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探討冷聚變研究意義

2021-01-15 中國日報網

在科學家宣布發現冷聚變的30年後,一組研究人員對這一科學史上爭議最大的「公案」進行了重新審視。英國《自然》雜誌27日在線發表一篇物理學觀點文章,對該項目進行了首次公開報導。雖然研究並未發現冷聚變的證據,但研究結果被認為對諸多科學和技術領域具有借鑑意義。

冷聚變,是指理論上在接近常溫常壓和相對簡單的設備條件下發生核聚變反應。1989年3月,幾位化學家宣布發現了室溫核聚變,冷聚變也一度被譽為清潔能源的未來。但此後對這一現象進行可靠、可重複的再現嘗試卻屢告失敗,讓冷聚變很快受到了冷遇。對於當時大部分科學家來說,冷聚變研究儼然成了一種「禁忌」,對這類研究的資助也受到了大量抵制。

但是近來,一群科學家開始再探這一科學「懸案」,運用更加現代化的實驗室技術搜尋是否有被遺漏的關鍵證據。

由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家庫緹斯·伯靈蓋提及其同事組成的團隊,此次試圖考察在何種條件下,最有可能實現假設所提出的異常熱效應和核效應。他們希望能為這場爭論補充一些信息;而如果真的能發現冷聚變的證據,他們還能為外部審查提供可靠的參考實驗。

結果顯示,雖然冷聚變至今仍無確切說法,但該項目已可表明,要達到發生冷聚變的假設條件非常難。這也說明冷聚變現象可能仍在等待被發現,雖然這種可能性越來越渺茫。不過,即使冷聚變最終證實是條「死胡同」,這方面的研究也能為材料和實驗工具帶來全新見解,並為其他研究領域所用。例如,研究人員提出的用來測量熱能微小變化的全新方法,將提高未來各類實驗的精密度。

