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馬澤望 通訊員 林惠芳)明明(化名)11歲了,直到最近才被發現只有一側的陰囊裡有「蛋蛋」,而另一側是空空的。醫生在經過檢查後發現「蛋蛋」躲在了腹腔內並沒有下降到陰囊裡。經過手術,明明的「蛋蛋」終於回歸到正常的位置了。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小兒泌尿外科鮑俏主治醫師和林炎坤主任醫師提醒家長們,一定要注意摸一摸自己兒子的褲襠裡到底有幾個「蛋」,位置是否正確,一旦發現寶寶陰囊內不見睪丸,應儘早看醫生。
「隱睪」有可能導致不育
據介紹,隱睪是小兒泌尿外科常見的先天性泌尿生殖畸形之一,睪丸在正常發育過程中,會從腰部腹膜後下降至陰囊,若睪丸不下降或下降不完全,導致一個或者兩個睪丸未能進入陰囊內,則稱為隱睪。隱睪可為單側,也可為雙側,在早產兒中的發病率高於足月兒,據有報導,隱睪在1歲以上的發病率接近2%,雖然有些孩子在出生後仍有自行下降的可能,但一般多發生在出生後6個月內,超過1歲後隱睪下降的可能性極小。
「蛋蛋」沒在正確的位置,會有怎樣的後果呢?未下降的睪丸長期留在腹股溝內,或腹股溝管中,在這相對高溫的環境中,容易使得睪丸功能受損而導致不育;其次,發育過程中的障礙和生長環境的變化,也容易使得睪丸中的睪丸細胞發生惡變;再次,在胎兒發育早期,腹膜在腹股溝內環口處向外有一袋形突出,稱為鞘狀突,正常情況下,睪丸會沿著鞘狀突下降至陰囊,最終閉合,而大部分的隱睪患兒他們由於鞘狀突無法正常閉合而有可能導致小兒疝氣的發生;另外,因為伴有引帶異常和鞘狀突異常,隱睪患兒容易出現睪丸扭轉,如處理不及時,還可導致睪丸缺血性壞死。
隱睪患兒應及早就醫定期檢查
那麼家長該如何及早發現孩子是否為隱睪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摸一摸孩子的陰囊。林炎坤主任醫師說,臨床上最常用的是超聲檢查,但超聲檢查可能也會存在有假陽性,因此,多人、多次、多體位的重複體檢,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檢查的時候,讓孩子平仰臥或雙腿交叉臥位,然後在腹股溝區採用「擠牛奶樣」手法從內環口向陰囊方向推擠睪丸,若能將睪丸推進陰囊,但鬆手手睪丸又退縮回腹股溝區的,則稱為滑動性睪丸,這屬於是隱睪的範疇,若鬆手後睪丸能在陰囊內停留,並可持續3秒以上,則稱為回縮性睪丸,為非真性隱睪。
一般來說,對於6月齡(矯正胎齡)時睪丸仍未下降至陰囊者,建議儘早手術,最好能在12月齡前手術,最晚建議不超過18月齡,對於回縮睪丸,需每年隨訪並持續至青春期,直到睪丸不再回縮且停留在陰囊內。從術後的預後來看,經過及時糾正後,單側隱睪的生育率與正常男孩子基本相同,但雙側隱睪的孩子生育率則顯著下降,從長遠來看,有過隱睪的孩子,以後發生睪丸生殖細胞腫瘤的風險也將增加5-10倍,尤其是腹腔內隱睪或者雙側隱睪的孩子,而早期給予手術治療的孩子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睪丸癌變的概率,但是發生癌變的概率仍是比正常人要高,因此,隱睪患兒在青春期以後仍需定期複查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