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暴雨沒有停歇過,轉眼大暑已過接著就是立秋。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雨水也會逐漸增多,天氣也會漸漸涼下來。那麼一場暴雨的雨前、雨中、雨後何時最冷?
中國一直以來都是多暴雨的國家,除了西北的個別省份以外,幾乎都有暴雨出現。而南方地區每年都受到暴雨的影響,出現洪澇災害。要解釋下暴雨時何時最冷,這就關係到這場雨是哪一個季節下的,時間不同對應的天氣系統也不一樣。
我國為什麼多暴雨?
中國屬於季風氣候,從春末到仲夏,北方冷空氣「節節敗退」,冷暖空氣在華南地區交匯,雨帶由北向南推移。華南地區從四月至九月一直都是雨季,特別是四月至六月暴雨頻發。由雨帶向北推移,六月下旬至七月上旬,通常為長江流域的暴雨期也稱之為梅雨季節,七月下旬雨帶至黃河流域。
一場暴雨的雨前、雨中、雨後何時最冷?
我國疆域遼闊,即使在同一個地方,不同地點只隔三五百米就是另一個天氣了。這就和天氣系統中的鋒面系統有關。
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代表的是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地區沙塵暴天氣、冬季爆發的寒潮,這其實就是冷鋒過境的表現。冷鋒是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的鋒。
這裡的鋒指的是「鋒面」和「鋒線」的統稱,鋒是冷暖氣團交界地區。
一般而言冷氣團的密度比暖氣團大,當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靠近時,原本較輕的暖氣團會被冷氣團抬升。在這個過程中,暖氣團會逐漸冷卻,原有的水汽會凝結成雲,然後就會下雨。
所以大多數的冷鋒降水集中在鋒前,而冷鋒又是冷空氣的表現,所以冷鋒的降水主要是雨後較冷。
另一種說法是「一場春雨一場暖」指的就是暖鋒。
因為暖鋒移動的速度比冷鋒慢,當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時,沿冷氣團徐徐爬升,所以可能形成連續性降水或霧。
暖鋒在我國影響範圍較小,而暖鋒的「冷」是在鋒前,但因為長時間的冷空氣,這個冷也感受不到了。
還有一種冷鋒又被稱為急行冷鋒,由於移動速度快,鋒面較陡,空氣抬升劇烈,通常伴有積狀雲系,波狀雲系。所以一般而言都會有雷暴,這種冷鋒通常出現在夏季。
所以說,鋒前暖,鋒後冷,下雨的時候更冷。也就是炎炎夏日,突如其來的一場大暴雨後的清涼感。
總結就是,下雨前冷的是暖鋒,下雨的時候冷的是雷暴,下雨後冷的是暖鋒。一場暴雨其實跟天氣系統有關,每一個天氣系統都有它的生長、移動和消亡的規律。雖然天氣系統三言兩語就說清楚了,但是現實當中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得多。
自來水會渾濁是暴雨將至的表現嗎?
連續暴雨導致的洪澇災害,水中的有機物、無機物、泥沙等物質會比平時多,家中的自來水就會變黃伴有泥垢。很多人認為自來水放出來的水不乾淨就是暴雨的前兆。
這是錯誤的,暴雨和自來水並沒有什麼交集,暴雨更不會提前影響自來水的水質。雖然下雨天雨水較多,影響到汙水排汙,或者汙水漫出留到河流中去。但是江水流速快,汙水也被雨水稀釋,對水質的影響並不大。
另一方面飲用自來水從進入水廠再從水廠流入用戶家中就有四道關卡,完全符合標準才能放水。
最後
杜甫曾經寫過一首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其實就是描述了冷鋒過境的現象,農曆八月天氣逐漸轉涼,雷暴天氣還吹跑了屋頂的茅草,更何況是杜甫窮困潦倒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