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天,梵淨山下寨抱村的455戶群眾不用再上山找柴了。一周前,貴州省銅仁市梵淨山管理局太平鎮管理總站給他們免費發放了電磁爐和全套炊具,一起送來的還有森林防火的科普宣傳。像這樣的「節柴改灶」行動已經在梵淨山所在印江、江口、松桃3縣開展了兩年,隨著5000多戶群眾不再燒柴做飯,森林火情不斷減少。從單一禁止,到管理與服務相結合,銅仁市正在探索一套管理世界自然遺產的新機制。
梳理權限共管共建
梵淨山是武陵山脈的主峰,2018年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作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梵淨山擁有以黔金絲猴、珙桐等為代表的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原生森林生態系統,森林覆蓋率達96.5%,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梵淨山總面積41900平方千米,管理權限涉及3個縣和10多個部門。為此,銅仁市專門重組了梵淨山管理局,制定了《銅仁市梵淨山管理條例》,實施了《梵淨山社區共管共建實施方案》。為確保涉及梵淨山的執法權限不交叉、不遺漏,他們梳理了與梵淨山保護管理相關的部門的行政執法權力清單,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既整合了各方資源,又節約了行政成本,保護管理工作高效推進。
銅仁市建立了梵淨山世界自然遺產地區域執法協作機制和資源管理聯動機制,形成了江口縣、印江縣、松桃縣和市直有關部門協作聯動執法和聯合管理各類自然資源的工作格局。為了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社區可持續發展,積極探索社區共管共建的模式,減輕了群眾對梵淨山資源的利用和依賴度,緩解了保護與發展的矛盾。
民生導向群眾受益
江口縣快場村位於梵淨山的進山通道上,無論觀景還是歇腳都是一個絕佳位置,可這裡曾經卻是一個髒亂差的貧困村。梵淨山管理局從開展鄉村文明行動入手,通過支部引領、村組帶頭、群眾自治,幫助村民制定村規民約、開設「垃圾兌換銀行」、整治人居環境,鄉風民風發生了根本轉變。
軟環境好了,好項目也越來越多。「我們引進戶外拓展、苗寨建設等幾個項目,打造『周末集市經濟』,讓更多農戶依託生態旅遊增收致富。」快場村駐村第一書記餘飛說。由於處於景區緩衝區,該村不能大面積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和畜牧養殖,村裡就搞起了生態養蜂產業,目前全村一半以上農戶養殖蜜蜂,因為綠色有機,供不應求,僅此一項群眾戶均增收八九萬元,快場村也走上了收入與環保互相促進的良性發展之路。
銅仁市在加強梵淨山管理中堅持民生導向,先讓群眾收穫生態紅利,再引導他們參與生態建設。用好遺產地的專項補助資金,向改善村寨基礎設施建設傾斜。在遺產範圍外,重點打造百裡錦江黃金旅遊觀光帶和梵淨山、主城區景點組成的「一帶雙核」精品旅遊線路,大力發展山地觀光旅遊產品。加大生態產業培育,建設食用菌、中蜂養殖等高效農業示範區,依託豐富優質水資源發展冷水魚養殖,帶動當地貧困群眾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受益者。同時積極改善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深入實施移民搬遷;積極兌現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2020年,兌現國家公益林面積16.4萬畝的資金242.3萬元。
運用科技提高效能
今年的國慶黃金周,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熱情不減,梵淨山景區雖然持續降雨,但每天都滿額接待。雖然面臨疫情壓力,但景區秩序井然,這得益於梵淨山管理局引入的「全網實名制分時段票務系統」「雙重安檢系統」和「人臉識別系統」,不僅提高了遊客的購票效率,還便於嚴格執行「區內遊,區外住」的規定。景區廣泛使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對遊客最大承載量、瞬時承載量和對資源、環境的影響等內容進行智能評估,為科學地管理梵淨山生態旅遊提供了依據。
梵淨山管理局建立森林防火大數據平臺,整合保護區基本建設項目和大數據平臺建設項目資金1327萬元,建立37個森林防火視頻監控點和24個路口視頻監控點,基本實現了重點區域火災預警監測全覆蓋。同時,建立了森林防火縣、鄉、村三級聯防機制和森林防火工作信息共享、部門聯動協作機制,做到森林防火聯合巡護、聯防聯控。
銅仁市注重不斷提高梵淨山野生動植物保護中的科技支撐力。今年8月,該市與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籤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聘請中科院郝小江院士、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彭華研究員為市政府顧問,為梵淨山野生動植物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先後與中國科學院、蘭州大學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開展遺產地水質、氣候、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等相關調查研究工作,建立植物監測固定樣地30個,安置動物監測紅外相機110臺。
(本報記者 呂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