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泥魚"習俗瀕臨失傳 珠海將建生態保護區(圖)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裝泥魚」習俗瀕臨失傳 珠海鬥門將建泥魚生態保護區

  裝泥魚的傳統手工技藝起源於清乾隆三十年間(1765年),由於泥魚表皮非常光滑,經常在淺灘上跳躍或爬行,很難徒手捕捉,村民們根據泥魚喜在泥洞裡出沒的習性,琢磨出了用籠子誘捕的辦法,而「裝」在廣東方言裡即「誘捕」之意。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出版的《香山縣誌》卷十四中對這種不知名的小魚進行了描述:「彈流魚即田流魚,一名花魚,一名七星魚。色灰黑,長三四寸,身有花點,肉嫩,味清美,可作羹。」因為花魚長期在灘涂上活動,體表顏色與海泥接近,所以乾務鎮虎山村一帶的村民習慣把「花魚」稱作「泥魚」。目前泥魚的市場價格約為110元/斤,有很高經濟價值。

  昨日,記者從珠海市鬥門區宣傳部獲悉,有著240多年歷史的傳統習俗「裝泥魚」,日前正式成為新入選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鬥門區將通過建立泥魚生態保護區保護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

  村民稱灘涂為「泥夾萬」

  「裝泥魚」的傳統手工技藝起源於清乾隆三十年間(1765年),由於泥魚表皮非常光滑,經常在淺灘上跳躍或爬行,很難徒手捕捉,村民們便琢磨起捕捉泥魚辦法。

  最初是釣,但未找到合適的釣餌,後來根據泥魚喜在泥洞裡出沒的習性,琢磨出了用籠子誘捕的辦法,而「裝」在廣東方言裡即「誘捕」之意。

  240多年前,鬥門區乾務鎮虎山村的先人們便以「裝泥魚」為生,他們將大批的魚販運至中山、江門、新會、臺山等地區,成為當時非常重要的一種貿易形式。

  直到上世紀中葉,虎山村90%的農村家庭都以賣泥魚所得作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經常成群結隊外出捕魚。至今當地村民還把廣闊的灘涂親切地稱為「泥夾萬」(粵方言,意思是指灘涂上的銀行)。

  「裝泥魚」習俗瀕臨失傳

  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技藝,「裝泥魚」集傳統手工編織和捕魚技藝於一身,在鬥門區乾務鎮廣大灘涂地區廣為流傳。但即使在「裝泥魚」的發源地鬥門,現在了解「裝泥魚」的人也越來越少,目前乾務鎮會「裝泥魚」的村民以40歲以上的中年男性為主,面臨後繼乏人的局面。

  同時,由於泥魚只能生活在沒有汙染的自然灘涂中,在工業發展日益迅速的今天,自然灘涂又越來越少,這一原本在當地童叟盡知的傳統習俗越來越無「用武之地」,「裝泥魚」的場景難得一見。

  建泥魚自然生態保護區

  1997年,鬥門區文化館館長沈俊校就根據這一民俗編成舞蹈《裝泥魚》。他介紹,在全省乃至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中,像「裝泥魚」這樣類型的並不多見。

  昨日,記者從當地宣傳部了解到,對於這一新榮升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鬥門區委、區政府現已批准劃定乾務鎮大角頭水閘至連灣閘海灘一帶為泥魚生態保護區。

  為培養傳承人,在乾務鎮虎山村黃氏宗祠設立「裝泥魚傳承基地」,經常組織學生開展第二課堂的活動,教他們編織泥魚籠和魚簍的習俗,讓他們了解「裝泥魚」的歷史,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

  此外,乾務鎮將從今年起,每年不定期地組織大型「裝泥魚」系列活動,包括織魚籠比賽、織泥魚簍比賽、現場「裝泥魚」等活動,讓「裝泥魚」這一傳統習俗在活動中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為防止泥魚進籠後逃脫,村民們不斷地將泥魚籠進行改良,最後編織成一種特別的魚籠,籠口用三絞篾編織、籠尾可以摺疊。