研究團隊最後表示,即使冷聚變永遠無法實現,對那些能支持冷聚變的系統進行研究,仍有其重要意義。(記者 張夢然)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研究人員重新審視冷聚變
    本報訊 在科學家宣布發現冷聚變的30年後,研究人員選擇對冷聚變進行重新審視。
  • 麻省理工發冷聚變最新研究,知名華人科學家回應
    而現在,冷聚變研究迎來了一個重要拐點:谷歌聯手麻省理工學院等研究團隊決定再度發起對於「冷聚變」的研究,該研究的系列進展已經得以發布。 重新審視的 1989 年「騙局」由谷歌資助的科學家團隊,希望通過科學嚴謹的同行評議,重新探討冷聚變的可能性。最近發表在 Nature 上的一份進展報導,也首次公開描述了該團隊的相關研究。 這個團隊包括來自各個合作機構的大約 30 名研究生、博士後和科學家,所有人都可以訪問彼此的數據和設備,並可以相互審查對方的工作。
  • 「冷聚變」科普簡史(二):日本以系統性方法取勝,谷歌緊隨其後
    去年5月27日,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科學雜誌《自然》發表了一篇關於「冷聚變」的詳細研究文章,該文章由麻省理工學院(MIT)、馬裡蘭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高級研究所,以及谷歌公司的科學家們共同撰寫。對於《自然》雜誌來說,發表任何關於這一被認為是不可信的領域的研究都是聳人聽聞的,但谷歌的一位代表出現在作者名單上,這無疑是第二個驚喜。
  • 美國海軍實驗室證明冷聚變確鑿
    在科學和自然兩本最權威的雜誌,至今依舊拒發任何冷聚變研究論文的境況下,來自SPAWAR研究總監Frank Gordon團隊確鑿的研究結論是迄今為止美國政府支持冷聚變有效最為有力的證據
  • 冷聚變 理想還是幻想?
    弗雷希曼自己重建了一個同樣的電解池,並聯繫了英國著名的原子能研究機構哈威爾實驗室,幫助他測定實驗結果,但結果是:無法檢測到釋放了中子。對於弗雷希曼和龐斯的質疑之聲開始甚囂塵上,這個實驗的無法重複給了弗雷希曼和龐斯致命一擊,人們懷疑弗雷希曼和龐斯的成功不過是實驗誤差或疏忽的結果。他們選擇新聞發布會而不是主流學術期刊發布自己研究成果的行為,更成為不遵循科研規範和道德的笑柄。
  • 「冷聚變」科普簡史(三):中國和亞洲的未來,以及商業前景
    一個潛在的能量懸念第二期:「冷聚變」科普簡史(二):日本以系統性方法取勝,谷歌緊隨其後01「冷聚變」的商業化未來可以肯定的說,在「冷聚變」確認其存在(現在並未能完全公認)的前提情況下,如果它在所有意義上都得到貫徹,那確實就有可能在許多科技領域帶來革命性的發展
  • 百度提出冷聚變方法:使用語言模型訓練Seq2Seq模型
    論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1708.06426摘要:帶有注意力機制的序列到序列(Seq2Seq)模型在多項生成自然語言句子的任務中表現優秀,如機器翻譯、圖像字幕生成和語音識別。在以語言模型的形式利用非標註數據後,其性能進一步提高。
  • 「冷聚變」技術的實現是氫能時代來臨的關鍵
    21世紀初美國總統布希和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曾聯合開展對氫能的研究,但在10年後也無功而返,美國投入的7.2億美元的研究基金很大一部分後來被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改用於對車用動力電池的研究,不得不說是一種向理性的回歸。如今,以日本豐田、本田、韓國現代、德國奔馳等公司為代表的一幹車企再次將燃料電池車拉上車展的展臺甚至經銷商的展廳,是更高的技術讓FCV重獲希望還是另一個政治陷阱?值得我們深入剖析。
  • 冷聚變是理想還是幻想?追隨者言論難獲信任
    B  爭議似曾相識  提到「冷聚變」,就不得不回顧一段科學史上著名的公案。  宣稱能夠實現「冷聚變」的從來就不只有安德烈·羅西一人。弗雷希曼自己重建了一個同樣的電解池,並聯繫了英國著名的原子能研究機構哈威爾實驗室,幫助他測定實驗結果,但結果是:無法檢測到釋放了中子。  對於弗雷希曼和龐斯的質疑之聲開始甚囂塵上,這個實驗的無法重複給了弗雷希曼和龐斯致命一擊,人們懷疑弗雷希曼和龐斯的成功不過是實驗誤差或疏忽的結果。他們選擇新聞發布會而不是主流學術期刊發布自己研究成果的行為,更成為不遵循科研規範和道德的笑柄。
  • 「冷聚變」科普簡史(一):神話?科學騙局?一個潛在的能量懸念
