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一個同行的朋友(數學老師)對我說,他們班級的學生非常懶,這些學生在做應用題的時候,在最後一行的答題上寫的內容非常「簡練」,比如答的完整的內容是「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布?」一些同學答的內容是這樣的——「答:14平方米。」
其實,不單單是數學這個科目,小學語文科目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在小學生中,有一種學生叫懶學生,他們在做語文題目的時候往往會「使巧勁」,這些學生在做造句這種題目時,其答案讓老師也忍俊不禁。但是他們做的答案,老師也無可奈何,因為他們的答案其實也不能算作是錯誤的。
比如考試的卷子是用「雞飛狗跳」這個詞語來造句,有的學生在造句的時候寫上這麼一個句子:「老師叫我們用雞飛狗跳造句。」至於「神機妙算」、「肅然起敬」這樣的詞語造句,他們依然用這樣的「套路」來造句。
這樣造句到底做對了嗎?估計這樣的做法讓評卷老師也相當無奈:你說他做對了吧,但是用這種「套路」來造句,給他算對老師實在是心裡憋得慌;你說他做錯把,其實這樣做也不能算錯誤,畢竟這樣的句子也算是比較通順的句子。
接下去是一個補充造句的題目。我替爸爸(掃地);我給媽媽(掃地);我幫老師(掃地),我為大家(掃地),我會(掃地)……以不變應萬變,這難道是應試教育中的「掃地僧」?亦或是這樣的學生長大後立志要成為傳說中偉大的清潔工?
用「殊死搏鬥」這個詞造句,這位同學直接加一個「他」再加一個句號就「搞定」了,而用「連滾帶爬」這個詞語來造句,這位同學也只是加一個如同「萬金油」一般的「他」就搞定了。這兩個「句子」看起來也是不能算錯的,但是瑕疵也是很明顯的:前一個句子「他殊死搏鬥」明顯少了另一個主語——「他」到底和誰「殊死搏鬥」,這一點並沒有寫清楚;後一個句子「他」為什麼「連滾帶爬」?沒把句子寫具體也給人非常怪異的感覺。
學生在初學造句的時候,老師應該儘量讓學生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01首先,老師要讓學生學會「句子串串燒」。
什麼是「句子串串燒」?說白了就是讓學生學會把一個簡單的句子寫得越來越具體。一個原本只有主幹的句子,老師要讓學生對其進行「開枝散葉」款式的處理,讓學生的語感變得越來越好。
02其次,老師讓學生做語文題目不要怕「麻煩」。
勤學苦讀者得語文,優秀的語文成績,從來都不屬於懶漢的。一個學生如果在做語文題目的時候害怕「麻煩」,那麼這種學生的語文成績只會越來越差。而一個連句子成分都寫不完整的學生,你也就別奢望他在語文方面取得多麼優秀的成績。
03第三,老師要讓學生明白應付作業的害處。
以前的差生,之後叫「學困生」,到現在叫「潛能生」。為什麼現在很多班級都會出現一些「潛能生」呢?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這種學生對待寫作業完全是以馬虎應付的方式來應對,以應付的心態完成作業,這種學生的語文成績自然會非常「精緻」,經常考不及格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對於上述這些小學生所做的造句題目,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