後都是為了體現某種目的,把這個目的找到是關鍵所在。
3.匹配。不同主體和相應的點進行匹配,例如說黨和執政匹配,和黨的性質和特點匹配,政府和行政匹配,政協和協商匹配等等。
4.現實中能講得通。無論是一種新方案,還是一種舉措,帶來的影響有多大,都是以現實為依據,在現實中講得通,並且根據材料和題的需要,來確定正確的答案。
5.依據。根據所學的知識,任何題目都在一定的知識框架下組件的,因此說找到相應的答題依據是解題的關鍵所在。
△ 歷史選擇題篇:
1.意圖:在做題的時候,如果考生能明白命題人的「意圖」材料內容的意圖,答案的意圖,那麼這道題目基本上就很明確了,當然需要考生具備一定的高度和基礎,如果考生不能有效的獲取題目的信息,基礎也欠缺很多的話,很難在短時間內把題做對,這裡對這個關鍵詞作詳細的講解。
2.匹配:就是說你在答歷史題的時候,答題內容一樣要與所給的材料、時間、不同時間段的政治和經濟等特點、分值、立場等匹配起來。這樣的話,你才能百發百中,最大限度的得分。
(親愛的的同學們,高考還是要看實力的,以上僅供娛樂參考!加油!!)
您還有蒙題技巧?評論裡告訴考生吧→
更多高考內容,關注2017年網易教育高考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