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實驗室證明冷聚變確鑿

2021-02-15 數創社

在科學和自然兩本最權威的雜誌,至今依舊拒發任何冷聚變研究論文的境況下,來自SPAWAR研究總監Frank Gordon團隊確鑿的研究結論是迄今為止美國政府支持冷聚變有效最為有力的證據。

上圖:SPAWAR的實驗方案

上圖:SPAWAR的實驗結果

而至於為什麼SPAWAR的科學家能夠重複實驗,而其他的著名的大學未能重複龐斯和弗萊斯曼發現的冷聚變效應,Gordon團隊的兩位科學家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原因在於:

1、所使用的鈀可能純度和來源各不相同,而SPAWAR科學家使用的co-deposition的妙方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是利用包含鈀離子的電解質,利用電解過程,將鈀直接鍍膜到陰極的鈀電極上,這樣不僅保證了鈀的純度還有效地利用了電鍍顆粒表面的增大的表面積;

2、需要注意到,整個氘原子被加載到鈀電極的金屬原子的晶格中需要一個時間過程,時間不夠聚變反應和多餘熱量現象不會出現。

3、SPAWAR最令人讚嘆的地方在於用遠紅外相機對反應進行拍攝,觀察到鈀電極金屬網上非常令人驚訝的溫度差異分布,以及高亮度的閃爍現象。他們使用了伽馬射線、X-射線和中子的探測儀器進行了探測。獲得了高於本底背景的清楚的高能輻射痕跡。

上圖:SPAWAR報告中提到的紅外攝像頭拍攝的反映金屬鈀網

上述報告基本上反駁了主流物理學界宣稱:冷聚變是偽科學的傲慢論斷。「LENR是實驗證明為真正的現象,理論上還不能解釋,「喬治華盛頓大學電子和計算機工程教授,海軍研究實驗室前研究經理David J. Nagel說。 「有些結果是你無法解釋的。 無論是冷聚變,低能核反應還是別的什麼 - 各種各樣的名頭都到處都是 - 我們還是不知道。 但是毫無疑問,你可以用化學能量觸發核反應。「

