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在科學家宣布發現冷聚變的30年後,研究人員選擇對冷聚變進行重新審視。5月27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的一篇文章對該項目進行了首次公開報導。雖然並未發現冷聚變的證據,但研究結果可能對其他科學和技術領域具有借鑑意義。
冷聚變在1989年曾被譽為清潔能源的未來,但對這一現象進行可靠、可重複的再現嘗試卻屢告失敗,從而使其很快受到冷遇。對於當時大部分科學家來說,冷聚變研究儼然成了一種禁忌,對這類研究的資助也受到大量抵制。但是近來,一些科學家開始再探這一科學「懸案」,運用更加現代化的實驗室技術搜尋是否有被遺漏的關鍵證據。
加拿大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Curtis Berlinguette和同事想考察在何種條件下,最有可能實現假設所提出的異常熱效應和核效應。他們希望能為這場爭論補充一些信息;如果真的能發現冷聚變的證據,他們還能為外部審查提供可靠的參考實驗。
雖然冷聚變至今仍無一個確切說法,但該項目已表明,要達到發生冷聚變的假設條件非常難。這也說明冷聚變現象可能仍待被發現,雖然這種可能性越來越渺茫。不過,即使冷聚變最終證實是條死胡同,這方面的研究也能為材料和實驗工具帶來全新見解,並為其他研究領域所用。
例如,作者提出的用來測量熱能微小變化的全新方法有望提高將來各類實驗的精密度。作者表示,即使冷聚變永遠無法實現,對那些聲稱能支持冷聚變的系統進行研究仍有意義。(晉楠)
相關論文信息:DOI: 10.1038/s41586-019-1256-6
《中國科學報》 (2019-05-28 第2版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