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副渡渡鳥骨架進行首次拍賣,預估價值高達440萬人民幣,雖然這是全球迄今為止最完整的渡渡鳥骨架,但完整度也只有95%,並且還是由各種骨骼碎片拼接而成,並非都來源於一隻渡渡鳥骨骼。
饒是如此,這副渡渡鳥骨架還是掀起了一陣熱議,因為渡渡鳥只生存在模里西斯,是模里西斯的國鳥,但不幸的是,渡渡鳥在17世紀中後期就已經滅絕。
而且渡渡鳥的骨架碎片極其稀少,所以就算是95%完整度的渡渡鳥骨架,也是由一位收藏家花了近40年,千辛萬苦從世界各地尋找骨骼碎片拼湊完成的。
據說這種不會飛的鳥類,之所以滅絕,是因為除了其本身呆傻之外,還跟人類與豬的聯手有關?
渡渡鳥滅絕的真相到底如何?
對此,我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渡渡鳥的滅絕,確實跟人類與豬的聯手有關,但真相又不僅如此。
渡渡鳥生存在印度洋模里西斯,全球僅此一地,因為幾百年前,西方殖民者踏入模里西斯,不久之後渡渡鳥就走向了滅絕,所以目前暫無真實圖片,完全就是靠前人的描繪。
渡渡鳥全身藍灰色,喙長23cm,體重23kg,嘴巴佔了腦袋的2/3,渡渡鳥的鼻腔很大,裡面布滿著嗅覺神經,並且依靠發達的神經來搜尋食物。
渡渡鳥在模里西斯沒有天敵,再加上島上食物豐富,所以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渡渡鳥的翅膀逐漸退化,反而雙腿相比其他鳥類極其粗壯。
在各地的描繪中,渡渡鳥一直是以肥胖形象示人,所以世人都覺得渡渡鳥天生肥胖呆萌,但生物學家安德魯·基奇納在2002年卻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認為模里西斯氣候乾濕交替,所以渡渡鳥必須在潮溼季節儲存大量的脂肪,以此應對旱季食物不足的情況,但渡渡鳥在被人捕獲之後,由於人類會給他們餵食,所以渡渡鳥變成大胖鳥的過程就很輕鬆。
關於渡渡鳥的名稱由來頗受爭議,第一種說法因為渡渡鳥愚笨蠢萌,所以被稱為「dodo",在葡萄牙語中「doudo」或「doido」的寓意就是」呆笨蠢萌「,因為渡渡鳥在看到人類之後,好奇心非常大,時常主動靠近人類,這讓飢餓的人類不用花費任何力氣就能很輕鬆捕獲它們,在飢餓的人類看來,這不是愚笨是什麼……
第二種說法是因為渡渡鳥的叫聲類似於「dodo",所以直接取了個擬聲詞作為渡渡鳥的學名。
1598年9月,一艘荷蘭商船因遭遇海上風暴,不幸被打翻了,受傷的船員開始在海上漂泊,就在眾人叫天天不應的時候,一座島嶼浮現在他們眼中。
這艘商船就是大名鼎鼎的阿姆斯特丹號,而這座島嶼,就是如今的模里西斯。
登島之後,飢餓的船員趕緊尋找食物,很快他們就發現了一種大型鳥類,不僅不會飛,而且還主動靠近人類,所以飢餓的船員,自然不會放過如此龐大的能量來源。
於是船員們開始生火,而渡渡鳥也為自己的好奇心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照理說,人類在極度飢餓的狀態下,只要吃一些正常口味的食物,都覺得是人間美味。
但根據當時那批船員的日記,他們十分嫌棄渡渡鳥,因為不僅肉難吃,還很油膩,很多人吃了幾口就去找別的食物了……
在飢餓狀態下,船員們都嫌棄渡渡鳥的肉,所以說,渡渡鳥因為人類捕殺而滅絕的可信度很低。
