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臺灣道教嗣漢第六十四代「張天師」張源先上月病逝,接班人選競逐激烈。第六十三代天師之子張美良現身稱張源先「篡位」,違背先父襲位遺囑。而此前,臺灣和大陸的兩個「張天師」的「舅甥爭鋒」也曾熱火朝天,究竟誰是皇帝敕封,誰又是道統傳人?
儒釋道在中國長期的王朝式統治地位,導致了一些特殊世襲貴族存留至今。嫡系傳承到底意味著什麼?在現代它是否具有廣泛意義?繼孔子後世「衍聖公」傳承之後,鳳凰文化再次梳理道教「張天師」傳承史,冀以展現一個我們幾乎遺忘的真實文化影像。
張天師張源先舉行奏職儀式。/時報周刊
歷代張天師均受到朝廷敕封,統領道教一切,位高權重。如今,臺灣和大陸都有張天師出現,孰是正統傳承,引起一場天師大鬥法。
「張天師」不是神話故事中的人物,而是活生生存在,代代相傳。不過,臺灣有六十四代的張天師,大陸也有六十五代的張天師。兩代張天師怎麼會同時存在,鬧出雙包?
臺灣第六十四代張天師名叫張源先,大陸第六十五代張天師叫做張金濤,嚴格來說,論輩分,大陸的張天師還要稱臺灣的張天師為「舅舅」。對於同時存在兩代張天師的情況,張源先顯得有些不悅,他說:「我都還活著,怎麼會有第六十五代張天師?太離譜了!」
張源先表示,天師的傳承有一定的規矩:下代繼承上代之傳統職位,有遺囑從其遺囑,無則從其家族會議決定。傳子不傳弟,傳弟不傳侄,傳侄不傳叔,傳叔不傳族人,傳族人不傳族外人,親疏分明,長幼有序,向無紊亂。
中國道教嗣漢天師府組織規程第二章第七條也寫到:嗣漢天師依照歷代天師傳統,以嫡系長子(有遺書從其遺書,無則從其家族會議決定,以為其血統為原則)繼承之,稱謂為「嗣漢○○○代天師張○○教主」。
因此,張源先也說,「有關六十五代天師繼承人之選定,亦得由六十四代天師遵循祖制指定人選。某人自稱為六十五代天師,如此行徑罔顧倫理,不尊重現任六十四代天師,根本就是企圖破壞祖制規矩。」
傳承必有血緣關係
雖然已經進入民主時代,連總統都是由老百姓投票選出來的,張源先說,天師的繼承仍然要遵照傳統。最基本的條件是,天師一定要姓張,也要有張氏家族的血緣關係。
如果按照這樣的規矩,張金濤就不符合六十五代張天師的「身份」。張源先解釋說,張金濤的母親叫做張稻香,乃是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的二女兒,而且,張稻香是嫁給姓魯的,張金濤本來應該是叫做「魯金濤」,「張金濤只能算是六十三代天師的外孫,不是嫡系子孫。」
張源先又說,女兒嫁出去就是別人家的人了,生的小孩也是別人家的血統,血緣是無法分解的,「張金濤不是屬於我張氏血脈,按照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教祖遺訓,他根本不能繼承為六十五代天師!」
其實,張源先相當介意的是,「第六十四代天師還建在,豈有出現第六十五代天師的道理!」那麼,他對於真正的第六十五代天師傳人,是否已經有了人選?張源先表示,「下一代天師的人選已經在我心中,這是天機,不能事先公開。」
當初,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也有一個兒子,叫做張允賢,本來應該就是接任第六十四代天師的第一人選,不過,張允賢卻在民國四十三年因病去世,張源先則是張恩溥的堂侄,為了傳承的原因,才會提前從軍中退伍跟著張恩溥學道。
張源先拿出當年的退伍令,他是在民國四十八年以陸軍上士文書階級退伍,退除役的原因則是寫著「繼承教統」。「我從軍旅生活退伍之後,專心跟著六十三代天師學習,一起生活,前後將近三年。那時候,大家也都知道我是天師的傳人,但是,我不會外出招搖,也不會對外自稱是天師的傳人,如果這麼做,這是對長輩不尊敬。」
民國五十六年時,張源先又申請回軍中,考取陸軍官校專修班,五十九年晉升為陸軍中尉。不過,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在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羽化,依照天師的傳統繼承規矩,張源先在民國六十年二度退伍,正式就任為第六十四代張天師。
下一頁:大陸「張天師」為何身份遭質疑?
更多文化內容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