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名稱: 國家競爭優勢
出版社: 華夏出版社
作者: (美)麥可·波特
裝幀: 平裝
開本: 16開
出版日期: 2002-02
版次: 第一版
國標編號: 7-5080-2395-1/F
譯者: 李明軒/邱如美
頁數: 817
原價: 106.00元
---------------------------
在管理學界,如果將杜拉克比喻為一株長青樹,其智能和活力絲毫未因歲月而稍減,則波特就是一顆光芒奪目的明星,以一部接一部的典範之作,奠定他在策略領域中的大師地位。《國家競爭優勢》正是他繼一九八○年的《競爭策略》和一九八五年的《競爭優勢》後另一部劃時代的著作。
--------------------------------------------------------------------------------
內容簡介:
經過了11次印刷和翻譯成12種語言版本之後,麥可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完全改變了我們原來對財富在現代全球經濟中是如何形成和保持的觀念。波特對於國際競爭力創始性的研究影響了世界各國的國家政策,它也改變了各州、各城市、各企業,甚至像中美洲這樣的地區的思想和行為。
基於10個主要發達國家的研究,《國家競爭優勢》根據企業憑以競爭的生產率,第一次給出了理論解釋。諸如自然資源和勞動力之類的傳統比較優勢,波特解釋了它們作為財富的源泉是如何被替代的,以及對於競爭力泛泛的宏觀經濟解釋是不充分的。本書介紹了波特的「鑽石」模型——一種理解國家或地區全球競爭地位的全新方法,現在已經成為國際商業思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波特的「集群」觀點或相互聯繫的企業、供應商、相關產業和特定地區的組織機構組成的群體,已經成為企業和政府思考經濟、評估地區的競爭優勢和制定公共政策的一種新方式。
在本書出版之前,波特的理論已經指導了紐西蘭和其他地方國家競爭力的重新評估、他的觀點和親身參與研究形成了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戰略,如荷蘭、葡萄牙、哥斯大黎加和印度等國家以及中國臺灣、美國的麻薩諸塞州、加利福尼亞州和巴斯克縣等地區。上百種集群戰略已經在全球遍地開花了。在激烈的全球競爭時代,這本開拓性的關於國家新財富的書已經成為衡量未來所有工作必需的標準。
--------------------------------------------------------------------------------
作者簡介:
麥可·波特(Michael E.Porter),哈佛商學院終身教授,當今世界上競爭戰略和競爭力方面的一級權威。1983年,波特教授被任命為美國總統裡根的產業競爭委員會主席,開始引發美國及至全世界的競爭力討論,他曾為各州首腦、州長、市長和世界各國的CEO們作過諮詢,並曾獲得威爾茲經濟學獎、亞當·斯密獎、查爾斯·庫利奇獎、三次獲得麥肯錫獎,及斯德哥爾摩和其他6個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波特教授至今已出版了16本書及75篇以上的文章。其中,《競爭戰略》(1980)一書已經再版了53次,譯為17種文字;另一本著作《國家競爭優勢》(1990),至今也已再版32次,譯為12國文字。他所提出的「五種競爭力量」、「三種競爭戰略」已為全球熟知;他的最新力作《日本還有競爭力嗎?》一書,被《經濟學家》評選為2000年度最具有現實意義的著作。
--------------------------------------------------------------------------------
請讀片斷:
在國際間的各種競爭場合中,為什麼有的國家成功、有的國家失敗?這似乎已經成為當代最熱門的經濟話題。「競爭力」更是每個國家從產業界到政府,人人關心的主要議題。
譬如說,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質疑:為什麼美國的經濟會長期衰退,而其他國家則在國際貿易中日日超前?日本與韓國,雖然被視為是產業發展成功的樣板,但在它們國內,同樣為了「競爭力」的問題而辯論不休。而前蘇聯與其他東歐、亞洲的社會主義國家,為了調整它們的經濟體系,開口閉口談的還是——「如何提升國家競爭力」。「競爭力」雖然一再被提起,但是很多時候,大家卻問錯了問題。
如果問問題的目標是為了找出企業發展或國家繁榮的關鍵因素,那麼我們更應該問:「國家為什麼能夠成為產業在國際競爭中成功的基礎?」或是換別的說法:為什麼有些國家的企業能在某些領域裡創造並保持競爭優勢?為什麼經常發生的是,某項產業裡的許多領先者,都出現在同一個國家?
