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凡塵晨曦。上期咱們說好的,上期是人類進化,這期是人類起源。如果人類進化沒看的,記得待會兒移駕看看上期的人類進化。今天我們要說的話題和人類起源有關。那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地球上各個大陸的人類都在探索這個問題,就是人類到底是怎麼來的?
而在差不多的歷史時期,人類的結論也都大同小異,全都是來自宗教和神話傳說,我們就簡單地把它概括為神創論。因為不管是女媧造人,還是伊甸園的故事,都是先有的神,然後神造出了人類。那麼神創論的影響是十分的深遠,直到今天也還在影響著一些人。據說美國的一些州呢是不允許講進化論的,因為進化論和他們的信仰並不能兼容。
所以可想而知,在1859年《物種起源》剛問世的時候,達爾文的觀點是有多受排斥!畢竟幾千年的神學觀點早已經深入人心,這種進化論的觀點自然會受到本能的排斥,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參與,這種觀點也漸漸地獲得了更多人的認同。
神創論和進化論的區別,就是神創論認為人從最初就是人是由神創造的,而進化論認為人是一點一點進化而來的。所以很多人對進化論的初級理解,就是達爾文把人類和猴子扯上了關係。那麼進化論也只是一種觀點,從它誕生的那一刻開始就伴隨著爭議。
近些年就有越來越多的人,對進化論持半信半疑的態度。不過以進化論的觀點為基礎,在一定的時期內,世界上出現了關於人類的多重起源說。多重起源認為現代人類的各個種族是來自猿類的不同物種演化,各自在不同的地域發展成,這分別不同的種族並沒有共同的祖先。也就是這種觀點認為,現代的人類從猿猴時期就是不同的,而且認為現在地球上的靈長類,也會在未來的進化中成為新的人種。
那這個觀點在那個時期應該是有很多的支持者,不過很快多重起源說就被多地起源說質疑。那麼多重、多地一字之差,但是觀點卻截然不同。多地起源認為人類在兩百萬年前興起之後的一段時期之內,是保持著單一連續性的。只是在後續的演化中,這個物種分布到不同的區域,它們是在世界各地發生了演變,才成為現在不同的人群的現代智人。
那麼多地起源說依然有很多人支持,尤其是在很多人的印象裡。中國人這樣認為呢就很多,畢竟我們這裡呢有聞名世界的北京人、藍田人、山頂洞人等等。
那麼結合了進化論,就很容易讓人們覺得他們就是我們的祖先。同樣認同這種觀點,還有不少歐洲人,因為他們也一直認為自己是尼安德特人的後代。
而關於多地起源說,中南大學在去年和今年的研究報告顯示,蒙古人種在遺傳特徵上有其明顯的獨特性,並認為蒙古人種的起源與非洲起源說有所衝突。那麼既然是和非洲起源說有衝突,那顯然這個非洲起源說就是目前最被認可的一種說法。確實是這樣的,那我們就來說一說,人類是從非洲起源的觀點。
非洲起源說也就是單地起源說,它是根據讀取線粒體基因追溯出來的。用學術的說法,叫做分子人類學。在1987年,自然雜誌上刊登了一篇線粒體DNA與人類進化的文章。可以說這篇文章,奠定了分子人類學的基礎。同時,也對單地起源說提供了有力的論據。
它最大的焦點就在於,這篇文章拋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現代人,都可能是同一個非洲女性的後代。文章把這個女性稱為夏娃,夏娃生活在二十九到十四萬年前的非洲。那這篇宏文一出,就立刻引起了全球範圍的熱議。
不管是學術界還是普通民眾,都對這個顛覆性的假說好奇。好奇他們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其實答案就在這篇文章的標題裡、。也就是線粒體DNA裡,文章的三名作者是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採樣的。
他們分別對祖先來自歐洲、非洲、亞洲、澳洲以及中東的一百四十七名婦女進行了線粒體DNA的提取。然後進行了專業的序列比對,這才追溯到人類共同的祖母夏娃。他生活在二十九到十四萬年前的非洲,隨後又根據線粒體DNA的突變速率,計算出了人類走出非洲的時間大致在十三萬年前。
那麼首先到達的是歐亞大陸。那這裡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十幾萬年前,夏娃的一支後裔決定離開非洲。那他們的第一站,就是紅海彼岸的歐亞大陸。發現這是一片廣袤的大陸,然後就慢慢地擴散到更遠的地方。而在擴散的過程中也會有和其他人屬物種的交集,因為在這個時間段內,地球上還有其他的人數生存。
那這種交集的方式,就可能是統治,也可能發生了混血,但是更大的可能是屠殺,也就是種族滅絕。因為這樣才會讓今天所有的人類都是非洲夏娃的後代。我猜這一支走出非洲的夏娃後代,一定是有些獨到之處的。應該是在智力上或者體力上,碾壓其他遇到的所有人屬。要麼就是更殘暴,不然的話今天的地球上應該不會全是非洲夏娃的後代。
