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愛是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之間的一個關鍵區別,長期以來,父愛的起源一直被認為與雌性祖先有關,她們用自己的性忠誠換取配偶提供的食物。由經濟學家和人類學家提出的一項新理論指出,大約500萬至800萬年前開始的生態變化,重視兩性之間和兩性內部的夥伴關係,並促使雄性出現,為後代提供食物。
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的不同之處在於雄性為其後代提供的照顧的類型和數量。美國和法國的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研究報告稱,人類「父性」出現的確切時間尚不清楚,但一種新的理論認為,人類「父性」的出現是出於對夥伴關係的需要,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生態環境。
新的理論是利用經濟學家的工具和人類覓食行為的經濟和繁殖知識發展而來的。根據來自波士頓學院、查普曼大學、新墨西哥大學和法國土魯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的研究,該理論關注的是排他性伴侶之間的「契合」所帶來的好處,這種「契合」使得男性和女性的力量能夠相互提供給對方和他們的後代。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解釋人類父親的起源。父性關懷——由生父對後代進行的投資——在哺乳動物中很少見,但在現代人類生存社會中卻很普遍。男性父母的大部分投資,是為那些相對無助的孩子提供長時間的食物——在現代的狩獵-採集者中,這種時間最長可達20年。這與其他大型猿類的情況截然不同,它們觀察到的交配系統並不鼓勵父系配種。
在人類中出現的父親供給似乎是值得注意和令人困惑的,它圍繞著一個關於被稱為「爸爸」和「Cads」的兩組男性的討論。
在濫交的情況下,如果一個準爸爸為自己的配偶和後代提供食物,而不去尋找其他配偶,那麼他在生理健康方面的競爭力可能會被一個只注重濫交而不注重後代的人超過。這樣的競爭劣勢給父親們製造了一個巨大的障礙,使他們無法在子女眾多的情況下做出選擇。
一個經常被引用的關於人類父系供應進化的解釋是,雌性祖先開始優先與提供食物的雄性交配,以換取雌性的性忠誠。研究人員寫道,這種解釋是不充分的,有幾個原因。
相反,這個由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組成的團隊認為,生態變化足以引發父親數量的增加,甚至在女性性不忠的情況下,根據報告,「父系供應源自生態變化」。
父親供給理論的關鍵力量是互補性——實質上是女性和男性之間的合作,以及男性之間的合作。互補性是增加人均收益的協同效應,它可能產生於勞動力的分工和/或資源的集中。互補之路大約始於500萬至800萬年前,當時非洲正在逐漸乾旱,對營養豐富、品種多樣、分布廣泛且相對難以獲取的食物(包括動物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為了應對生態變化,人類祖先以各種方式進行了適應,包括高效的兩足移動、飲食的靈活性,以及通過工具使用促進在不同環境中茁壯成長的能力。男性和女性之間的互補性源於兩性各自專門獲取的營養物質:男性獲取的蛋白質和脂肪與女性獲取的碳水化合物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男性之間的互補性可能源於群體狩獵(而不是單獨狩獵)帶來的更高回報,以及食物共享和更低的飢餓風險。因此,對動物產品的飲食依賴是兩性之間和兩性之間互補性的一個關鍵特徵。
這種互補性會導致父親提供的食物對配偶後代生存的影響大幅增加。
利用進化博弈論,作者表明,這種影響可以使父親獲得比Cads更健康的優勢,儘管在某些條件下,Cads仍可能與父親共存。如果兒子繼承了生父的特徵,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父親的數量會增加。從理論上講,將父親供給的進化與生態變化聯繫起來,可以讓作者對古生物學和考古學的記錄作出新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