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稀為貴。一副鳥類的骨骼,也可以賣到數百萬元。
2016年,一副已經滅絕了300多年的渡渡鳥骨骼在英國拍賣,成交價50萬英鎊,折合人民幣440萬元。這並不是自然遺留的完整的渡渡鳥骨架,而是一位收藏家花了40年的功夫,四處收集碎片拼湊而來,完整度95%。沒有比這更完整的了。
渡渡鳥的模樣,和捕食鱷魚的鯨頭鸛有點像,看起來蠢蠢笨笨。出人意料的是,渡渡鳥其實是一種鴿子的近親,屬於鴿形目,孤鴿亞科。
這種不會飛的鳥類原本是非洲東部島國模里西斯的特有物種,因此也叫模里西斯多多鳥(dodo)。從它們被外界發現到滅絕,只有70年的時間。
渡渡鳥是因人類活動而滅絕的第一種鳥類。有一句英文諺語因它們的絕跡而產生,「as dead as a dodo」,直譯為「死得像渡渡鳥一樣」,意思是「死透了」或者「早就過時了」。
讀過劉易斯·卡羅爾所著《愛麗絲漫遊奇境》的同學,大概對書中一副渡渡鳥的插圖有印象。不過劉易斯也沒有見過活著的渡渡鳥,他出生的時候,渡渡鳥早就一隻不剩了。
16世紀初期,模里西斯還無人居住,是野生動物的樂園。葡萄牙人和阿拉伯人發現了這裡,但他們只是路過,一直沒有上岸。1598年,一艘荷蘭商船「阿姆斯特丹」號因遇到風暴,被迫在模里西斯停靠。上岸的船員第一次看見了渡渡鳥。
渡渡鳥的樣子讓外來者感到驚奇。它們體型巨大,胖墩墩的,普遍可以長到10-18公斤左右,最大的有20多公斤,成鳥的身高約有1米。由於翅膀已經退化,它們只能奔跑跳躍,卻飛不起來。
根據相關研究,渡渡鳥的祖先原本是會飛的,大約1000萬年前遷移到了模里西斯。它們以叢林裡取之不盡的野果為食,吃了睡,睡了吃。而且島上沒有任何對它們構成威脅的天敵,生活太愜意,結果退化成了後來這個樣子。
「渡渡鳥」這個名字可能是歐洲人根據它們的叫聲取的。這種性格溫順的鳥兒從未見過人類,不知道害怕為何物。發現不速之客,它們的反應是搖搖晃晃地湊上去表示歡迎,還有的鳥兒好奇地跳上船左顧右盼。
在早期的資料和繪畫中,渡渡鳥的形象肥胖而愚蠢,又被歐洲人稱為「蠢鴿」。所以有人說渡渡鳥是「蠢死」的。
渡渡鳥太容易獵捕,隨便拿一根棍子就能捕殺到。但是歐洲人發現渡渡鳥的肉一點都不好吃,又老又硬,不如吃它們下的蛋可口。據說只有渡渡鳥脖子上的肉比較美味。當然,這可能是因為荷蘭人的口味比較挑剔。據說另外一些歐洲人認為渡渡鳥肉吃起來很香。
即便渡渡鳥的肉很難吃,自從歐洲人登島之後,它們的快樂生活就迎來了厄運。大約幾十個隸屬東印度公司的歐洲人長期生活在模里西斯,在缺少食物的時候,渡渡鳥被獵殺就無可避免。就算沒有食物需求,也有人把捕殺渡渡鳥作為一種消遣。
此外,歐洲人還把一些豬、狗、猴子和老鼠帶到了島上,對渡渡鳥的生存構成嚴重威脅。豬也吃上了鳥肉。由於渡渡鳥在地上築巢,鳥蛋成為豬和猴子的大餐。要命的是,渡渡鳥每次只產一枚卵。
1662年,一艘荷蘭船隻在模里西斯附近海域沉沒,倖存的水手維克特·埃沃特茲(Volkert Evertsz)等人爬上了模里西斯附近的琥珀島。他們唯一的生存希望寄託於那些在島上悠閒踱步的渡渡鳥,架了一口鍋煮鳥肉。
據說鳥肉難以下咽,水手們大都捏著鼻子才吃下去。這可能只是一種誇張的描述。他們是最後一批吃過渡渡鳥肉的人。此後,野生的渡渡鳥已經非常罕見。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報告,人類踏上模里西斯還不到70年,渡渡鳥就絕種了。
那個年代的人對物種保護沒什麼概念。歐洲人發現渡渡鳥日益稀少時,有人試著圈養或者製作成標本,帶回歐洲出售。在滅絕前,有十幾隻渡渡鳥被圈養在歐洲和印度。還有個日本收藏家買到過一隻活體渡渡鳥。但人工飼養未能挽回渡渡鳥滅絕的厄運。
現代的一些研究認為,渡渡鳥在1662年並沒有滅絕,而是1681年才徹底絕種的。還有一個可信度比較高的最後一次目擊報告,發生在1688年。這差別也不大。按這種說法,從歐洲人踏足模里西斯到渡渡鳥一隻不剩,也不過八、九十年。
渡渡鳥的完整標本沒能保存至今。愛爾蘭都柏林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曾收藏過一個殘缺不全的標本,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陳列過一個經過填充的標本,比較完整。後因標本腐爛,在1775年被焚毀,只留下一塊渡渡鳥的頭骨和腳骨,至今還陳列著。
由於大自然神奇的生物關聯性,渡渡鳥滅絕後,模里西斯原本很常見的一種高大的熱帶喬木大顱欖樹也差點滅絕。據推斷,這種樹的種子是渡渡鳥的食物之一,包裹著堅韌的種皮。只有被渡渡鳥食用並消化、磨碎種皮後,才有機會發芽。現在模里西斯只剩下13棵大顱欖樹。
參考資料:《被人類滅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