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世界製造經濟時代屬於跟隨者,但隨著全球進入網際網路和數字經濟時代,中國已經從跟隨者轉為創新者甚至先驅者和領導者,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數字經濟市場的地位為誕生新一代企業管理理論奠定了時代和實踐的基石。
以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貿易經濟系易靖韜教授為核心的學術力量研究了近年來蓬勃發展的中國及全球數字平臺的商務實踐,結合跨國公司管理戰略,在全球首次提出了數字生態競爭優勢(Ecosystem-Specific Advantages,ESA)理論。
首篇系統闡述ESA理論並應用於跨國公司戰略及國際企業管理的論文《國際數字商業中的數字生態競爭優勢》於2019年8月發表於國際商業研究學術期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JIBS)的50年特刊並作為開卷之作。該論文的作者之一、ESA理論創始者易靖韜教授在參加2019年12月12日「第八屆中關村大數據日」上接受採訪時表示,ESA理論得到了國際學術屆的高度重視和認同,被視為繼波特競爭戰略理論之後的重大理論創新、成為影響未來50年全球商業發展的奠基性理論之一。
中國人民大學數字經濟及治理研究中心籌備工作在2019「中關村大數據日」活動上正式啟動。中國人民大學數字經濟及治理研究中心以ESA等為核心理論,旨在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興科技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總結中國數字經濟時代獨特的前沿實踐、探索數字經濟發展的新路徑。該中心以人大商學院和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為主幹單位、國家電網大數據中心及聯通大數據公司等為參與單位。
數字時代為新理論思想之源
在近50年來,對世界影響最大的管理理論之一就是哈佛大學教授麥可·波特提出的競爭策略和競爭優勢理論,他本人被喻為「競爭戰略之父」。曾在1983年被任命為裡根政府的產業競爭委員會主席,麥可·波特的《競爭戰略》(1980)、《競爭優勢》(1985)、《國家競爭優勢》(1990)三本書被稱為競爭三部曲。
然而,波特的理論研究是基於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企業成長實踐,特別是製造企業和製造經濟的管理實踐,隨著全球逐漸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以及今天的數字經濟時代,特別是在製造企業和製造經濟遭遇歷史性天花板後試圖轉向數字製造服務經濟的時代大背景下,波特的競爭理論逐步失去了時代的意義。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長毛基業在2019「中關村大數據日」上表示,過去40年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製造業卻很少產生全球範圍內最佳實踐,國內最成功的製造企業代表公司之一華為也是全面深入的採用西方管理理念,但今天中國一系列的數字經濟新場景、新實踐、新企業,都已經處於全球引領地位,中國的管理學者正處在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中。
(毛基業教授)
中國現在有了全球範圍內最佳數字經濟實踐,BAT、京東、小米、今日頭條等全球最大的電商、支付、內容等企業和場景提供了世界上最大的管理學實驗室,國內的學術研究水平也達到了國際水準、本土管理學界的理論構建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說中國管理學者提出有國際影響的管理理論的條件已經成熟,中國已經能夠創造出有影響力的下一代企業管理理論。
人大商學院在新理論研究方面已經積累了一段時間,2019年進入了理論收穫期。數字經濟及治理研究中心(籌)就是基於人大商學院的理論研究和初步成果,以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形式繼續推動數字經濟理論的發展。數字經濟及治理研究中心(籌)的研究領域包括:數字經濟的概念與基本形態及基礎設施;區塊鏈技術、應用及效果;新型組織形式與新型產業聚集模式;傳統企業轉型數字經濟的方法論、數位化轉型以及生態經營與企業管理之道;數字經濟時代的技術倫理標準、安全體系、多方參與的治理機制;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生產性服務業的關聯關係;數字經濟與區域經濟的協同方式、區域經濟再平衡等。
數字經濟及治理研究中心(籌)將承接國家和區域數字經濟相關研究課題、開發最佳實踐案例研究、出版研究報告和提供政策建議、提供研究和管理諮詢服務等,目前已經承擔的現有課題主要是發改委數字經濟處課題及重大研究課題。易靖韜教授作為研究中心(籌)主任,強調了除人大商學院外,人大經濟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法學院等研究數字經濟的知名教授也加盟該中心從事研究工作。
ESA數字生態競爭優勢理論
