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成都2月7日訊(記者 江瑤)上個月中旬,赫赫有名的越王勾踐劍從成都博物館提前撤退,這個月中旬,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的這件瑪瑙小動物配飾也要「走」了。不過,它們都不是回家休息,而是奔赴下一個國寶派對。
瑪瑙小動物配飾
這「小傢伙」到底有什麼魅力,被文博單位挨個點名,檔期不斷呢?別看它們小,別人可是古代的「吃瓜群眾」,見證了早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快來聽它們「講」過去的故事吧!
小動物細節
這件玲瓏別致的瑪瑙小動物配飾出土自廣西合浦縣堂排,共有十一件小動物,其中鵝為五件,虎六件。採用圓雕技法,簡練地表現動物的各部位,製作工整,形體準確,構思巧妙,形態生動。
這件配飾的原材料——瑪瑙出自西域,是「奇石」之一。奇石可以說是最早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輸入的大宗舶來品,包括瑪瑙、珊瑚、水晶等。它們或被做成裝飾品,或經過加工用來點綴器物,給人們的生活平添了異域風情。
而這些奇石打造的精美工藝品的出土地址就是合浦。
圍觀奇石來中國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合浦共發掘了800多座漢墓及窯址、城址等,出土文物數萬件,其中數量眾多的琉璃、琥珀、瑪瑙、水晶、綠松石等裝飾品,印度、希臘風格的黃金飾品等,均與當時繁榮的海外貿易有關。
合浦漢墓出土的瑪瑙主要以串飾的形式出現, 多與水晶、玉石、綠松石、琉璃、琥珀等材質的串飾組合。有橄欖形、算珠形、扁圓形、管形、葫蘆形等形狀 , 也有獅子等動物造型。顏色主要有紅色和紫紅色, 品種有截子瑪瑙、纏絲瑪瑙、苔絲瑪瑙等。
瑪瑙是膠體礦物,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矽。魏文帝《馬腦勒賦》雲: 「出西域,文理交錯,有似馬腦,故其方人固以名之。」說瑪瑙出自西域,是因為當時我國所開採者數量有限,大多來自西域、印度、波斯、日本等國的貢品,這些貢品常常是人們認識這種寶貝的重要途徑。《三國志·魏志》等文獻亦謂大秦及今柬埔寨拜林地區產瑪瑙。我國古代見於史籍的瑪瑙產地不多, 所以古人往往把珍珠、瑪瑙並列為「珠寶」, 可見在漢代其來源並不廣。我國許多地方的戰國、秦漢墓葬中都發現有瑪瑙, 但在古代已是海上交通港口的廣州和合浦等地漢墓出土最多, 這應該說, 與漢朝和夫甘都盧國、大秦國等的交通貿易有密切的關係。
在合浦漢墓中有瑪瑙飾物的出土,反應出漢時中原與西域已有廣泛交流,而瑪瑙小動物飾品見證了早期海絲的繁榮景象。
海絲交流見證者
海上絲綢之路指東西方國家間通過海路進行商貿活動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它形成於秦漢,發展於魏晉,繁榮於隋唐,更在宋元時代因陸上絲路的阻斷和航海技術的發展而達到鼎盛。海上絲綢之路綿延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至非洲東部,沿途串聯起了星羅棋布的港口。循著這兩條航線,巨舶寶船滿載絲綢、瓷器、茶葉和銅鐵器從港口出發,又滿載香料、花草及奇珍異寶而返。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商貿的通道,更是承載著文化、藝術之路,成為中西方交流的紐帶,推動著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
秦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開始真正形成並發展,漢武帝在南海派船西行,開啟了中央王朝對海洋疆域的開拓。以廣西合浦和廣東徐聞為代表的環北部灣地區成為漢代海上貿易、文化交流的主要口岸。根據《漢書》等史書的記載,合浦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早在漢武帝時期合浦便成為中國對外通商的港口之一。漢王朝用黃金、絲綢等物換取外來品,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裡程碑的事件。
瑪瑙小動物飾品將於本月8日左右離開成都博物館,去執行下一個任務。記載了大禹治水功績的燹公盨也將於26日左右離開。要想一睹這兩件國寶的風採,就快來成博吧!
圖片由成都博物館提供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