    從美國方面來看,谷歌也已經開始如火如荼地發展,其贊助了一項多所大學合作的冷聚變研究,據報導,谷歌還致力於招募全球各地有前途的年輕科學家參與冷核聚變研究。、法國、義大利、日本、印度和俄羅斯的科學家,不同意關於「冷聚變」的共識觀點。
  • 鋼鐵俠同款動力系統,但是被用在了廁紙架,SCP-1441冷聚變廁紙架
    SCP-1441冷聚變廁紙架的外表SCP-1441冷聚變廁紙架的外表是一個衛生紙自動發送器,這個發送器和一個牌子的比較相似,但不完全一樣,SCP-1441冷聚變廁紙的動力和正常的衛生紙發送器不一樣,正常的衛生紙發送器需要四節電池,但是SCP-1441冷聚變廁紙架的動力有點奇怪。
  • 冷聚變——被寫入教科書的負面典型,真的是壞科學?(二)
    編者:在昨天的文章登出之後,一位國內資深冷聚變研究學者評論說:那個文章翻譯的好!原來朗繆爾是第一個發現了氫在鎢電極稀薄氣體放電中,第一個觀察到了異常發熱卻悶了一輩子的諾貝爾獎化學家。當科學認為自己在創造歷史的時候,歷史卻依舊站在科學的身後。
  • 林溪石:冷聚變發動機為新能源汽車帶來強勁「心臟」
    日前,記者獲悉,廣州聚變科學研究所正在研發的冷聚變發動機,是一種新能源汽車發動機。如果用這種發動機做成的新能源汽車,使用海水濃縮液作為燃料,每公升燃料可以使汽車行駛1300公裡,而且是零排放無汙染無輻射。廣州聚變科學研究所所長兼總工程師林溪石告訴記者,冷聚變技術是一項新的能源技術,它的難度很大,研發周期很長,這項技術目前還鮮為人知。
  • 教科書的負面典型:冷聚變真的是壞科學的標本?
    從來沒有一項科學研究像冷聚變這樣:1、形成對立的派系30年分歧日深2、支持和反對毀譽參半,至今讓想「知乎」一下的公眾十分懵逼為了公正起見,魅影一方面將加州伯克利大學關於科學行為的標準(Science Behavior)的公眾教育內容陸續選譯,避免太喜歡冷聚變而成為病態科學家。
  • 義大利科學家稱已成功實現冷聚變生產核能(圖)
    安德烈-羅西表示,他製造的一個機器已經成功實現「冷聚變」,但是其他科學家懷疑這一過程是否能夠變成現實羅西教授的E-Cat上個月進行了檢測,並產生大量非放射性能源羅西表示,他已經產生三軌道原子模式,這是冷聚變理論的關鍵
  • 宇宙中是如何將冷聚變和熱聚變有效結合的呢?
    隨著冷聚變的夢想進程,冷聚變的熱度始終沒有減退,NASA正開發一種便宜,清潔,低能量級別的核反應技術(LENR)。可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是聚變與裂變。LENR與我們常談的聚變和裂變都不相同。聚變和裂變需要強大的原子力量支撐,冷聚變則溫和的多。NASA使用一種鎳化晶體和氫離子來進行實驗。氫離子被吸入鎳晶格中,這種晶格在一種高頻率下震動。震動刺激其鎳中的電子,迫使其融入氫離子裡,形成緩慢移動的中子。
  • 冷聚變事件
    1989年3月23日,美國猶他大學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一條震驚世界的重大消息:化學家馬丁·弗雷希曼和斯坦利·龐斯實現了世界各國眾多物理學家研究了幾十年也沒能成功的夢想——受控核聚變,人類有望一勞永逸地解決能源問題了。
  • 熱核聚變太難了,有科學家在搞冷聚變,這是偽科學嗎?
    經濟一旦停止成長,會逐步蔓延到科學、文化領域,科學研究停滯、技術創新乏力,社會失去引導和方向。貧窮、飢餓、犯罪可能最終會導致人類社會的崩解。 所以有科學家就提出來,可以用冷聚變的方式來解決。
  • "冷聚變"科普簡史(二):日本以系統性方法取勝,谷歌緊隨其後
    去年5月27日,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科學雜誌《自然》發表了一篇關於&34;的詳細研究文章,該文章由麻省理工學院(MIT)、馬裡蘭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高級研究所,以及谷歌公司的科學家們共同撰寫。
  • 「冷聚變」科普簡史(三):中國和亞洲的未來,以及商業前景
    第一期: 第二期: &34;的商業化未來可以肯定的說,在&34;確認其存在(現在並未能完全公認)的前提情況下,如果它在所有意義上都得到貫徹,那確實就有可能在許多科技領域帶來革命性的發展。在他的領導下,BARC進行了各種重要的核領域實驗研究,驗證了&34;的一些基本現象,並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它們的核來源。早在1989年底,印度原子能機構已經出版了一本由伊因加瑜伽(Iyengar)和他的同事斯裡尼瓦桑米(M Srinivasan)共同著作的書,書名為《BARC冷聚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