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的蛋蛋空癟癟的?可能是隱睪哦。
隱睪是啥?會影響寶寶的終身幸福嗎?
快跟虎媽一起看看今天的文章吧~
——虎媽
作者 | 夏天
來源 | 男孩派(洞見旗下帳號)
前幾日,好友憂心忡忡地問我有沒有熟悉的小兒泌尿外科的專家可以推薦。
「晨晨怎麼了?」我關切地問。
「嗯……看了之後再告訴你。」
見好友有點猶豫,我便不再追問,但心想應該不是小問題,便給她介紹了一個省兒保泌尿外科主任。
幾天後,好友約我出來說要好好謝謝我,見她臉上並沒有難過的神色,我覺得問題大概是解決了,就半開玩笑半當真地說:「這回可以說了吧,什麼機密?」
好友這才跟我說起了一波三折的求醫之路。
發現:弟弟的「蛋蛋」和哥哥不一樣晨晨出生後半個月的一天,我給他擦洗小屁屁,忽然發現他的小雞雞部位跟哥哥有些不太一樣。
小雞雞下方的陰囊包裹得很緊實,卻不能明顯地看到兩顆「小蛋蛋」。
我回想哥哥小時候,陰囊的褶皺松垮垮的,能清晰地看到裡面的小蛋蛋。
我心裡「咯噔」一下,便用手去觸摸,大概是寶寶覺得難受了,「哇」地哭了起來,我便停了下來。
「不會是隱睪吧?」
因為大寶是男孩子,所以我對「蛋蛋」的那些事還是略知一二的,當下,心裡就冒出了一個大問號。
等老公下班回來,我把自己的擔心跟他說了。
男人就是大大咧咧,他瞥了一眼:「等大點了再看,每個人都長得不一樣。」
也許他說的是對的吧,我安慰著自己。
第一次就醫:建議觀察到1歲半自從發現晨晨的蛋蛋有點異樣後,我每天給他洗屁屁時都會仔細檢查一番,但越檢查越不確定到底是不是隱睪。
我之所以不太確定,是因為熱的時候能在晨晨陰囊處看到右側小蛋蛋,左側的雖然位置高些,但也還是能觸摸到,不過天冷的時候,陰囊就整個是緊縮著的,看不到兩顆蛋蛋的模樣。
總之,和哥哥不一樣。
當我發現自己連別的男寶寶尿尿時都會忍不住瞥上一眼時,就暗下決心:「必須去醫院問個清楚,再拖下去我要成偷窺狂了。」
我和老公帶著晨晨去了省兒保的兒童保健科,醫生讓我們把晨晨放在體檢臺上,打開紙尿褲看了看,又摸了摸,說:
「好像確實不太明顯,位置比較偏上,但寶寶才2個月,還可以觀察,有些自己會降下來。」「那降下來的概率有多大呢?」「一般足月兒隱睪的發生率是3%~4%,到了1歲左右,這個比例就降到1%了。」「那萬一降不下來怎麼辦?」「如果1歲半還降不下來,那就得手術了。」
醫生看了我一眼,大概從我的神色中看出了深深的擔憂,就接著說:「現在也不建議做什麼,再觀察吧。」
於是,我們帶著「隨訪」的建議和「1歲半」的deadline回家了。
第二次就醫:建議手術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成長過程中不斷湧現的新問題讓我應接不暇,加上小蛋蛋並不是完全沒有,所以就暫且放在一邊了。
偶爾我也會用某度查關於隱睪的資料,但是因為某度一貫嚇死人不償命的風格,每次查我都會焦慮很久。
老公看不下去了:「別查了,不放心就去醫院。」
晨晨快1歲半的時候,因為感冒去了家附近的兒童醫院,這家醫院剛開不久,就診的病患不多,看完感冒後,我跟老公說:「趁著人少,要不我們去這裡的泌尿外科看看?」
掛了號,等了一會就輪到我們了。
醫生讓我們解開晨晨的紙尿褲,那天蛋蛋很「不爭氣」地不在小雞雞的下方,醫生看了一下,問:「多大了?」
「17個月。」我心裡隱隱有種不好的預感。