德國(指前西德)為什麼是全球印刷機產業、高級轎車、化工產業的集中地?小國如瑞士為什麼卻是世界重要的藥廠、巧克力食品與貿易業的基地?美國為什麼能在個人電腦、軟體、信用卡、電影等產業中獨佔鰲頭?義大利的企業為什麼可以在瓷磚、雪靴、包裝機械以及工廠自動化設備方面表現強勢?而日本企業又為什麼主導了家用電器、照相機、傳真機以及工業機器人等產業?
這一連串的「為什麼」,應該如何解釋呢?
對於必須在國際市場中競爭的企業而言,這些問題的答案很明顯。企業必須了解,它的發展限度與所處國家的優劣勢息息相關。國家也是企業在國際間創造或保持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國家經濟若要繁榮,企業是不可少的關鍵因素,因為它的生產力決定了國家的生活水平,同時也形成企業改善效益與提高效率的能力。然而,對於有意在特定產業領域內追求競爭優勢的企業來說,生產力的優劣,似乎又與國家環境有關。
不過,我們卻缺乏國家會影響企業的有力解釋。多少年來,學術典範對為什麼某些國家的產業能夠擁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原因著墨不多。早期經濟學家如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與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1772~1823年)等,雖然早在18世紀已開始討論國家進出口貿易的形態,但是一般多認為,這些理論並不足以解釋現況。今天,跨國企業如雨後春筍,在出口的同時又利用海外子公司角逐國際市場,完全改變傳統的國際競爭形態,也使過去解釋國家出口的傳統理論遭到質疑。對於這些現象的新解釋雖然不斷出現,但沒有一個能夠充分說明:為什麼有的國家能夠發展特定產業出口貿易,同時又以海外投資方式與其他國家競爭?為什麼有些國家的企業能長時間保持它們的競爭地位?
本書的主要任務就是解釋一國的經濟環境、組織、機構與政策在產業競爭優勢中所扮演的角色,並找出一個國家可以維持產業競爭優勢的那些因素。本書的第一篇是根據對10個國家、上百種產業的歷史研究,歸納出「鑽石體系」(Diamond,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advantage),以分析國家如何在特定領域建立競爭優勢。第二篇則是以這個理論解釋國家如何在一些產業中發揮它的競爭優勢;第三篇也是應用這個理論,對比產業成功與失敗的形態,分析產業形態的變遷,進而建立起一個能解釋國家整體經濟優勢的完整架構;最後,在第四篇,這個理論將進一步應用到企業戰略與國家政策上。本書的最後一章是討論所研究的國家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會面臨的重要議題。
在此之前,我必須先解釋為什麼過去有關「整個國家」競爭優勢的理論缺乏說服力,以及探究「國家」競爭力的努力如何走錯了方向。企業創造並維持競爭優勢的能力,不僅關係到它的生存戰略,更是企業促成國家經濟繁榮的關鍵。本書將分析當前論述產業競爭的主流觀點中有哪些地方還不夠完整,而且有關的修正理論也沒有抓住要害。最後,本書將以根據事實所做的研究,提供給讀者思考的新方向。
--------------------------------------------------------------------------------
目錄:
第1章 新典範時代
第一篇 理論篇
第2章 邁向優勢國家之路
第3章 鑽石體系的四大要素
第4章 競爭力的啟動
第二篇 產業篇
第5章 案例分析
案例一:德國印刷機
案例二:美國的醫療檢測儀器
案例三:義大利的瓷磚產業
案例四:日本的工業機器人
第6章 服務業的崛起
第三篇 國家篇
第7章 戰後的贏家
美國:戰後居主導地位
瑞士:穩如泰山的國家
瑞典:資源、機會與選擇
德國:百折不撓浴火重生
第8章 70至80年代的新興國家
日本的崛起
異軍突起的義大利
新興的韓國
第9章 衰落的大國
英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
美國:亂流四起
第10章 經濟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四篇 應用篇
第11章 企業戰略
第12章 政府政策
第13章 國家行動指南
結語——樂觀其成
附錄Ⅰ——界定產業集群的方法
附錄Ⅱ——各國貿易類型的補充數據
注釋
參考讀物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