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現恐狼的瀝青湖,也發現了人類的遺骸。那是一具年齡在18—30歲之間的女性屍骨。之所以沒有加上「青年」兩個字,是因為在她生活的一萬年前,30歲已經是一個接近老年的年齡了。她的出現顯示了人類曾經和恐狼這類史前生物並存的事實。
值得一提的是,這具被稱作「拉布雷亞女士」的女性屍骨旁邊,還發現了一頭家犬的遺骸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了在北美洲這同一塊大陸上,曾經生活過一種叫作恐犬的犬科動物——會不會是這位女士的家族馴化了恐犬,讓它們變成了自己的寵物呢?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這是典型的無稽之談。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的寵物犬,都來自於野生的狼,它們倒是和恐狼有著共同的祖先,但是跑到歐亞大陸便自立門戶了,其中一部分被人類馴化並變成了犬。拉布雷亞女士是一個古代印第安人,他們是從蒙古高原來到美洲的,如果他們飼養家犬,那也是從亞洲帶去的習慣。
那麼,恐犬又是怎麼回事兒?難道是家犬得了狂犬病異化了?
右側的恐犬(Borophagus)是犬科恐犬亞科中一系列近緣猛獸的總稱,它們在北美洲大陸活動的時間是從漸新世開始的,比犬科要早得多。
它們的個頭並不大,大多只有現代狼那麼大,但形態十分獨特。如果用犬科與靈長類相比,恐狼頭上長著一條矢狀脊,和大猩猩一樣,狼動作靈活體型較小,和黑猩猩一樣,而恐犬則有些像靈長類中的人的角色——它有一個隆起的顱骨。
這使得恐犬的頭部比一般的狼更圓
可惜的是,這並不代表恐犬有更多的腦容量或者更加聰明,它們只是有著更厚的顱骨,更加粗壯的牙床和牙齒——這昭示著恐犬其實更像鬣狗或者熊(有些不規範的叫法直接將其中部分品種稱為「恐熊」),它們可以依靠強有力的牙齒咬碎骨頭,是典型的食腐動物。
從這張復原圖來看,恐犬被稱作「恐熊」也不無道理
恐犬在恐狼和狼的競爭之下最終消失,它們和今天的家犬沒有直接的關係,也沒有看到它們和人類共生的痕跡。而「拉布雷亞女士」身邊的那隻狗,後來被證明其埋葬時間比她晚大約7000年——一個合理的解釋是該女士死後7000年被後世的印第安人無意中發現,有著諸多迷信禁忌的印第安人可能把她當作了白骨精一類神靈不敢冒犯,將她重新埋葬,至於那條狗,不是獻祭的犧牲就是用於殉葬的鎮墓獸。
恐犬勉強可算恐氏家族的汪星人,而這個家族的喵星人,對於早期人類來說,簡直就是噩夢般的存在,這就是恐貓。
恐貓(Dinofelis)體型和美洲豹相似,在140萬年前的非洲經常可以看到這種兇惡的野獸出沒於叢林和溼地,這一點也接近美洲豹。
所以,把恐貓稱為「貓」,絕對是一個美麗的誤解。而科學家們面對恐貓的身材,曾經有些困惑——它們的四肢較短,前肢比後肢長而且粗壯,整個身體的骨骼結構更類似豹子,牙齒介乎於劍齒虎和現代獅虎之間(因此被歸為偽劍齒虎),這些特徵說明它跑不快,捕食大厚皮動物的效率也不如劍齒虎這類憨壯的傢伙,那麼,它會是吃什麼的呢?
而一些人類先祖南方古猿頭骨上的傷痕顯示,它們很可能是死於恐貓之口
模擬試驗表明,這傢伙的上下頜牙齒,無論從前還是從後攻擊,都可以像開罐頭一樣打開古猿的頭蓋骨
在非洲各地,發現恐貓化石的地方,常常同時發現狒狒、南方古猿的化石。英國BBC科學探索頻道曾經專門製作了一期節目,據此分析恐貓是善於攀援的動物,經常能夠上樹偷襲靈長類動物,並把它們作為食物帶回巢穴,將其列為南方古猿最主要的天敵。
想一想這種「貓」居然是把人類祖先當作食物的,難免讓我們不寒而慄。
有意思的是恐貓有一雙粗壯的前肢,這一點和在澳洲發現,已經絕滅了的袋獅頗為相似
恐貓和有袋類的袋獅血緣相去甚遠,它們有著近似的結構,應該屬於趨同進化的原因——它們要捕食的都是前後肢較為分化的獵物,在非洲是靈長類,在澳洲是袋鼠。為了防止對方更加靈活的前肢給自己帶來傷害,這些食肉獸的前肢也進化得更為強悍。
140萬年前,隨著非洲森林的衰退和人類祖先開始使用工具,恐貓開始走向了絕滅的道路——這倒解決了一個難題,那就是今天如果捉到活著的恐貓,我們是該將其展出、馴養,還是報仇呢?
並不是每一種恐字家族的動物都和人類有這樣的血仇,比如恐象似乎和人的交集就溫和多了。
18世紀後期開始,人們開始在從亞洲到非洲的各個地方發現一種獨特的長鼻目動物——也就是大象的化石,這些化石包括大象的頭骨、脊椎、四肢骨還有象牙。然而,看著它們的上頜下頜,科學家們覺得十分頭疼——象牙怎麼都裝不上。
終於後來有一個聰明人換了思路,把象牙翻了個方向,居然一下子就裝好了
於是,一種看起來匪夷所思的動物,便出現在了人們的面前,這就是身高可以達到四米以上,體重14噸的恐象
恐象的生存空間遍布南北半球,亞非歐大陸,說明它們是一種成功的動物。但這些巨獸到底是怎樣使用彎曲的象牙,至今還是一個謎。有人認為它們是用象牙掘土,來挖取塊根塊莖的,有人認為它們會用象牙以「藍翔」的方式推倒樹幹,剝取樹皮,甚至有人認為公象在談戀愛時可以用它勾住母象,使其無法脫離——這簡直就是動物界的王老虎搶親嘛。
我個人支持這樣一種觀點——恐象是一種生活在淺水湖沼中的動物,它們平時隱藏在水中,只把鼻子伸出水面呼吸,而那一對如同耙子的巨型牙齒,則是它們撈取水草的得力工具。
這樣悠閒的日子過了很多年,在非洲發現恐象的地方經常可以同時發現人科動物的化石,說明其間不時有人類的祖先和它們共同分享大自然的美好饋贈。這種好日子一直持續到了100萬年前,由於氣候的劇烈變遷,人類從樹上走下來,開始了步行的遠徵,而恐象未能及時適應新的環境,只留下了化石。
世界發展到今天,大多數恐字號的巨獸都走進了歷史,只有部分骨骼遺存下來,讓人們平添想像。
不過,偶然也會有意外,比如——
1910年,有人在紐西蘭發現了懷疑是恐鳥留下的足跡
還有人懷疑恐象依然活在非洲的熱帶雨林中,它們只是善於隱蔽而已,而上個世紀還有人懷疑非洲幾次神秘的河馬謀殺案是恐象所為……
今天依然生活在新喀裡多尼亞島的恐蜥
也許這只是迴光返照,也許這只是人們的想像,但無論是恐鶴還是恐狼,都有著獨特的魅力,讓我們感受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變化。
【完】
歡迎關注公眾號【薩蘇】(sasu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