「我建議你們手術。」
我愣住了,試圖掙扎一下:「沒有其他辦法了嗎?」
「保守治療的方法是注射激素,但要經常打,而且效果也不確定。手術是比較快的解決方法。」
當我還在糾結要不要手術、是不是全麻、有沒有副作用的時候,老公已經迅速做了決定:「安排手術時間吧。」
第二次就醫,我們得到了一張手術預約單,一星期後做「睪丸下降固定術」。
第三次就醫:不用手術,定期檢查回到家,我左思右想,覺得還是再找其他醫生確定一下為妥,於是就找了省兒保的泌尿外科主任。
兩天後,我們來到了人山人海的省兒保,在候診時我暗下決心:「如果主任看了也建議手術,那就手術。」
輪到我們了,主任讓我將孩子兩腿分開抱在胸前,他用兩隻手的拇指和食指稍稍錯開一點空隙往孩子陰囊處一抵,陰囊褶皺下面一下子顯露出兩顆小蛋蛋:「看,不是在的嗎?」
「那就是沒問題了?」我問。
「去做個B超,看看睪丸的發育情況。」
做完B超後,我看到單子寫著的「陰囊內」「未見明顯異常」等字,心裡的石頭算是放下大半了。
主任看了單子後,說:「基本沒問題,你就在家經常給孩子做我剛才檢查時的那個動作,每三個月來複查。」
晨晨媽說到這兒,長舒了一口氣:
「這樣看來,小蛋蛋暫時是不用挨一刀了,定期檢查就行了。男孩子可真麻煩啊。」
隱睪症,是最常見的泌尿系統畸形之一
聽了朋友的一番敘述,我想要不是她家原本就有個男孩,恐怕也不會那麼早就發現孩子的「蛋蛋」問題。
可又有多少男孩的媽媽會注意到呢?
隱睪症其實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罕見,它是最常見的先天性男性泌尿系統畸形之一。
在足月男寶寶中發病率為1%~4%,在早產男寶寶中發病率為1%~45%,大多數隱睪為單側隱睪,雙側的概率約為15%。
隱睪症也稱為睪丸未降,臨床上將其分為:
可觸及的隱睪:出生後未在陰囊內觸及,但可在腹股溝或陰囊上極觸及睪丸樣的腫塊。
不可觸及的隱睪:出生後未在陰囊內觸及,同時在腹股溝或陰囊上極也均未觸及到睪丸樣的腫塊。通常為腹內隱睪,腹腔鏡可探查確診。
現實中也有一些像晨晨這樣的,陰囊內睪丸很容易回縮至陰囊外。
當孩子緊張、哭鬧、體檢B超探頭局部刺激或天氣寒冷時提睪肌就會收縮,從而將睪丸上提至腹股溝甚至更高處,但可以被人為地下拉至陰囊內,並維持該位置一段時間。
這種情況為「回縮性睪丸」,5~6歲最明顯,到青春期第二性徵開始時會有所緩解。
這種情況不屬於隱睪,不需要藥物或手術治療,但需要密切隨訪至青春期。
對於提睪肌敏感、睪丸易回縮的孩子父母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加以鑑別:
孩子入睡後、泡浴時睪丸能夠降至陰囊底部,往往就不考慮隱睪。
有懷疑,應儘早由小兒泌尿外科醫生診斷
除了大孩子偶爾會說有短暫脹痛外,多數隱睪的孩子並沒有不舒服的感覺,所以全靠家長發現。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雙側或單側陰囊空虛、塌陷,就應該帶去小兒泌尿外科進行診斷。
隱睪最初的診斷最好在孩子6個月以內完成,因為這段時期提睪反射最弱而且腹壁脂肪較薄。
目前的共識是,對於隱睪的診斷,體格檢查是最可靠、準確、最小侵襲性和最經濟的方法。
影像學檢查雖然非常流行,但B超結果常存在假陽性和假陰性的問題,CT檢查放射暴露總不可避免,MRI價格相對昂貴且需要進行鎮靜或麻醉。