  為在灘涂地上更快地尋找泥魚出沒的洞口,村民們又自製可在淺灘上滑行的泥板;為保護村民的雙腳不被淺灘上的蠔殼割傷,婦女們縫製了功能類似雨靴的多層蠔襪。   (記者陳治家 通訊員梁力生、江文宇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汨羅:積極申建汨羅江文化生態保護區
    長樂抬閣故事會(資料圖)近年來,汨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汨羅江文化生態保護,汨羅也因此被評為湖南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強縣、湖南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先進單位。目前,汨羅共有縣級以上非遺項目29項,其中"汨羅江畔端午習俗"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長樂抬閣故事會"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珠江92種魚瀕臨滅絕 將建3水生動物保護區(圖)
    唐魚錦繡龍蝦  文/記者 葉平生  據權威部門統計,在整個珠江水系,目前共有92種魚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為了保護它們,廣州將在未來4年內興建3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區。這是記者從日前召開的「《國家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名錄》廣東專家諮詢會」上獲得的消息。  建議保護14種中國龍蝦  前日下午,由廣州市水生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牽頭,來自華師大等機構的10多位水生動物研究專家們聚首,為新的《保護名錄(徵求意見稿)》收集意見。
  • 珠海設首個珊瑚保護區 總面積超24平方公裡
    記者昨日(12日)由珠海市海洋漁業局獲悉,珠海首個珊瑚自然保護區——廟灣珊瑚市級自然保護區日前獲市政府批准正式設立。  保護區位於在北尖島、廟灣島和灣洲—平洲島沿岸離岸500米以內的水域,總面積24.346平方公裡。據稱,這標誌著佳蓬列島海域的珊瑚及其生態環境將得到有效保護。
  • 仫佬族「土布」製作工藝瀕臨失傳
    仫佬族「土布」製作工藝瀕臨失傳   河池日報羅城訊 「今天就我一個人來曬了!」12月22日,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小長安鎮龍騰村地洲屯田間,70歲的周氏阿婆正忙著曬剛染上色的土布。
  • 「雷神」海總夫婦熱心參與恢復保護區生態的袋獾放歸活動
    9 月 10 日,漫威雷神扮演者 Chris Hemsworth 與妻子 Elsa Pataky 協助野生動物保護組織 Aussie Ark(澳大利亞方舟),將 11 只旨在改善當地生態的袋獾(Tasmanian devil)投放到了位於新南威爾斯州的巴靈頓山頂國家公園
  • 珠海將建遊艇專用碼頭 萬元可考遊艇駕照(圖)
    珠海:今年建珠三角首個遊艇專用碼頭  核心提示  當俄羅斯石油大亨羅曼·阿布拉莫維奇駕駛著自己的豪華遊艇「無盡藍色」前往參加年度股東大會和觀看歐洲杯的時候,中國人的遊艇熱也開始逐漸升溫!駕著遊艇在出海,是不少中國新貴的夢,但遊艇離中國人的生活有多遠?
  • 廣西壯族2000年歷史傳統手工造紙工藝瀕臨失傳
    新華網南寧8月19日電(馬健)近年來,由於構樹資源缺乏,手工造紙成本高,利潤薄,勞作又髒又累,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的「壯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瀕臨失傳。  在樸實的壯族農民眼裡,古老的壯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是先輩們留下來的傳家寶,然而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這項工藝卻面臨著後繼乏人、瀕臨失傳的尷尬處境。  目前,當地政府將該工藝列入了文化保護項目,並制定了詳細的保護措施和開發計劃。
  • 澳門這個重要場所,或將建在珠海
    今日推出第六十七期,一起和政事君聽聽珠海政事兒!↑速速戳圖,開啟上周行程!國家發改委最近透露,將積極參與研究探索在橫琴建設澳門證券交易所。向人才致敬珠澳如何引鳳來栖用「群英薈萃」形容珠海的這一周,顯然毫不為過。11月28日,珠澳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在珠海開幕。有參會者驚嘆,珠澳兩地最頂尖的人才大咖都來了!
  • 珠海將全面升級!深圳之後,輪到珠海身價暴漲了!
    實際上,早在10月31日,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曾公布一張《廣州鐵路樞紐總平面布置圖》,其中透露了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珠海段的走向及站點。正大集團在珠海建創新產業基地2018年9月11日上午,珠海市政府與正大集團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據悉,正大集團將在珠海建設以人工智慧與生物醫藥高科技研發為核心,集科研教育、技術成果轉化、生產、銷售和服務於一體的創新產業基地。
  • 海洋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新視角
    的確,2016年全球海洋保護區建設取得的成就令人欣喜,該年有多達250萬平方公裡的海洋被禁止捕魚;24個國家在南極羅斯海共同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護區;美國將位於夏威夷的帕帕哈瑙莫誇基亞國家海洋保護區面積翻了兩番,並創建了該國在大西洋的第一個海洋保護區——東北部水下深谷與海底山海洋國家保護區。
