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泥魚」習俗瀕臨失傳 珠海鬥門將建泥魚生態保護區
裝泥魚的傳統手工技藝起源於清乾隆三十年間(1765年),由於泥魚表皮非常光滑,經常在淺灘上跳躍或爬行,很難徒手捕捉,村民們根據泥魚喜在泥洞裡出沒的習性,琢磨出了用籠子誘捕的辦法,而「裝」在廣東方言裡即「誘捕」之意。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出版的《香山縣誌》卷十四中對這種不知名的小魚進行了描述:「彈流魚即田流魚,一名花魚,一名七星魚。色灰黑,長三四寸,身有花點,肉嫩,味清美,可作羹。」因為花魚長期在灘涂上活動,體表顏色與海泥接近,所以乾務鎮虎山村一帶的村民習慣把「花魚」稱作「泥魚」。目前泥魚的市場價格約為110元/斤,有很高經濟價值。
昨日,記者從珠海市鬥門區宣傳部獲悉,有著240多年歷史的傳統習俗「裝泥魚」,日前正式成為新入選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鬥門區將通過建立泥魚生態保護區保護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
村民稱灘涂為「泥夾萬」
「裝泥魚」的傳統手工技藝起源於清乾隆三十年間(1765年),由於泥魚表皮非常光滑,經常在淺灘上跳躍或爬行,很難徒手捕捉,村民們便琢磨起捕捉泥魚辦法。
最初是釣,但未找到合適的釣餌,後來根據泥魚喜在泥洞裡出沒的習性,琢磨出了用籠子誘捕的辦法,而「裝」在廣東方言裡即「誘捕」之意。
240多年前,鬥門區乾務鎮虎山村的先人們便以「裝泥魚」為生,他們將大批的魚販運至中山、江門、新會、臺山等地區,成為當時非常重要的一種貿易形式。
直到上世紀中葉,虎山村90%的農村家庭都以賣泥魚所得作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經常成群結隊外出捕魚。至今當地村民還把廣闊的灘涂親切地稱為「泥夾萬」(粵方言,意思是指灘涂上的銀行)。
「裝泥魚」習俗瀕臨失傳
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技藝,「裝泥魚」集傳統手工編織和捕魚技藝於一身,在鬥門區乾務鎮廣大灘涂地區廣為流傳。但即使在「裝泥魚」的發源地鬥門,現在了解「裝泥魚」的人也越來越少,目前乾務鎮會「裝泥魚」的村民以40歲以上的中年男性為主,面臨後繼乏人的局面。
同時,由於泥魚只能生活在沒有汙染的自然灘涂中,在工業發展日益迅速的今天,自然灘涂又越來越少,這一原本在當地童叟盡知的傳統習俗越來越無「用武之地」,「裝泥魚」的場景難得一見。
建泥魚自然生態保護區
1997年,鬥門區文化館館長沈俊校就根據這一民俗編成舞蹈《裝泥魚》。他介紹,在全省乃至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中,像「裝泥魚」這樣類型的並不多見。
昨日,記者從當地宣傳部了解到,對於這一新榮升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鬥門區委、區政府現已批准劃定乾務鎮大角頭水閘至連灣閘海灘一帶為泥魚生態保護區。
為培養傳承人,在乾務鎮虎山村黃氏宗祠設立「裝泥魚傳承基地」,經常組織學生開展第二課堂的活動,教他們編織泥魚籠和魚簍的習俗,讓他們了解「裝泥魚」的歷史,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
此外,乾務鎮將從今年起,每年不定期地組織大型「裝泥魚」系列活動,包括織魚籠比賽、織泥魚簍比賽、現場「裝泥魚」等活動,讓「裝泥魚」這一傳統習俗在活動中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為防止泥魚進籠後逃脫,村民們不斷地將泥魚籠進行改良,最後編織成一種特別的魚籠,籠口用三絞篾編織、籠尾可以摺疊。
為在灘涂地上更快地尋找泥魚出沒的洞口,村民們又自製可在淺灘上滑行的泥板;為保護村民的雙腳不被淺灘上的蠔殼割傷,婦女們縫製了功能類似雨靴的多層蠔襪。 (記者陳治家 通訊員梁力生、江文宇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