由於體格檢查有專業的手法要求,所以一定要找有經驗的小兒泌尿外科醫生來進行診斷,診斷正確率會大大提高。
確診隱睪症後越早手術越好
睪丸發育成熟在2~4℃環境中最為合適,這遠低於人體的正常體溫,而突出於腹部的陰囊袋狀結構可以提供此溫度。
如果隱睪不做手術,長期被「炙烤」的睪丸可能沒有功能,影響生育,還可能出現扭轉、壞死、癌變。
因此不管從生育角度還是健康角度考慮,隱睪都需要引起足夠重視和及時治療。
一般而言,孩子剛出生時,睪丸未降入陰囊,可先行觀察,6個月內睪丸可能會自行下降。
但6個月之後睪丸仍未降入陰囊,則自行下降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同時,睪丸離陰囊越遠,自行到達正常位置的可能性越小,這時應該積極治療把握最佳治療時期。
現在一般主張在孩子6個月至18個月進行治療,越早治療越好,最好不要遲於2歲。
因為研究發現,年齡越大損害越重,需要下行的距離也越大。
隱睪手術有傳統和微創兩種方法:
傳統的手術方法是在腹股溝做切口,把睪丸松解後固定在陰囊裡面;
微創手術是用腹腔鏡從肚子裡面把睪丸松解,然後固定在陰囊裡面。
具體手術方案由醫生根據寶寶隱睪的不同位置及體質等合理選擇。
許多媽媽看到「手術」兩字就害怕得不得了,想最好等孩子大一些再做。
其實,從醫學角度來講,現在麻醉給力了,且越早做對以後的功能影響越小,這樣的小手術早點兒做才是正確的,已有新的研究建議最佳手術時間為6個月至1歲。
需要提醒的是,手術不是一勞永逸,術後需長期隨訪,每3個月複查1次B超直至術後2年,以後每年複查1次,直至18歲成年,以明確有無回縮、萎縮或惡變風險。
如果孩子被診斷為回縮性睪丸,則有較高的風險發展為睪丸未降,目前大量文獻推薦回縮睪丸在未降入正常陰囊內,應該每年一次或兩次的長期隨訪直至青春期結束。
如果在隨訪中發現睪丸體積變小、位置異常,都需要立即進行手術。
隱睪症也確實有激素治療方法,多適用於1歲內的孩子,6個月後即可開始使用。
但是激素對睪丸下降的作用不確切,而且長期使用還有副作用,一般不推薦作為常規方法。
不要因為僥倖和害怕而「賭上」孩子的未來
「小蛋蛋」確實是一個非常嬌氣的東西,容易受傷不說,還愛東躲西藏,一旦蛋蛋生病,影響將來的生育,後果就真的很嚴重了!
一些動物實驗表明,只要是睪丸不在陰囊內,超過24小時之後,它都會有一些超微結構的改變。
所以,對於「小蛋蛋不見了」這個問題,一定要及早診斷和治療,不要因為僥倖或害怕手術而耽誤了孩子的未來。
即使孩子隱睪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間也還是需要手術的,雖然可能已經失去了產生精子的功能,但還會有一些產生雄激素的能力,此外,把睪丸放進陰囊內,可減少扭轉、惡變的發生。
參考資料:
[1]隱睪,躲貓貓的「調皮蛋」 [J].子遊.江蘇衛生保健.2016(12)
[2]隱睪症治療方法的進展[J]. 蔣萌,楊屹. 中華小兒外科雜誌. 2018 (07)
[3]隱睪症診斷與處理的安全共識[J]. 劉毅東,莊利愷.現代泌尿外科雜誌.2019(09)
[4]回縮性睪丸的臨床研究[J]..郭祥,李爽,王軍,郭暉,雷偉.中國男科學雜誌.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