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龍舟,是端午節的習俗,據說是當年楚國人不舍屈原投江死去,人們划船追趕拯救,但追至洞庭湖仍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初五人們賽龍舟以紀念之,同時借龍舟驅散江中的魚,避免吃掉屈原的身體。在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在江蘇一帶,賽龍舟是源於紀念伍子胥……
另,關於端午節賽龍舟還有一說是為了紀念龍神。傳說,很久以前,鄒圩沒有河流,因為缺水所以莊稼收成不高,後有一村民在小水溝裡救起一條小蛇,後小蛇為感謝村民,幻化成一條神龍,並將小河溝變成大河,為紀念神龍,沿河村子改名為龍頭寨,並在神龍升天這天,即五月初五,舉行賽龍舟,以示慶賀。同時,在閩廣一帶,至今還保留著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
可見在民間信仰體系中,關於祭祀龍神,請龍神庇佑,祈禱風調雨順等宗教行為已成為端午節的主要內容。然,在佛教護法神體系中,關於「天龍八部」之「龍部」,是護持佛法與四眾弟子的「善神」,在佛像舉身光頂上一般都有盤龍圖案。
佛教中的龍源自印度的古蛇崇拜,原是居住在地下的蛇精,後來歸依佛教,成為佛教的護法神,主要是主宰水族的龍和龍王。佛教傳入我國後,與原有傳統文化相結合,逐步形成了較有影響力的龍王信仰。在佛教裡面,「龍眾」一般都居於地下或海中,同時,他們還是地下寶物或「伏藏」的守護者,如在藏傳佛教體系中,當佛教遭遇法難時,高僧大德將經藏、聖物藏或識藏藏匿起來,待日後時機成熟,由「伏藏師」再次取出,而「龍部」在此過程中,護持「伏藏」。
佛教經典中經常提到的有八大龍王,常被描述為某些怒相本尊或護法神的坐騎,或是被踩在腳下,作為他們的飾物。
「龍眾」作為佛教的護法神,其形象一般都與龍王相聯繫,而不是傳統的龍的形象,如下圖,八大龍王之一的婆迦羅龍王,也是觀音菩薩二十八部眾之一。
難陀龍王,據《法華經玄贊》載,這位龍王擅長順應眾生的心意,還能調御風雨,深得世人的喜歡,故而有「喜龍王」這一稱呼。
優波難陀龍王,常出現與佛陀說法集會中,其形象有七個龍頭,右手持刀,象徵著斬斷生死輪迴;左手持索,寓意著令眾生心安住於正法。
阿耨達龍王,其德行與福報較另七位龍王最為殊勝,因福報而召感,故居住在阿耨達池中,並遠離其他龍族常恐懼的三種過患。
婆迦羅龍王,為司管降雨的龍王,故古人祈請降雨時,常以其為本尊來供奉、祭祀。如《海龍王經》、《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佛為婆迦羅龍王所說大乘經》及《十善業道經》等經,皆是佛陀為此龍王宣講的經典。
瞿波羅龍王,因其前世心懷嗔恚,後轉世為大龍王居於窟內,被佛陀教化後,止其毒心,並誓願永護正法。
伊羅缽多羅龍王,其前世為一比丘,因「損伊羅樹葉、午後乞食」二罪,轉為龍身,後被佛陀教化,善心法院,於海岸自變其身為蛇橋,俾使人畜通過。
摩那斯龍王,主司降雨,降雨前先起雲,七日後才降雨;其身長能繞須彌山七圈,故稱「大身」。
俱利迦羅龍王,在藏傳佛教裡,該龍王有時會被視為不動明王的化身,修習其「本尊法」便可消除病患,一切遂意。
綜上,無論是佛教「天龍八部」之「龍部」,亦是民間信仰體系中的龍神信仰,從宗教的角度,通過聲勢浩大的賽龍舟,一方面欲使水中的神龍心神感應而大悅,從而煥發神性,庇佑一方水土風調雨順;另一方面,也使賽龍舟的人們秉賦龍性,如龍一樣強悍矯健。