ESA數字生態競爭優勢理論是對波特競爭優勢理論的顛覆,主要研究數字經濟中的競爭策略,表現形式是競爭主體將從企業走向生態、未來的競爭形態更多表現為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而生態的優勢是單個企業所無法具備的,這將給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顛覆性的衝擊,也將改變從現在到未來的企業競爭格局。易靖韜表示,傳統的波特競爭是博弈及零和效應,而生態卻是共生和利他關係,因此ESA理論在未來具有更強的生命力,也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佔世界經濟支配力量的數字經濟的運行方式和理論邏輯。
(易靖韜教授)
學術界認為50年為一個階段,將會形成新的商業形態,過去的商業形態是以企業為主體,特別是表現在網絡狀的跨國企業,而現在的新商業形態則是生態系統,生態系統主要以數字平臺為載體。所謂數字平臺,ESA理論將其定義為具有模塊化架構、為促進用戶和提供互補產品和服務的服務商進行多邊交易而提供接口的平臺。有些數字平臺全部依靠數據流動而進行線上運營,有些則把線下資產和操作與線上運營相結合。
傳統意義上的企業競爭策略,早期以研究國家和產業層面居多,到了企業層面發展成為定位戰略。傳統行業的進入壁壘高、邊界定位清晰,行業內部已然充分競爭,而要形成競爭優勢就要建立差異化戰略或成本領先戰略,企業需要提供更便宜、更好、更有吸引力的產品和服務。企業可以圍繞從研發、設計、生產投入到營銷、售後服務的價值鏈進行定位戰略設計,優化配置自身資源在具有競爭力的環節並做到極致,培育和發展可持續的競爭優勢,例如海爾早期以售後服務著稱而形成海爾競爭優勢。
然而,隨著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發展,用戶和數據成為企業的核心戰略資源,行業邊界不再清晰而呈現流動狀態。例如2018年美團進軍網約車市場、滴滴推出外賣服務,雙方互相進入對方的業務領域,說明只要有足夠的用戶就可以進入新領域,同時也無法預測新的競爭對手。而數字企業的內生需求就是撬動規模效應,從而賺取更高收入並降低運營成本,跨界競爭成為必然趨勢。與波特競爭理論不同,數字經濟競爭所形成的流動行業邊界導致市場競爭具有很強的發散性,在市場上很難鎖定具體的潛在競爭對手,因而定位戰略的實施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甚至被顛覆性。
ESA理論強調,在數字經濟前提下,行業邊界不清晰、企業內生的業務網絡效應以及競爭格局的不確定性,說明只有生態系統才能形成生命力。生態系統形成競爭優勢主要通過(1)整合互補性的外部資源;(2)有效配置資源、發揮資源的互補性和網絡外部性;(3)高效的激勵機制設計激活資源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使得差異化的合作夥伴能夠協同創新為整個生態系統共創價值。而生態系統以數字平臺作為支撐,結合2016年馬雲提出的中臺概念,形成前臺、中臺和後臺格局的生態系統,中臺則支撐前臺需求端、整合後臺供應鏈和生產製造端,讓前臺需求快速匹配後臺供應鏈、讓後臺供應鏈自動響應前端需求,從而大幅提高整體效率。以中臺作為支撐的生態系統的提出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因此這些本土孕育的商業實踐為ESA理論指導中國實踐提供了強有力的落地抓手。
與傳統網狀的跨國公司相比,數字生態系統的價值創造需要差異化的合作夥伴協同創新為平臺生態整體創造更大的價值即價值最大化;而傳統的跨國公司則是嵌入網狀關係中需要通過協同生產來獲得更低的成本即成本最小化。生態為多邊結構且生態領導者為生態的協調者和編排者,生態的合作夥伴來自於不同行業且具有互補能力,生態的目標是為整個生態系統進行價值共創;傳統網狀的跨國公司結構為中心輻射型、軸心公司為經紀人角色,合作夥伴是同一價值鏈的上下遊公司,其目標是獲取網絡中的資源並為軸心公司進行價值捕獲。因而,數字生態競爭優勢理論顯著有別於傳統的跨國公司理論,成為引領數字型企業和數字經濟的全球發展的新的基石。
人大商學院與中關村大數據聯盟的合作,可以說是強強聯手。根據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明略科技、集慧智佳編制的「2019中關村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中關村相關大數據企業達1600餘家,已形成豐富且活躍的生態系統,2019年預計產業規模將超過2000億元。截至2019年3月,全國大數據專利申請102810件,其中中關村主體申請佔全國申請總量的23%,中關村主體還在全國大數據專利申請總量TOP50中佔據22席、佔比達46%。
當前,全球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我國數字經濟總量也已突破30萬億元,而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正成為數字經濟的基礎性設施。方興未艾的中國數字經濟實踐,為新一代企業管理理論奠定基礎,也為中國管理學者們創造了歷史性的機遇。ESA理論獲得國際認可,也將激發國內企業對數字經濟時代的管理再思考:從企業競爭走向生態競爭、從零和競爭走向共贏競爭、從單邊思維走向多邊互惠互補,波特戰略或不再適用於未來競爭,一個新的競爭時代正在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