吃飽喝足的船員很快將發現新島嶼的消息傳到了外面,於是大量的人類開始踏入這座島嶼,並且開始砍伐樹木,開墾荒地,在發展過程中,島嶼自然系統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而渡渡鳥在被人類發現後不久,便不幸的全部滅絕了。
渡渡鳥的滅絕向來有些爭議,因為這種鳥類作為食物來源的話,連當地人都嫌棄……而且這傢伙又不會飛,體型又大,可以說對人類毫無用處,除非是當寵物來養……
所以,人類沒有道理對渡渡鳥大肆捕殺,但人類沒有直接捕殺不代表沒有對渡渡鳥造成傷害。
第二批第三批及後期上島的人類,為了能在模里西斯生存下去,所以大量開墾土地,森林植被覆蓋率驟降,渡渡鳥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所以食物、生活區域的減少,變相讓渡渡鳥走向了滅絕。
其次,人類為了能夠更方便在島嶼上居住,帶來了大量家禽,比如豬、雞、貓、狗等等,這些家禽會同渡渡鳥爭奪島上的食物,而且豬在家畜中破壞力極強,因為其本身就是雜食性生物,再加上龐大的食物需求,使得它們會吞食渡渡鳥的幼崽跟鳥蛋。
於是在人類跟以豬為主力的家禽聯合行為之下,渡渡鳥的數量不斷下跌,最終走向了滅絕。
目前主流的解釋就是這個,但2005年,一群考古學家在模里西斯南部發現了一個超級動物墓穴,其中有大量渡渡鳥跟其他生物的骸骨,但是唯獨缺少了家禽的骸骨。
這個重大發現表明,早在人類踏入模里西斯以來,渡渡鳥等物種,就已經在大批量滅絕,而背後原因可能是洪水或者風暴。
但這個理論有一點很站不住腳,那就是渡渡鳥作為東南亞鴿子的近親,很可能在幾萬年或者十幾萬年前就來到了模里西斯,在此漫長的歲月中,必然也會遭遇各種洪水風暴,那為什麼這麼久都沒有滅絕,反而在人類踏入模里西斯以後幾百年就滅絕了呢?
所以我認為,渡渡鳥的滅絕,主要原因還是人類的過度開墾跟以豬為主力家禽主力軍的破壞,其次小部分原因才是自然災害。
1.高地恐鳥
高地恐鳥最早被記錄於13世紀,生存區域為紐西蘭,體重平均為27公斤,主要的食物為草以及樹葉,是一種非常溫順的鳥類。
但高地恐鳥被毛利人發現以後,便遭到了大面積獵殺,再加上高地恐鳥繁殖能力低(一次產卵數量1~2枚),所以高地恐鳥在16世紀初就已經走向了滅絕,一些與世隔離的地區,極少數高地恐鳥可能一直生存到了19世紀。
2.象鳥
顧名思義,能被取名為「象鳥」的鳥類,體型肯定極其龐大,而象鳥的是目前為止,全球最二大的鳥類,身高能達到3米,體重在300~500公斤之間。
象鳥以植物與水果為食,生活在馬達加斯加的沼澤地區,它的蛋,足以跟一個成年人的臉旗鼓相當,曾經一顆完整的象鳥蛋,在2017年被拍賣出了10萬美元的高價,只因為裡面有小象鳥的骨骼。
根據一系列科學研究表明,象鳥的滅絕是因為當地人的毀滅,因為在16世紀以前,馬來亞半島移民仍然處於刀耕火種的階段,但隨著時代發展,當地人大量開墾土地,同樣他們也會捕獵象鳥,除了食用之外,他們還特喜歡用象鳥的骨骼跟羽毛做裝飾品。
所以,本來物種數量就少的象鳥,在當地人的捕獵之下,於17世紀中期之後,象鳥就徹底滅絕了。
如今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如今我們正處於物種大滅絕時期,速度之快,令人深感擔憂。
雖然人類文明的發展,不可避免會跟其他生物發生碰撞,但如果繼續破壞大自然,那麼有一天,整個地球可能只剩下孤零零的人類。
到時候或許子孫後代會問:「爺爺,以前真的有五顏六色,還會說人話的鳥嗎?」
——END——
感謝您的點讚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