  • 陸地和溼地生態系統保護區體系基本建立自然保護區面積翻番
    本報尖峰嶺7月11日電(記者陳超通訊員陳康蘇文拔)記者從今天在尖峰嶺召開的全省林業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會議上獲悉,兩年內全省保護區面積翻了一番,陸地生態系統和溼地生態系統保護區體系基本建立。  2004年,我省批准設立了自1988年建省後首批新增省級自然保護區,包括鸚哥嶺保護區、猴獼嶺保護區和黎母山保護區。
  • 建國家級海洋保護區 青島列9大候選名單(圖)
    (資料圖片)  青島市作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核心區和領軍城市,目前尚無國家級海洋保護區。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青島書畫院院長戴金梁經過前期一系列調查,寫出了今年關於推進海洋保護區建設,打造藍色生態文明示範區的提案。
  • 香港發現瀕臨絕種昆蟲 當地興建泳灘或破壞生態
    香港發現瀕臨絕種昆蟲 當地興建泳灘或破壞生態 2008年10月13日 09:44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環保團體至今已發現200種生物,包括一種被日本列為「瀕臨絕滅品種」昆蟲「錨紋虎甲粗刻亞種」,有保育人士將申請更改分區計劃大綱,將龍尾列「具特殊保育價值地點」。  香港環保署至今仍未批出泳灘工程環境許可證,城規會將於本周五討論龍尾人工泳灘規劃申請。
  • 廈門文昌魚保護區名存實亡?(圖)
    就備受關注和爭議的「金鳳廈門鱷魚嶼海外傑出華商國際交流中心人工島工程」,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藺海清昨天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稱,鱷魚嶼海區曾是文昌魚自然保護區,不過已經細分為保護區的外圍地帶,而且該海區已經連續5年未發現文昌魚。在此海域建人工島,有海洋區劃功能依據,並已通過數字模擬,因此人工島可以建,現在要把關的只是怎麼建的問題。
  • 深海海洋生態系統與海洋生態保護區發展趨勢
    由於生物多樣性往往集中存在於熱點區域,設置生態保護區成為一個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有效工具。因此,全球海洋和陸地保護區的覆蓋面積一直都在持續增長。海洋保護區的概念於 1962 年在世界國家公園大會上首次被提出,1988 年在哥斯大黎加舉行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第十七屆全會決議案中,明確了海洋保護區的目標在於「通過建立全球海洋保護區代表系統,並對人類利用和影響海洋環境的活動進行管理,從而實現長期的保護、恢復,明智地了解和開發利用世界海洋生態資源」。
  • 俄卡皮野生動物保護區—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美麗自然
    俄卡皮野生動物保護區位於剛果民主共和國東北部的伊圖裡熱帶雨林中,地處與蘇丹和烏幹達兩國的邊界線上。佔地約1362625公頃,包含伊圖裡熱帶雨林五分之一的面積。保護區海拔在500-1000米之間。平均溫度為24℃,不同時期氣溫的波動幅度在2℃以內。
  • 珠三角將建19條水鳥生態廊道 打造「候鳥灣區」
    廣東省林業局 供圖中新網廣州8月14日電 (程景偉 林蔭)廣東省林業局14日稱,該局近日正式印發《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建設規劃(2020-2025年)》。按照該規劃,從今年開始,珠三角地區將陸續建設19條水鳥生態廊道,至2025年全面建成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構建完善的水鳥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維持區域生態系統安全和穩定,推動生態文明和高品質大灣區建設。
  • 珠海建一個超大型動物王國!動物、昆蟲、還有恐龍館...
    珠海長隆又將有大動作!投資500億填海造人工島以後是香港海洋公園兩倍大!近期還將獲批500億元投資!    珠海要在橫琴填海打造一座高端國際化智慧型生態人工島!斥資50億!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都在珠海長隆填海項目規劃內!
  • 實施生態立區戰略 做好海島保護開發
    打造海洋生態文化品牌  為配合珠海市創建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市的工作部署,今年萬山區制定了《珠海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生態建設規劃》及《萬山區創建省級生態區實施方案》,其中《珠海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生態建設規劃》於2012年11月通過省級專家評審;出臺了萬山區首部飲用水源地管理辦法——《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飲用水源水質保護管理辦法(試行)》,為保護水源地工作提供了明確的指引與保護
  • 第二屆廣東省森林文化周 珠海10場活動精彩紛呈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1日訊 11月20日,第二屆廣東省森林文化周暨「走進淇澳自然課堂,守護溼地生態家園」系列活動拉開序幕。淇澳紅樹林保護區作為珠海主會場,吸引了不少遊客和線上招募的親子家庭、自然教育志願者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