相關焦點

  • 冷聚變 理想還是幻想?
    弗雷希曼和龐斯宣稱他們測到了熱量的升高和釋放出的中子,這些足以證明發生了核聚變。由於這個過程在常溫下就能實現,與太陽核心的溫度相比,這實在是太低的溫度了,弗雷希曼和龐斯將這個過程稱為「冷聚變」。在宣稱實現「冷聚變」之後,弗雷希曼和龐斯一夜之間聲名鵲起,成為當時最受矚目的科學巨星。
  • 冷聚變是理想還是幻想?追隨者言論難獲信任
    早在1989年,美國化學家馬丁·弗雷希曼(Martin Fleischmann)和斯坦利·龐斯(Stanley Pons)就通過一場新聞發布會宣稱他們實現了受控核聚變,人類有望一勞永逸地解決能源問題了。  弗雷希曼和龐斯用一個很廉價的簡單電解池就實現這一過程。
  • 「冷聚變」科普簡史(一):神話?科學騙局?一個潛在的能量懸念
    「冷聚變」——有人認為其是一個「科學神話」,而有人則覺得其是一個「科學笑話」。目前,大型投資者正在調整自己的投資方向,日本和美國處於領先地位。(看前須知:無論其是否真實存在,這也不妨礙我們對其進行科普以及梳理脈絡。
  • 義大利科學家稱已成功實現冷聚變生產核能(圖)
    安德烈-羅西表示,他製造的一個機器已經成功實現「冷聚變」,但是其他科學家懷疑這一過程是否能夠變成現實羅西教授的E-Cat上個月進行了檢測,並產生大量非放射性能源羅西表示,他已經產生三軌道原子模式,這是冷聚變理論的關鍵
  • 「冷聚變」科普簡史(二):日本以系統性方法取勝,谷歌緊隨其後
    01日本——在「冷聚變」領域的研究,處於較為領先的地位在筆者看來,日本——在「冷聚變」這一領域的實驗研究方面,無疑是當今世界的領跑者,因為其已經為「冷聚變」的存在和可重複性提供了最令人信服的證明。為了證明其可重複性,在神戶大學和東北大學的實驗室裡,採用了從單批次生產的氧化鈀鎳鋯粉末樣品進行了獨立的平行試驗。這兩個實驗室都觀察到了超過10天的持續過剩放熱現象。這兩個實驗室的數據在定性和定量上都很相似。巖村康弘教授的「冷聚變」實驗材料說明圖與此同時,其他的合作實驗也驗證了持續產生過剩熱量現象的時間長達一個月之久。
  • 《自然》探討冷聚變研究意義
    在科學家宣布發現冷聚變的30年後,一組研究人員對這一科學史上爭議最大的「公案」進行了重新審視。英國《自然》雜誌27日在線發表一篇物理學觀點文章,對該項目進行了首次公開報導。雖然研究並未發現冷聚變的證據,但研究結果被認為對諸多科學和技術領域具有借鑑意義。
  • 「冷聚變」科普簡史(三):中國和亞洲的未來,以及商業前景
    本章將大致概述LENR可能的商業未來,以及中國和印度在「冷聚變」的現狀本文是關於「冷聚變」的三部曲系列中的第三期,也是最後一部分。點擊下方可閱讀第一期和第二期。第一期:「冷聚變」科普簡史(一):神話?科學騙局?
  • 科學網—研究人員重新審視冷聚變
    本報訊 在科學家宣布發現冷聚變的30年後,研究人員選擇對冷聚變進行重新審視。
  • 「冷聚變」技術的實現是氫能時代來臨的關鍵
    21世紀初美國總統布希和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曾聯合開展對氫能的研究,但在10年後也無功而返,美國投入的7.2億美元的研究基金很大一部分後來被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改用於對車用動力電池的研究,不得不說是一種向理性的回歸。如今,以日本豐田、本田、韓國現代、德國奔馳等公司為代表的一幹車企再次將燃料電池車拉上車展的展臺甚至經銷商的展廳,是更高的技術讓FCV重獲希望還是另一個政治陷阱?值得我們深入剖析。
  • 「冷聚變」科普簡史(一):新希望?偽科學?一個潛在的能量懸念
    目前,大型投資者正在調整自己的投資方向,日本和美國處於領先地位。從美國方面來看,谷歌也已經開始如火如荼地發展,其贊助了一項多所大學合作的冷聚變研究,據報導,谷歌還致力於招募全球各地有前途的年輕科學家參與冷核聚變研究。
  • 麻省理工發冷聚變最新研究,知名華人科學家回應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和 Martin Fleischmann、美國猶他大學的 Stanley Pons 公開宣布,在用鈀陰極電解重水時觀測到了難以用化學反應來解釋的大量熱產生。他們用氘氘聚變來解釋這個常溫中的「超熱」現象,而氘氘聚變需要上億度高溫才能實現。兩人將其稱之為「冷聚變」。
  • 百度提出冷聚變方法:使用語言模型訓練Seq2Seq模型
    近日,百度研究院發表論文提出冷聚變(Cold Fusion)方法,即在 Seq2Seq 模型訓練過程中加入語言模型,實現更快地收斂、更好的泛化,以及僅需少量標註數據即可實現向新域的完全遷移。機器之心對這篇論文進行了介紹。
  • 石墨稀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首次實現了石墨稀在室溫條件下的自旋過濾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將一層石墨烯置於鎳層和鐵層之間,製造出了首個能在室溫條件下實現自旋過濾的薄膜結點設備,該研究成果將有助於下一代磁隨機存儲器
  • 冷聚變——被寫入教科書的負面典型,真的是壞科學?(二)
    伯克利大學將冷聚變列為20世紀科學行為的負面典型,整理了長篇連載,我們在這裡翻譯刊出,一方面,冷聚變研究人員需要保持警醒。就連弗萊斯曼後來也懊悔,自己不應該按照猶他大學所喜好的,應該先發論文再宣布發現。但是科學同樣需要警惕科學成為科學主義,導致科學家認為外行無權評論科學的最新進展,無權評論科學的技術應用與社會影響。
  • 教科書的負面典型:冷聚變真的是壞科學的標本?
    從來沒有一項科學研究像冷聚變這樣:1、形成對立的派系30年分歧日深2、支持和反對毀譽參半,至今讓想「知乎」一下的公眾十分懵逼為了公正起見,魅影一方面將加州伯克利大學關於科學行為的標準(Science Behavior)的公眾教育內容陸續選譯,避免太喜歡冷聚變而成為病態科學家。
  • 宇宙中是如何將冷聚變和熱聚變有效結合的呢?
    1983年的M.Fleishmann和S.Pon聲稱用電化學手段引發了核能反應,之後在1989年被美國能源部否定了這項結論。最著名的是1989年弗萊西曼-龐斯實驗,引起全世界科學家們的重視,複製他的實驗,最終卻是以失敗而告終。
  • 「冷聚變」科普簡史(三):中國和亞洲的未來,以及商業前景
    致力於LENR技術商業化開發的美國領先企業之一——布裡淵能源公司(Brillouin例如,在小巧便攜的形式下,&34;裝置可能在未來被證明適合為汽車和飛機提供動力。但筆者不打算在此作進一步的推測,僅是提供一些初步的方向參考。
  • 鋼鐵俠同款動力系統,但是被用在了廁紙架,SCP-1441冷聚變廁紙架
    SCP-1441冷聚變廁紙架的外表SCP-1441冷聚變廁紙架的外表是一個衛生紙自動發送器,這個發送器和一個牌子的比較相似,但不完全一樣,SCP-1441冷聚變廁紙的動力和正常的衛生紙發送器不一樣,正常的衛生紙發送器需要四節電池,但是SCP-1441冷聚變廁紙架的動力有點奇怪。
  • "冷聚變"科普簡史(二):日本以系統性方法取勝,谷歌緊隨其後
    近三十年的經驗證明,成功的主要關鍵在於樣品材料的選擇和製備。最重要的是微米到納米級(百萬分之一毫米)尺度上的詳細結構。為了證明其可重複性,在神戶大學和東北大學的實驗室裡,採用了從單批次生產的氧化鈀鎳鋯粉末樣品進行了獨立的平行試驗。這兩個實驗室都觀察到了超過10天的持續過剩放熱現象。這兩個實驗室的數據在定性和定量上都很相似。
  • 英美海軍航海記錄證明中國漁民曾居南海島礁
    英美海軍航海記錄證明中國漁民曾居南海島礁 2015-10-29 06:17:16,證明中國漁民不僅在南沙群島各島礁間進行季節性撈捕,並曾經常年居住在島礁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