那麼剛說的這些,你可以當做是夏娃假說的簡單理解。而夏娃假說,就是單地起源說的核心。但是從非洲向外遷徙一次還是多次,是存在爭議的。那麼既然有祖母夏娃,有沒有祖父亞當呢?確實有,只不過人類能夠追溯到的最早的祖父,也要比夏娃晚了三萬年。也就是Y染色體亞當,它是地球上現存男性在父系上的共同祖先。Y染色體亞當的地位和線粒體DNA夏娃是一樣的。
據推測亞當應該生活在大約六到九萬年前。那麼這些信息和假說,都是基於生物分子的追溯。我們不妨簡單了解一下,為什麼通過這些生物分子信息就可以追溯到人類共同的祖先的。我們經常會聽說親子鑑定要用到DNA技術,也會聽到人類的DNA序列和黑猩猩的相似度很高。這是因為DNA裡面有編碼,而且編碼具有遺傳規律,那科研人員就可以根據這些編碼讀取到一些信息。那麼線粒體DNA和Y染色體也當然有同樣的編碼。
而因為線粒體DNA只有母系遺傳的特性,所以只能追溯出夏娃。同樣Y染色體也只有男人才有男性,女性身體中都有二十三對染色體,這二十三對中有二十二對是一樣的,也就是兩個X。而唯一的不同呢就是男人的染色體有一對兒是X Y。也就是這個Y染色體,決定了男人的一些身體特徵,所以亞當只能是通過Y染色體追溯到。那麼因為咱們畢竟不是專業的,我們就這樣簡單理解就好。其實有些信息是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比如DNA啊、染色體,所以就不覺得有什麼厲害的。
其實仔細想想,在那些微小的細胞當中,居然包含著那麼大的信息量。居然,還能決定著大它數億被體量的身體是如何生長的。不但很厲害,而且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我看到有人做過這樣的比喻,是關於遺傳基因的。我覺得這個比喻挺好的,也可能會讓人多想一下,為什麼那麼小的單位卻可以決定那麼大的工程。
他說假如人類發現了一個對人類來說很完美的星球,然後呢幾個太空人決定在那裡建立自己新的家園。想把它們打造成地球的樣子,但是那個星球還是一片空白,他們無法把整個地球文明全部都帶到那裡。幸好他們的飛船上帶有人類文明的百科全書,涵蓋了社會生產的方方面面。那麼每個領域都有一個章節,由於數據量巨大,所以就都刻在了光碟上,一共刻了二十三張光碟。為了避免出錯還給二十三張光碟做了備份,所以就成了二十三對光碟。
那麼新的星球所有的建設,都會按照光碟裡的百科全書來。慢慢的星球上的人也多了起來,每個新人都會得到這二十三對光碟。而且還會嚴格按照光碟內的百科全書,對星球進行建造。最後,新的星球終於被建成了地球的樣子。那麼在這個比喻裡,二十三度的光碟對應的就是二十三對染色體。光碟裡的章節,對應的就是DNA。因為章節之間會有空白,這一點運用到實際的話,就是為什麼混血會長得比較好看,而且聰明一些,就是因為他們父母的DNA相似度低。
長期生活在同一個區域的人群,DNA的相似度就會很高。所以混血就避免了相似的DNA結合,DNA越是不同越能夠互補的多,男性章節的空白由女性來填補,所以很多混血都比較聰明,也要更好看。所以我建議那些還沒有男女朋友的,如果可能的話儘量往遠一點。
回到那個比喻裡,那麼章節裡具體詳細的信息對應的就是基因了,可以說基因才是這個星球的設計藍圖。那太空人和後來的每一個新人,對應的都是細胞,所以每一個細胞當中都有二十三對染色體,也就是二十三對光碟。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現在的DNA鑑定,只需要一根頭髮就可以。最後新的星球對應的就是人體,只要百科全書不出錯,新的星球就註定會按照地球的模式發展。所以決定這個星球成為什麼樣子的,不是太空人,也不是光碟,而是光碟中的信息,也就是基因。
一個生命所有的遺傳信息可以看成是一本書,你可以叫它是生命之書。那麼依據這本書的內容,可以建造甚至克隆出一個生命。比如克隆綿羊多利,就在一九九七年震驚了全世界。我在想人類的永生,可能會在這本生命之書裡面找到一些突破。就比如器官的克隆,感覺這個技術離我們其實並不遙遠。可以說這本生命之書裡,記載了你的全部信息。當然也包括一些你祖先的,然而這本書的奧秘至今也沒有人能夠全部參透。也就是說人,人類還沒有完全讀懂遺傳基因的編碼。
我覺得在未來人們一定會全部參透這本生命之書。但是在這之前,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奇一下這本書的作者是哪位?難不成真的是上帝書寫的嗎?不然的話為什麼行為這麼像是一個異世界的程式設計師呢?
好的,本期文章就是這樣,喜歡的記得留下你的關注和評論,咱們下期再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