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疫情影響之下,如何利用園藝療法恢復身心愉悅
疫情當頭,人們日日宅在家中,情緒需要一個宣洩口,園藝療法被越來越多人提及。
園藝療法最早起源於英國。早在1699年,一位名叫李那託·麥加的英國人就在《英國庭院》中對園藝的治療效果有了記載:在閒暇時,您不妨在庭園中挖挖坑,靜坐一會兒,拔拔草,這樣會使您永葆身心健康,這樣的好方法除此之外別無他途。植物和園藝到底有何能量?自然對於人類健康有何益處?在歐美及日本等國,已經成熟地在醫院、學校、療養院、監獄等場所的綠化中發揮園藝療法能效,將景觀療愈場所作為提供園藝療養活動的特殊空間,設計中也根據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有側重地進行了建設。
園藝療法其實最近幾年都是行業的一個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人將侍弄花草當作閒暇時的一大樂趣,無論是花卉園藝展,還是居家空間的裝飾,都可以感受到他們對園藝的熱情。美好的生活,莫過於手持花剪在花園中度過。
特別是在2013年之後,家庭花卉綠植消費的增長和園藝產品的創新所呈現的漸進式升溫狀態,以及不少研究證實的園藝行為能夠幫助抑鬱症、焦慮症等病人減輕壓力、改善情緒及恢復健康的案例,更讓行業堅定要在園藝領域創造一個與眾不同的未來。
以陽臺、露臺、庭院為載體的園藝空間,同樣也是園藝景觀療愈的一種形式。它似乎有種魔力,使不少在城市中奔波忙碌的人以及老人、小孩一來就想待上很久,在露臺裡喝喝下午茶,順便體驗繪畫、插花、組合盆栽等活動帶來的心靈慰藉。
例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地牙哥瑞迪兒童醫院,在360平方米的療愈花園中,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個富有安全感、想像力以及深刻寓意的童話世界。海星狀的凳子、彩色的風車以及牆面上用彩色金屬板拼出的動物造型,讓他們在美好的光景中對抗疾病。
而在老齡化程度相對較高的日本,設計者們在醫院等綠地建設中普遍側重於弱勢群體。如北九州市的西野醫院,將其自有的優美山地環境及建築作為開展園藝療法的場所,對約半數喜愛園藝操作活動的老人產生了積極影響。
其實,園藝是一堂生命課。長期關注兒童與自然議題的美國作家理查洛夫曾說,現在的孩子都有「大自然缺失症」,但這並非醫學病症,而是小孩已不再和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現象,與自然逐漸疏離。現在很多父母不放心把孩子放在大自然的環境裡面,有潔癖、擔心骯髒、危險、不喜歡植物等,外加科技設備的誘惑,促使小孩不再欣賞自然生態之美。
所以,疫情當下,我們有時間靜下心來,讓我們熱愛園藝,讓植物與生命之間有更深層次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